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修專題09返老還童的祕密以及業,業力,業障的區別

有人問我說為什麼不把《止觀六妙門》的還息、淨息寫了?我說六妙門的重心在於止觀,實際已經寫清楚了,如能修到止觀的境界,你的問題都不是問題了。但他覺得還是應該說完整了。那麼下面做一個說明來補充。

還息:還即是回、返還的意思。我們有了止觀的工夫之後,一直這樣修習下去,身體自然會“返還”,還的膚白貌美,還的身體健康輕盈。一直還到什麼程度呢?用道門的話最能說明問題——返老還童,長生不老!不要想錯,覺得返老還童是身體回到像嬰兒那樣的大小!返老還童是說我們的內臟功能返還到嬰兒那樣非常健康,血肉和在外氣質都如嬰孩一樣鮮嫩!

這裡要說明一下,有了止觀的工夫慢慢必定會發起神通,內在境界也會有,然後境界必定也會有變化。好的、壞的、美妙的、恐怖的都會發生!如何對治?最好的辦法就是神通、境界都不取。記住佛門《金剛經》兩句話即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時候不要執著!“不執即是聖境,執著即落群邪!”

這時候守心,不要執著!守心,不要執著!守心,不要執著!

淨息:淨即是淨盡。一切煩惱徹底清淨、陋習淨盡!如果說在止觀境界的時候,我們的念頭與生理偶爾會“動那麼一下”,那麼到達淨息這個層次念頭就不會動了,徹底的“淨息”了,乾淨了!同時也具足六種神通、不入輪迴,十方世界盡收眼底,解脫分段生死。

念頭淨盡不是說我們變成了沒有思想的木頭人,而是意識在“起用”的時候,我們都是了了分明的,用後即淨,沒有分毫多餘!


什麼是業、業力、業障?

這個問題有必要說一下,因為我發覺很多信仰了幾十年的修行人也不清楚業是什麼!對於“業”這個概念很模糊!

“業有善業、惡業、無記業三種”,我們不用這種官方的說法去說明問題,我覺得這樣解釋起來還是會讓人覺得很模糊。善惡無記到是好理解,但還是沒有說明業的問題!

下面我們從最根本的根本來說明。

像老子認為這個宇宙沒有形成以前是處在一種“混沌”的狀態,混沌並不是亂七八糟、渾渾噩噩、是非不分的意思。混沌是沒有陰陽、沒有好壞、沒有是非、善惡、美醜……是沒有兩極分化之前的一種“清淨無為、瀟灑無慾”的狀態,我認為這也是佛家所說的涅槃境界,也即是“道體”、也是“心性本體”所處的“環境”!

那麼道體是怎麼分化成為兩極的呢?用《楞嚴經》的話說就是:“自性妄動”,如果你還要問自性是怎樣妄動的?我想只有我們成佛得道後才能知道是如何“妄動”的!

“道生一”,我覺得這個“妄動”就是道生一的一,從這個妄動之後即分為“兩極”,即是陰陽!(以上僅是我個人的參悟,只給讀者做參考)那麼業是從心性本體“妄動”的時候已經有了影子,再下化為兩極就已經成“業”,業是如影隨形,只有心性本體沒有業,業沒有形象,但確有其實!

打個比如,比如說我們修六妙門到了淨息的程度,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做到念頭完全不會“妄動”的境界了,這個時候即是涅槃境界!清淨無為,瀟灑解脫,很美好的境界!但是也許千萬年後還是會動一下念頭,這個時候念頭一有,業就隨之而有,就是說:念有業即生!但這個時候的業不能形成“力”,無法形成業的力量,也可以說在淨息的狀態中妄動生起這麼一個念頭無法形成強而有力的力量,對淨息狀態中的你沒有影響!不過,按照佛家所說,這個狀態八萬四千大劫過後還是要出定的!不過東南亞佛教說大阿羅漢就是成佛了,不用再輪迴。他們是不承認大乘佛教的!

退一步再打個比如,比如說修止觀的人每分鐘都很用功在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這個時候偶爾念頭出來了,如果此時我們走神了,忘記了覺知自己的念頭,那麼這個時候第六意識“心王”即變為主體,變成了主人,同時“業”就隨之而來。

如果平常人不懂修行,隨著意識心王發展下去,長期的意識思想形成凝聚力,即變成了業力,這種力量我們扭轉不過來,即有了生死、有了輪迴!所以禪門雲:“業從心生,還從心滅”。所以佛家不太注重身體的變化,反而偏重心理,因為身體早早晚晚都會壞掉的,心性本體才是不生不滅的根本。


長期的思想凝聚,有好的想法,也有壞的,還有那些不好不壞的、亂七八糟一天到晚我們自己都不知道在想什麼的思想,即是善業、惡業、無記業。善的業力可幫助我們成就人格,完成道業;惡的業力會形成障礙,讓我們墮落,萬劫不復!而形成不善不惡的無記業會讓我們輪迴再來做人!道家說:輕者上升、濁者下墮。善的是業力,幫助我們成道;惡的是業障,使我們墮落!所以我認為道家所說的懲惡揚善並非真是指殺死那些壞人,而是說懲戒不好的、罪惡的思想從而發揚內心的善良美好,這樣我們才能體悟正道,成就道業!聖人來這個世界上是用教育改變人的,不是用暴力改變人的。做壞事自有法律來懲罰,是不是呢?

我們平時要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這話是對的,長期的小善小惡積聚起來就是大善大惡!

靜修專題09返老還童的秘密以及業,業力,業障的區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