為什麼大多數要建生態的區塊鏈創業者,家裡都有跑步機?

這是唱唱反調第三期,我想聊聊區塊鏈中所謂的“生態”到底是什麼,以及什麼樣的公司在哪個階段開始佈局生態更容易成功。之後想寫的有“區塊鏈+?=偽命題”系列、“token 沒你想的那麼激勵人”、“底層技術的侷限和瓶頸”、“區塊鏈媒體編輯部の尷尬日常”系列。

为什么大多数要建生态的区块链创业者,家里都有跑步机?

In blockchain, people do cheesy stuff talk fancy, who do real high-class things stay low-key.

——me

區塊鏈的一個可怕之處是容易讓人產生幻覺。比如,“我們的 token 總量恆定,還有使用場景,所以會漲”;比如,“我們有海外政府背書、VC 大佬站臺、科學家顧問,不會跑路的”;再比如,“我們要佈局區塊鏈生態”……

生態(Eco-)一詞源於古希臘語“οἶκος”,意指“家”或“環境”,早先只在生物學和環境學語境下較為常見(種香菇、養魚苗等等),直到 93 年經濟學家 James Moore 在《哈佛商業評論》上首次提出“商業生態系統”概念。

而國內把生態常掛嘴邊的商業公司,沒錯,就是樂視。

樂視憑藉版權分銷業務起家,後以內容為基礎,構建包括“平臺+內容+終端+應用”在內的“樂視生態系統”,併成為最早登陸 A 股的視頻公司(2010 年 8 月)。據公開資料,樂視的垂直產業鏈整合業務涵蓋互聯網視頻、影視製作與發行、智能終端、應用市場、電子商務、互聯網智能電動汽車等;旗下公司包括樂視網、樂視致新、樂視移動、樂視影業、樂視體育、網酒網、樂視控股等。

为什么大多数要建生态的区块链创业者,家里都有跑步机?

再後來,“老賈夢碎”的故事眾人皆知。不過,樂視的生態故事仍值得借鑑,多線業務經垂直整合後,由點及面,相互支撐,形成穩固的閉環和獨特的壁壘。不過,“大而全”的背後需要鉅額資金的支持,融資和造血能力有一條腿跟不上,就很容易“扯著蛋”,資金鍊一旦斷裂,連鎖反應紛至沓來……

國內另一家把生態故事講得繪聲繪色的巨頭,就是雷軍口中“全球罕見的全能型公司,估值應為騰訊乘蘋果”的小米生態鏈。對比樂視,小米的“基石”是智能手機,後向互聯網服務和 IoT 方向發展,身兼平臺的開放屬性和全產業鏈的排他性,為生態鏈企業提供品牌、供應鏈、渠道、投融資、產品定義、品質要求、工業設備七個方面的支持。從招股書中的營收數據來看,小米確實在對標蘋果生態的路上跑地很 high。

为什么大多数要建生态的区块链创业者,家里都有跑步机?

回顧這些“傳統互聯網公司”往事,其實是想強調兩點:

生態往往附著生長在一家公司競爭力最強的主營業務上;

生態需要資金、人才、產品、用戶等資源的持續支撐。

好,下面我們再來看看“生態”到了區塊鏈世界又長什麼樣。

粗略數了下我聊過的項目,在白皮書或 BP 中大談區塊鏈生態的不下 50 家。按角色,我把“生態搭建者們”大致分個類:

公鏈等底層操作系統的設計者,希望成為下一代以太坊、甲骨文或微軟,通過吸引上層應用的開發者來擴建生態。

交易所,在數字貨幣金融市場更具話語權,又因上幣業務和投資孵化諮詢強相關,所以靠項目的“投後”、“上下游合作”和“聯盟”來發展生態。

錢包,與區塊鏈用戶也走得很近,有了流量後,“理財”等金融產品、行情資訊等內容產品、DAPP Store 和導航等工具都有變現潛力,根據用戶需求考慮生態的“組件”。

