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我們仨》:如夢如幻話往昔,此情可待成追憶

2016年5月25日,火萎了,那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的老人走了,她不用再“一個人懷念我們仨”,那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也就此終結。

每次談及《我們仨》這本書,我的腦海中都會浮現出一個煢煢孑立的老者形象,這便是楊絳先生。她坐在書桌前,將失去丈夫與愛女的痛苦置於筆尖,又將其收回,深埋心底。從書中的文字裡,我們讀不出大悲大哀,卻又為作者的“夢中生離”和“現實死別”而動容。

楊絳《我們仨》:如夢如幻話往昔,此情可待成追憶

全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作者以一個真實的夢為引子,引出第二部分的“萬里長夢”——“我們仨走散了”。第二部分的綿長夢境是全書最具藝術感染力的部分,作者以虛筆造夢,通過夢幻的形式講述了“我們仨”是如何別離的。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是紀實回憶,記錄了一家人六十多年來相親相愛的往昔歲月。

楊絳《我們仨》:如夢如幻話往昔,此情可待成追憶

《我們仨》的筆調剋制,字裡行間透露出清冷,正如楊絳先生的為人:低調、真切、平實。有評論家曾這樣評論此書:《我們仨》是九秩高齡的楊絳在身邊沒有大樹的掩映下而凸顯出來的獨特的風姿、動人的情愫,是作者以虛實相生的結構對夢幻一生的回憶。

一、家之夢——除非死別,永不生離

  • 1、三個夢境築成一個“萬里長夢”

夢本是虛無縹緲的,可是我們都願意接受夢的存在,並把個人的情感寄託在夢中,夢是一種精神寄託。楊絳先生在《我們仨》中用了三個夢境來書寫親情。

夢境一:“古驛道”上尋鍾書

楊絳先生的“萬里長夢”始於一個不懷好意的電話,對方命令鍾書去山上開會,不帶包,不帶筆記本,有車來接。第二天,一輛大黑汽車把鍾書接走了。幸虧阿圓及時記錄了爸爸的信息,母女倆才終於在一個叫“古驛道”的地方找到了鍾書,鍾書住在號頭為311的船上。

楊絳《我們仨》:如夢如幻話往昔,此情可待成追憶

夢境二:“客棧”裡的“過客”楊絳

尋找鍾書的途中,阿圓帶著媽媽入住了一家“客棧”,“客棧”可以供吃、供住、供一切方便,但是入住“客棧”的“過客”必須遵守“客棧”的規則。

船上的旅客歸船上管,你們不得插手。住客棧的過客,得遵守我們客棧的規則。

“掌櫃”告訴作者,“太陽落到前艙,立即回客棧”,“不知道的事,別問”。

自此,作者走上了“古驛道”,成了往返於“客棧”和“311號船”的過客。

楊絳《我們仨》:如夢如幻話往昔,此情可待成追憶

夢境三:“夢中夢”牽掛阿圓

在作者營造的夢境中,身處“客棧”的她,一面要去船上看望鍾書,一面牽掛著女兒阿圓。

我想阿圓只是我夢裡的人。

作者用了多個夢來表達失去女兒的淒涼感:阿圓生病前是輕靈的夢,生病中是沉重的夢,病重是疲勞的夢,去世是噩夢、痛夢。

楊絳《我們仨》:如夢如幻話往昔,此情可待成追憶

我的阿圓,我唯一的女兒,永遠叫我牽心掛肚的,睡裡夢裡也甩不掉,所以我就創造了一個夢境,看見了阿圓。

  • 2、夢境之下是殘酷的現實

楊絳先生用夢境切割了時間,打破了空間,把一家人“走散”的過程與細節混雜在一起。從表面上看,作者這樣的寫作手法模糊了失去兩位至親的傷痛,但實際上,夢境之下是一家人生離死別的殘酷現實。

錢鍾書先生1994年7月30日開始住院,被車接走去的地方實際上是醫院,開會的內容是住院治療。船是他的病房,311則是病房的房間號。

錢鍾書先生離世前住院長達4年,直到1998年12月19日去世。這漫長的住院歲月,正如書裡夢境中他選擇的乘船這個交通方式,他與楊絳先生慢慢告別,一程一程地走,把一個小夢拉成了一個“萬里長夢”。

