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穷,不如守中。

橐龠(tuó,yuè):用手操作的鼓风工具,即古代的风箱

刍狗:在古代意为草扎的狗,祭祀用品。

解读《道德经》第五章

本章的第一段话常被曲解为类似 “天地与圣人不仁慈,将万物生灵与百姓视为祭祀之物、低贱之物,肆意压迫”。并反复在小说,电影中被当做台词引用。

我举一个经典桥段,主角看到百姓被官兵镇压,便引用这段话,来表达对此事的愤慨,然后就引出主角带领百姓正义反抗压迫的情节。

解读《道德经》第五章

但是这段话真的是这个意思嘛?其实不然。

因为本句话中,老子所说的“不仁”,并非儒家思想中的“不仁爱,不仁慈”

这里的“不仁”,乃是“不偏爱、不干预”的意思。

本句话的真正含义是说“天地、圣人很公平,没有私心,对谁都一视同仁。”

解读《道德经》第五章

如此才知本段的正确含义是“天地不偏爱于任何事物,任由万事万物生生不息的发展,就像草扎的狗一样,烧了再扎,成了再毁。得道圣人在统治他的百姓时也不偏颇,而是无私无差别的对待他们。”

天地不偏爱,圣人无私心,天地万物皆平等,各自按本性,本心,繁衍生息,自生自灭,如此天道长存。

解读《道德经》第五章

反过来若是天道偏袒,圣人私心,那事物自然不能长久,回看历史帝王专制王朝覆灭,多是最后统治者无能,政府腐败,特权阶级压迫百姓,最终被反抗之力灭亡。

而盛世王朝则统治者多无私心,不避讳人才出处,任用天下才人,远离奸邪,制定合理的赋税,让百姓可以修养生息,最终国力强大。

解读《道德经》第五章

我们继续往下看

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

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

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道祖把天地比作风箱,风箱的作用在于使炉火更旺。那炉火是什么,就是天地间的万物生灵。天地空盈,万物生灵借此生存,倘若给万物加上各种条条框框,加以约束,就如风箱的空间变小,风也就小了。

这也就是老子主张的“无为之治”,也是道祖所阐述的天道。

解读《道德经》第五章

而天道只会按其规则运转,人不应当将自己当成什么天选之子,万物之主,盲目自大。

上天不会对任何一个人偏爱,无论出身如何,我们应当保持清明之心,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凭自身努力,完善自我,提升实力,踏踏实实,努力奋斗。

解读《道德经》第五章

修道之人更应该知天命,尽人事。

最后小道提醒大家,我们不光是要读懂道德经,更要体悟其中真谛,学习其中道理,运用于自身,这才是道德经存在的意义。

福生无量天尊

慈悲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果侵犯了作者权益,请联系我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