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楊絳:只有“我們仨”,再無他人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人世間不會有小說和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樂樂地一起過日子。”

我們倆

錢鍾書,中國現代作家、文學研究家。楊絳,本名楊季康,中國著名的作家,戲劇家、翻譯家。1932年,相識於清華大學古月堂前。

《我們仨》楊絳:只有“我們仨”,再無他人

楊絳和錢鍾書

求學開始

1935年7月,錢鍾書先生不足25歲,楊絳先生24歲略欠幾天,他們結了婚。楊絳為了不讓父親和剛結婚的他們負擔過重,放棄了獎金只供學費的美國韋斯利女子學院,陪同錢鍾書到英國求學,開始了不在父母庇廕下,只兩人作伴,相依為命的生活。

初到英國的他們和其他人共同在老金(Mr.King)家做房客,錢鍾書在牛津上課期間,楊絳時間自由,做旁聽生聽幾門課,亦或到大學圖書館自習,甚是愜意。

他們都不喜社交,來往多些的就是同在英國牛津留學的俞氏姐妹和向達等人,其實能和錢鍾書對等玩的人不多,不相投的就會覺得錢鍾書刻薄,和不相投的人保持距離,好像就傲嬌了。年輕、不諳世故容易得罪人,可是最諳世故、最會做人的人也同樣遭遇非議,所以錢鍾書和楊絳就以此自解,按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每天都要“探險”,出門散步,在牛津的各個地方都留下過他們的身影。

《我們仨》楊絳:只有“我們仨”,再無他人

楊絳和錢鍾書

留學趣事

01

錢鍾書和楊絳生活充滿了孩氣的簡單趣味,錢鍾書先生在留學期間學會了做早餐,此後包攬了楊絳幾十年的早餐,這是後話了。開始錢鍾書和楊絳不會做飯,想吃紅燒肉了,還是在俞氏姐妹和其他同學的幫助下做成的,他們領悟能力極佳,一法通,萬法通,學會了很多做菜的方法,在吃食上真正的自立了。

02

一次,想吃蝦了,楊絳剪活蝦時看到它在手中抽搐,竟扔下剪刀,逃出廚房,告訴錢鍾書以後都不想吃蝦了。錢鍾書和楊絳講道理,蝦還是要吃的,以後都由他來剪。每當讀《我們仨》看到這裡時,他們甜蜜的感情好像有了畫面感,躍然於腦海。

03

在楊絳生產住院期間,生活小白的錢鍾書不斷“闖禍“,打翻墨水弄髒桌布,檯燈失手砸壞,門軸弄壞,楊絳從不嫌棄錢鍾書,她告訴他,不要緊,桌布他會洗,檯燈和門軸她會修,楊絳應是愛極了錢鍾書,才會如此“寵”他。

04

錢鍾書最頭疼的課程之一是訂書學,課本生教怎樣把整張大紙折了又折,但他怎麼折都這不對,負氣似的說這課本豈有此理。楊絳看過後哭笑不得,告訴他折反了,課本上畫的鏡子裡反映式。大師竟也如此的可愛。

05

英國留學期間,需要學習很多課程,面對不喜歡的課程,錢鍾書會覺得是在浪費時間,有這些時間還不如多看看自己喜歡的書,以後不會再為了論文學習那麼多不喜歡的課程,我們的境界比之錢鍾書萬分不及其一。

這段時間應該是他們兩人最為開心的日子了,在茫茫人海中,我們要多幸運才會遇到如此契合的人生伴侶啊。

《我們仨》楊絳:只有“我們仨”,再無他人

楊絳和錢鍾書

得女阿圓,“我們仨”

歸國前

他們擁有我們為之嚮往的愛情,日常平淡、溫馨、感動,不久楊絳先生就懷孕了,在懷孕的時候錢鍾書諄諄囑咐她,“我不要兒子,我要女兒--只要一個,像你的。”錢鍾書應該是愛極了楊絳,才會如此希望。

阿圓,是女兒的小名,大名錢瑗,祖父給她取名健汝,在出生100天后,就隨父母由牛津乘火車到倫敦,最後到巴黎留學,一路上非常招人喜歡。阿圓從小就很安靜,父母看書,她就自己一人畫書玩。

《我們仨》楊絳:只有“我們仨”,再無他人

我們仨:錢瑗、楊絳、錢鍾書

歸國後

1938年,歷經漫長的20多天,他們乘船回到中國,一下船,錢鍾書先生就到西南聯大教書報道去了,楊絳先生獨自帶著孩子輾轉上海錢、楊兩家暫住。

1941年,錢鍾書先生回辭職回上海,和家人團聚,和阿圓的相處又多了起來,阿圓已經長大了些許,阿圓和錢鍾書的是“哥們”式的相處,平等對話。

長大後的阿圓像姐姐一樣照顧媽媽,像妹妹一樣陪著媽媽,像媽媽一樣管著媽媽,和爸爸是哥們。同時阿圓和媽媽也是爸爸的學生,如有問題,爸爸什麼都能解決,非常的高大,但是爸爸在吃飯穿衣方面又非常的弱小,需要阿圓和媽媽把他當成孩子照顧。

在此後的時間中,無論戰事如何只要有閒暇時間就看書,父母以身作則,阿圓從小就耳濡目染。錢鍾書曾經在清華上學期間橫掃了清華的整個圖書館,因為閱讀面很廣,文革時期,所有人都人心惶惶的時候,他們並不惶惶然。無論多麼艱苦的境地,他們也不停頓的讀書和工作,因為這是他們的樂趣。錢鍾書先生出版了《圍城》《宋詞詩注》《管錐編》,楊絳先生寫出了許多的舞臺劇,翻譯了《唐.吉可德》《吉爾.布拉斯》等,錢瑗也已是北師大的教授。

無論苦難還是快樂,“我們仨”都是在一起的,可美好的日子總是短暫的。

《我們仨》楊絳:只有“我們仨”,再無他人

我們仨:楊絳、錢瑗、錢鍾書

一人懷念“我們仨”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活通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樂樂地一起過日子。”

阿圓因患脊椎癌於97年去世,錢鍾書在此一年後也離去了,“我們仨”只剩楊絳一人,前半生一直在不停的輾轉,後期才有了一個穩定的居所,楊絳先生獨自一人度過了此後的18年,做《我們仨》來追憶“我們仨”那些美好的時光。

留下來的人總是最傷心的,那些曾經得到過的美好如同刀斧般刻在了心上,揮之不去,獨留楊絳先生一人每日懷念,只有“我們仨”,再無他人。那是一種無人讀懂的傷,那是一種無人看透的回憶,只有她一人在夢中不停的去“看望”他們,盼望著他們,渴望著再次團聚,在那夢中的古驛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