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受傷,媽媽全程圍觀拍照,原因說出來扎心了

前幾天刷視頻,看到一位媽媽帶孩子出去玩。孩子很頑皮,腳被卡進展示單車的輪子裡,誰也無法幫他把腳抽出來,只好求助消防員。

消防員拆車輪救孩子,孩子媽全程用手機拍照。

“你不要拍了,不要圍觀。”消防員說。

“我就是要拍下來給他看,好讓他吸取教訓。”媽媽繼續抓拍。

孩子不聽話受傷,媽媽全程圍觀拍照,原因說出來扎心了

有網友覺得,這位媽媽太嚴厲。孩子的腳卡住了,又疼又害怕,這樣的教訓還不夠嗎?媽媽應該安慰孩子的情緒。

也有網友反駁說,慈母多敗兒,就是平常太嬌慣了,孩子才任性不聽話,支持媽媽嚴格管教。

還有網友說,現在的孩子就是玻璃心,打不得罵不得,受不得半點挫折。我們小時候,哪個不是這麼過來的,也沒見誰長歪呀。

很顯然,大部分家長覺得,孩子太嬌慣了不好,對嚴厲管教是持認同態度的。

嚴厲管教能否收穫一個聽話、懂事的孩子?

鄰居家的慶慶上六年級了,年前一起吃飯的時候,慶慶媽跟我說:

“你兒子才上二年級,可得好好管教。別像我們似的,到了五六年級想管也管不了。”

慶慶媽是師範院校畢業的,有了慶慶和妹妹後一直全職在家。有技能有時間,慶慶媽對孩子的管教十分嚴厲。從生字、習題到課文背誦,各科功課都抓得很緊,慶慶的學習成績也一直很棒。

可是到了四、五年級,慶慶媽發現孩子偷偷打遊戲,說了不聽很是沉迷。六年級開始住宿時,老師經常打電話投訴,孩子上課睡覺不寫作業。

孩子不聽話受傷,媽媽全程圍觀拍照,原因說出來扎心了


這些天在家上網課,慶慶只聽數學和語文兩科。媽媽勸他兼顧一下英語,沒想到,孩子乾脆數學、語文也不聽了,更別提做筆記和習題了。

慶慶媽很崩潰,嚴格管教的小孩,到了青春期居然失控了。我也不由的思考,孩子到底為什麼不服從不聽話呢?

1、生活環境變了,孩子在追尋身邊的榜樣

爸爸媽媽是孩子最親密的人。

記得我們小時候,家裡通常是爸爸上班掙錢,什麼事也是爸爸說了算,媽媽往往比較服從。爸爸出了門,也會順從自己的領導,怕失業了一家子沒飯吃。

現在我們自己做了家長,夫妻共同賺錢養家。妻子會主張男女平等,有什麼事商量著來,誰說的對聽誰的。大家出門上班,也有了更多的平臺和選擇。一旦個人價值不被認可,就會選擇跳槽或離職。沒有誰會犧牲尊嚴和個性,無條件服從別人。

孩子們從小耳濡目染,自然有想法、有個性並勇於實踐。想讓孩子像我們小時候那樣,老老實實聽話,也沒有誰給他做個示範啊。

孩子不聽話受傷,媽媽全程圍觀拍照,原因說出來扎心了


2、孩子缺少練習的機會

都知道慈母多敗兒,父母溺愛包辦孩子的一切,會使孩子缺少成長的機會。其實強勢的管教,同樣會剝奪孩子處理問題的機會。

就像開頭那位媽媽,孩子的腳受傷了,還痛苦的卡在車輪裡。媽媽就已經開始拍照取證,準備讓孩子受教訓了。

父母一副“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的架勢,把什麼都做完了,孩子還能做什麼呢?除了服從或反抗,孩子既學不到處理問題的技能,也培養不到相應的責任心。