楊絳《我們仨》:如夢如幻話往昔,此情可待成追憶

“客棧”是楊絳先生的三里河寓所,“古驛道”則是她往返於住所和醫院的路。錢瑗於1996年1月18日住院,楊絳先生每晚與她通話,瞭解其病情,再把父親的情況告訴她。每天上午去醫院探望錢鍾書先生時,楊絳先生再將女兒的情況講給他聽。

在這段歲月裡,楊絳先生猶如一個行走在“古驛道”上傳遞父女倆信息的信使,直到女兒與丈夫都離去,空留下她這個“過客”在世間踽踽獨行。

楊絳《我們仨》:如夢如幻話往昔,此情可待成追憶

看不少評論文章都將楊絳先生的夢境描寫歸於高超的藝術性,而我更願意將夢境理解成楊絳先生的自我保護。夢境的虛幻,為現實的殘忍籠罩了一層輕紗,影影綽綽,淡化了內心的悲痛。因為有了這層夢境的保護,她才能完整地回顧那段痛徹心扉的歲月。

二、夢的家——時空流轉下永遠的精神家園

第三部分的紀實性回憶佔據了最大篇幅,這部分之所以採用實寫,我想是因為這部分內容是對一家三口美好家庭生活的回憶。因為美好,所以作者不想摻雜半點虛幻,任何一件小事都不忍捨去。

  • 1、“他們倆”是絕無僅有的結合

錢鍾書先生曾用一句話概括了他與楊絳先生的愛情:“絕無僅有的結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這對文壇伉儷是天造地設的絕配,他們在一個單純的知識分子家庭裡,過著“琴瑟和鳴”的“圍城”生活。

夫妻二人一同遠赴英國留學,漂洋過海,舟車僕僕,他們不僅沒有看破彼此,厭惡彼此,反而達到了精神上的高度契合。

楊絳《我們仨》:如夢如幻話往昔,此情可待成追憶

楊絳先生在婚姻經營裡充滿了智慧,她不僅盡力照顧生活能力很差的錢鍾書先生,更在工作上無條件支持他,她只把幸福分享給對方,而把麻煩交給自己。

錢鍾書先生的《圍城》整整寫了兩年,當時正逢上海淪陷,生活艱難。為了支持丈夫創作,楊絳先生甘願做“灶下婢”,包攬了所有的家務活,劈柴、生火、做飯,樣樣親自為之,修煉成了一個任勞任怨的賢內助。正是夫妻二人的相濡以沫,成就了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

  • 2、“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

楊絳先生稱女兒阿圓是她“平生唯一的傑作”,錢鍾書先生則在女兒出生時致“歡迎辭”:這是我的女兒,我喜歡的。阿圓的出生,為他們夫妻二人帶來了無限的快樂,他們沒有第二個孩子,用盡一生全力愛阿圓。

鍾書諄諄囑咐我:“我不要兒子,我要女兒——只要一個,像你的。”

楊絳《我們仨》:如夢如幻話往昔,此情可待成追憶

書中,一家三口相處的溫馨往事歷歷在目。

錢鍾書先生為剛分娩的妻子燉雞湯,在雞湯裡“剝了碧綠的嫩蠶豆瓣”。

阿圓幫爸爸做些諸如登記學生分數之類的零星事,且常發現爸爸沒有注意到的細事。

下雪天,阿圓揹著媽媽,在雪地裡把煤球裡的貓屎摳除乾淨,她知道媽媽怕觸摸貓屎。

……

楊絳《我們仨》:如夢如幻話往昔,此情可待成追憶

這個三口之家,樸素溫馨,與世無爭,各自做著力所能及的事,既相親相愛又互不打擾。

我活得很充實,也很有意思,因為有我們仨;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因為是我們仨。

三、結語

我喜歡這本書的書名,“我們仨”,僅這三個字就有種莫大的力量,他們三人是一個緊密相連的世界,任何外人都走不進那個世界。

人生如夢,家的失散是永遠的缺失,愛的人一旦離去,家不過是一個沒有靈魂的空殼而已。如今,楊絳先生也去往了那個鍾書和阿圓早已到達的家,他們仨在另一個世界再次相聚。相依又別離,別離又相聚,生命是輪迴,愛是永恆。


作者簡介:我是 ,將自己的讀書心得與生活感悟分享在這間小小雜話鋪裡,歡迎大家來到我的小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