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一本溫暖的書

《我们仨》:一本温暖的书

關於《我們仨》這本書定題、寫作和出版的經過,董秀玉至今記得每一個情景:

《我们仨》:一本温暖的书

“最初設想,這本書一家三口各寫一部分,錢瑗寫父母,楊先生寫父女倆,錢先生寫他眼中的母女倆。到 1996 年 10 月,錢瑗已經非常衰弱,預感自己的日子不多了。她請求媽媽,把《我們仨》的題目讓給她寫,她要把和父母一起生活的點點滴滴寫下來。躺在病床上,錢瑗在護士的幫助下斷續寫了 5 篇,最後都不能進食了,還在寫。楊先生見重病的女兒寫得實在艱難,勸她停一停。這一停,就再沒有能夠重新拿起筆。我記得錢瑗最後一篇文章落的日期是 1997 年 2 月 26 日,她去世的前 6 天。”

《我们仨》:一本温暖的书

1997 年 3 月,錢瑗走。1998 年 12 月,錢鍾書先生也去了。相繼失掉兩個最親愛的人,楊先生心裡的哀痛可以想見。年近九十的老人給自己安排了繁重的工作:1999 年用一年時間把手頭正在翻譯的柏拉圖對話錄《斐多》譯完,2001 年把三聯書店 6 年來一直在編校的《錢鍾書集》定稿出版,同時著手謄清、粘貼、整理錢先生生前留下的大量手稿和讀書筆記,交商務印書館影印出版了《錢鍾書手稿集》。2002 年冬天,楊先生終於開始寫《我們仨》。

從約稿到動筆,時隔 6 年,董秀玉說她從未想過要催促楊先生,“我知道她心中有數,能寫的時候自然就會寫了。”

2003 年 4 月,董秀玉接到楊先生打來的電話,告知寫完了,要她去家中取書稿。董秀玉趕到楊先生在三里河的寓所,坐在客廳裡一口氣讀了兩個小時,“楊先生的文字還是像過去那樣含蓄節制,哀而不傷,怨而不怒,安靜的難以言表的憂傷都在字裡行間。”第一部分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講述了自 1935 年與錢鍾書赴英國留學、生下女兒錢媛,直到 1998 年錢先生逝世這 63 年間的親情。“我們倆老了”,“我們仨失散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在這三個小標題下,楊先生回憶了先她而去的女兒、丈夫,一家人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

《我们仨》:一本温暖的书

2002 年楊先生 92 歲。漫長的 63 年的家庭歷史,她用三四個月寫了出來。一個老人,需要多大的勇氣和意志,才能把如此深重的大慟化成平和的文字,給讀的人以溫暖和安靜?這不是普通人能夠做到的。董秀玉親眼看見這一家人和病魔鬥爭的艱難,尤其懂得楊先生心裡的痛苦,但老人又那麼堅強,留下來獨自完成了“我們仨”所需要完成的全部。讀不到一半,她眼淚就忍不住地流下來。她看稿子的時候,楊先生在旁邊做自己的事情,有時走過來,摸摸她的頭。面對這個身子虛弱心靈卻強大的老人,董秀玉心裡充滿了敬重,她問楊先生:我讀的時候都這麼難過,您寫的時候該有多痛啊!楊先生說,所以,到現在才動筆寫它。

“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書出版後,印在封面上的這幾句話,是董秀玉濃縮了自己從這部書稿中感受到的全部。

《我们仨》:一本温暖的书

一九八九年冬與錢鍾書在北京三里河宿舍院中散步

2003 年,書一上架,《我們仨》就成了讀書界的熱點。這種關注不是對一個名人家庭的私生活的興趣,而是讀者對一個時代的知識分子的生活狀態、生存空間有深切感念,是這個學者家庭裡的溫暖情感,將讀者的心和書聯繫在一起了。

多年過去,《我們仨》每年都在重印。遵照楊絳先生的要求,《我們仨》全部版稅都寄給了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一本溫暖的書,書裡書外,莫不如是。

斯人已逝,但《我們仨》的故事仍然在感動著每一個讀過它的人。因為它不僅僅是在描述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的日常生活,更在點滴之中,體現著一家三口作為知識分子的操守與品格。

楊絳先生離去已有兩年,現在,我們用聲音把這個溫暖的故事說給你聽,並帶你一起去了解“楊絳與《我們仨》的世間傳奇”,共同去領略先生的百年人生。

《我们仨》:一本温暖的书

點擊上圖,聆聽這個溫暖的故事

本專欄包括

1. 《我們仨》有聲書

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品,著名配音表演藝術家曹雷演播。

曹雷 ,上海電影譯製廠一級配音演員兼譯製導演。曾為《非凡的愛瑪》《愛德華大夫》《國家利益》《總統軼事》等多部譯製片女主角配音,並擔任《斯巴達克斯》《戰爭與和平》《柏林之戀》等譯製片的導演。

2. 《三聯生活週刊》副主編曾焱原聲解讀

(1)為什麼說楊絳先生是最特殊的文學創作者和喜劇作家?

(2)《我們仨》背後有哪些令人感動的故事?

(3)如何去看待楊絳先生的文字藝術?

(4)在新舊女性的身份之間,身為女性知識分子的楊絳是如何選擇的?

3、《三聯生活週刊》對楊絳先生的專題報道文章

(1)百歲楊絳:尊嚴和信仰

(2)錢鍾書,楊絳:一對做學問的夫婦

(3)楊絳(1911~2016)我們仨的世間傳奇

(4)錢鍾書生命中的楊絳:牛津往事

(5)歸國之後:現實與選擇

(6)楊絳在“文革”:我的堂吉訶德

(7)用最難的學問忘卻最深的痛苦

(8)憑理智來領會世界

《我们仨》:一本温暖的书

內容及商務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