傳統行業“+區塊鏈”,強調“token 賦能實體,重塑產業結構”,多為“幣改”、“鏈改”項目,其生態通常垂直在某一細分領域,比如廣告、電商等。

聽上去,區塊鏈生態四處開花、欣欣向榮。但就像我老大所說,區塊鏈行業最大的問題是沒有用戶。這好比我們熱火朝天地聊“森林生態系統”,食物鏈、生物與環境的相互作用、能量轉換和物質循環都有了,就差樹了。

區塊鏈來之前,一家公司從種子輪、天使輪到 ABCD 輪再到 IPO,經歷過團隊組建、產品打磨、盈虧平衡、業務規模化、平臺搭建、生態化等多個“步驟”。到什麼階段,聊什麼格局。

而有了 token 後,產品和服務還在白皮書裡,“用戶”還在 telegram 群裡,項目就進“二級市場”了。有的團隊誤認為自己已經從技術萌芽期進入到期望膨脹期了(The Hype Cycle),要提前“產品矩陣”、“打通上下游”、“佈局生態”了。殊不知生態更像放大器和催化劑,你要有貨,它或許能幫你彎道超車帶你飛;你若“體虛”,它也能加速崩盤把你扯碎。

在百度中搜“佈局區塊鏈生態”,首頁里居然還停留著做智能家庭硬件和提供雲服務的斐訊。

为什么大多数要建生态的区块链创业者,家里都有跑步机?

今年 3 月,斐訊還在各大媒體力推“智慧家庭數據存儲+區塊鏈技術+共享經濟的網紅產品”。彼時,迅雷的玩客雲帶起了暴風播控雲、聯想 Lecoo 掘金寶 、360 共享雲路由器、成都諦聽科技新路由(newwifi)、極路由等一大波“挖礦路由”。看新品牌誕生的密度,我都以為又回到共享單車時代了。

但好景不長。不到半年,京東上路由器銷量最高的斐訊,就因“0 元購被質疑為龐氏騙局”,以及合作方聯璧金融“爆雷”而深陷維權事件,創始人顧國平在謠言中先是“意外跌落不幸離世”又是“被炸身亡”(好慘)。曾因搭上區塊鏈快車首次實現盈虧平衡的極路由,也因合作伙伴 i 財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而“翻車”。隨之而來的是監管政策的收緊和挖礦硬件派系的靜默。

斐訊“看上去很美”的“區塊鏈+硬件+電商+金融+遊戲”生態,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我突然想起之前採訪過的一位硅谷連續創業者說,美國公司更喜歡把最有競爭力的業務做精做深,其他環節交給服務商和合作方,而中國團隊的偏好是能招人就不外包,最好是把上下游的活兒都自己幹了……“一站式”創業者和“衝動型”消費者的畫像高度重疊,他們家裡一般都有跑步機或者電鋼琴,在晾著衣服……

为什么大多数要建生态的区块链创业者,家里都有跑步机?

聽起來,生態更像是中後期的大公司和巨頭們玩得起的概念。

即使站在人人都可暢談“生態”的區塊鏈技術黎明,我依然更看好互聯網巨頭(可以看看它們都佈局了啥),背靠大機構和實體業務的聯盟鏈,還有已經跑出來的頭部交易所。他們要思考的問題是,未來的區塊鏈需要幾套什麼樣的生態?分別是基於哪些核心業務延伸出來?怎樣用現有資源去置換新的參與者,來共建生態?

而對於在區塊鏈創業的朋友們,我的建議是“先生存,再生態”,從落地一個好用的區塊鏈產品開始(要求會不會有點高?),穩固核心優勢和壁壘;同時,多做競品、行業和用戶調研,深入瞭解生態中各方利益和訴求,能合作的業務和能複用的技術可以省點力氣。總之,勿忘創業初心,別跟風 all i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