因為這個責任,父母都擔負起來了,孩子也沒什麼參與的空間。

3、讓孩子痛苦的異化溝通

父母的強勢,通常體現在溝通方式上。明明愛孩子,說出來的話卻讓孩子感情或精神上感到痛苦,這就是異化溝通。

當我們道德評判、刻意比較、迴避責任或言語威脅的時候,孩子就會感受到,比肉體上的懲罰更大的痛苦。

孩子不聽話受傷,媽媽全程圍觀拍照,原因說出來扎心了


比如我們常說:

a、讓你不聽話,又遲到了吧?

b、人家小明95分呢,你怎麼才考了80分?

c、再不寫作業,就不帶你出去玩了。

d、都是為了照顧你,我才沒辦法去上班,要不早成職場精英了。

這些話是不是很熟悉呢?雖然說的人口頭痛快,但聽的人心裡是很難受的。當我們對一個2歲的孩子說,再不聽話就不要你了,你能想像孩子有多麼害怕嗎?

雖然沒有打罵,可是這種指責、否定、說教、標籤式評價,事實上就是讓人痛苦的異化溝通。

溝通是為了解決問題,從而讓我們的孩子越變越好。異化溝通能否起到這樣的作用呢?

異化溝通對有孩子什麼影響

現在的孩子自信張揚,追隨的是平等、尊重的榜樣。遇到讓人受傷的異化溝通,心裡其實並不服氣。就算暫時沒表現出來,這種不服氣也會在內心積累。當他們有了反抗能力,比方說到了青春期,就會爆發出來一一回敬我們。

孩子不聽話受傷,媽媽全程圍觀拍照,原因說出來扎心了


1、滿腔憤恨

我受傷也不安慰我,從來都是斥責和羞辱,這個大人讓我痛苦。他一點都不愛我,我也不能相信他,我痛恨這種管控。

2、飼機報復

說不過、打不過,我不得不聽你的。但不會永遠這樣的,等我有能力了,我會扳回來的。

3、行為反叛

你的嘮叨讓人窒息,我就不聽你的。你讓我寫詳細筆記,我乾脆課也不聽了,看你能拿我怎麼辦。

4、畏懼退縮

太可怕了,我可不想被收拾。不如下回去校外約架,怎麼樣?這樣就不會被抓到了。

如果這些反應讓你惱火,那另一種乖巧的反應,則更讓人傷心。

孩子會覺得自己很差勁,什麼都做不好。被訓斥可真痛苦啊,下次還是不嘗試了吧,反正試了也白試。當孩子從內心深處否定了自己,他就無法形成積極的人格。

怎樣降低異化溝通帶來的傷害,讓孩子優秀又自信?

異化溝通傷人,是因為無形的精神暴力。想讓孩子優秀又自信,就要做非暴力溝通。馬歇爾·盧森堡博士著有《非暴力溝通》一書,濃縮了博士思想的精華,詳細闡述了非暴力溝通的方法。優秀的溝通方式,我們也可以應用到育兒中來。

孩子不聽話受傷,媽媽全程圍觀拍照,原因說出來扎心了


第一步、觀察事實,而不是發表評論

孩子做了不符合預期的事,有效的溝通方式是描述事實,而不是發表評論。描述事實不會引起反彈,孩子也最容易接受。

比如說,孩子月考得了70分。

家長說:“你怎麼才考了70分?”一個“才”字表明家長的態度,認為孩子學習差不認真,這就是評論。

孩子本能地反駁:“我同桌還考了60分呢,他更差。”或者說,“上回才考了58分,這次70分還進步了呢,我怎麼就不認真了?”

看,當情感受到攻擊時,孩子注意力的焦點,馬上放在了辨駁上,證明自己不是很差。談話的主題馬上就跑偏了。

我們不妨這樣說:“我發現,你這次月考得了70分。你覺得這次成績怎麼樣?你滿意嗎?”

先陳述事實,再尋問意見,孩子的焦點必然集中在成績上,考慮學習的事。

第二步、體會並表達感受

“孩子得了70分,我覺著考得很差。”很顯然,這是媽媽對孩子的評價。這個評價的背後,媽媽真實的感受是什麼呢?

“孩子考了70分,我擔心他學不到知識,打不好基礎。”這個擔心,就是媽媽的感受。當媽媽這樣說話,而不是評判或指責,孩子立馬就感受到了愛和關心,而不必為受到的斥責去辯駁。

怎樣才能準確體會,並表達自己的感受呢?我們需要一些情感詞彙來幫忙。

表達滿意的時候,可以用:幸福、開心、喜悅、滿足、放心、踏實……

當事情不符合預期,可以說:擔憂、難過、傷心、內疚、遺憾、灰心……

孩子不聽話受傷,媽媽全程圍觀拍照,原因說出來扎心了


大量情感類詞彙的運用,能讓孩子感到被理解,幫助我們走進孩子的內心。當然,熟練運用需要我們不斷地練習。

第三步、找到感受的根源

為什麼我們感受這麼糟?根源是我們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這個時候,指責並不利於事情的解決。

比方說,我們給孩子買自行車,告訴他要減速慢行。可是孩子和小夥伴們玩耍時,不由自主地飆車,並且摔倒受傷了,我們的第一反應是什麼呢?

a、你怎麼這麼不聽話?!

b、當初告誡的時候,我要是再嚴厲些,孩子也許就不會受傷了。

看,這樣的反應就是指責:第1種是指責孩子,覺得他不聽話,第2種是自責,覺得自己管教不到位。

當我們指責的時候,只能讓自己或者孩子的感情更受傷,並不能解決孩子摔倒的問題。

我們感到擔心或憤怒,背後的需求是什麼呢?我們想讓孩子慢點騎車,不再受到傷害,這才是真正的需求。

找到這個根源,我們可以這樣跟孩子說:“我希望你慢一點騎車,不再摔倒受傷害,那樣我會很心疼。”

對比我們當初的說法:“你怎麼這麼不聽話,受傷了吧?疼不疼?”

這兩種說法,哪一個更讓孩子容易接受,從而改變自己的行為呢?我想大家心中已經有了答案。

孩子不聽話受傷,媽媽全程圍觀拍照,原因說出來扎心了


第四步、提要求,請求幫助。

終於來到解決問題的這一步了,提要求不用多說,是大家最擅長的部分。只是我們平常的操作,容易產生兩個誤區,需要提醒注意一下。

1、明確的說要什麼,別說不要怎麼

孩子放學後總看電視,不寫作業。我希望他早點完成,就對孩子說,你不要再看電視了。結果孩子關掉電視,進屋玩遊戲去了。

“有問題嗎?我聽你的話,不看電視了呀?”

當我們表達不要的時候,孩子也許會選擇另一種,我們不喜歡的結果。我們不如直接說:“我希望你先寫作業,再來看電視。”

我們的要求越明確,孩子在執行時也就越正確。

2、把要求說具體

希望孩子成績好,我們會經常跟孩子說:“你好好學習,認真寫作業。”

孩子說:“我很認真的,每天的作業都堅持寫完了。”

媽媽說:“每天都寫的那麼潦草,還有錯題,你哪裡認真了?”

看看,孩子認為一字不落地寫完,就是好好完成作業了。

媽媽的標準呢,通常是指字跡要工整,檢查正確無誤。這才叫認真,對不對?

對寬泛的要求,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理解。所以不要籠統地說:“要注意安全”,“要聽話”,“要好好學習”。

可以具體地說:

a、過馬路要停下觀察,看好路況和紅綠燈再通行。

b、去陌生地方,沒有媽媽允許,不要動不熟悉的東西。

c、寫作業字跡要工整,自檢沒錯題。

這樣表達,更有利於孩子,做出符合父母期待的行為。

孩子不聽話受傷,媽媽全程圍觀拍照,原因說出來扎心了


父母都愛孩子,只是當孩子不聽話做錯事,尤其還導致受傷的結果,我們往往非常憤怒,衝動地只想馬上給他個教訓。只是這樣解決不了問題,還可能傷害孩子,影響親子關係。

別被情緒矇蔽,憤怒時我們不妨默數30個數,先讓自己冷靜下來。當理智重新迴歸大腦,我們一定能觀察到基本的事實,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並尋找到感受的根源,從而提出具體明確的要求。事實證明,非暴力溝通可以改善管教的效果,讓我們的孩子越變越好。

我是 ,持續為您分享更多精彩內容,感謝您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