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丨拓跋鮮卑在雲岡石窟上做的佛國夢到底有多燒腦?

雲岡石窟,拓跋鮮卑的佛國夢

提起雲岡石窟,按現在的說法它更像一個建造了1500年的“樓盤”:雲岡石窟佛教藝術按石窟形制、造像內容和樣式的發展,可分為早期、中期、晚期三個階段,它的早期“開發商”便是我們初中課本上推行漢化政策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爺爺——拓跋浚(xun)。

山西大同丨拓跋鮮卑在雲岡石窟上做的佛國夢到底有多燒腦?

雲岡石窟是北魏皇家工程。自公元398年拓跋珪遷都平城(即今天的大同),直至拓跋宏遷都洛陽(公元494年)為止這段時期,平城作為當時中國北方的政治、宗教和文化中心,雲岡石窟的從無到有經歷了類似過山車般跌宕起伏的歷史轉折。


開國皇帝拓跋珪

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本身並不信佛,但為了緩和鮮卑族和漢人的民族矛盾,鞏固自己的統治,在高僧法果“如來即為當今皇帝”的建議下,奉佛教為國教,大肆修建寺廟。中國佛教從此進入了一個膨脹式的發展階段。

山西大同丨拓跋鮮卑在雲岡石窟上做的佛國夢到底有多燒腦?

雲岡石窟的代表——第20窟,象徵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

佛都皇帝拓跋嗣

拓跋珪的兒子拓跋嗣即位時,平城已經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佛都。當時佛教不僅寺廟有田產,僧侶享有侍奉佛祖而享有免賦稅及徭役的特權。很多人為了逃避賦稅,遁入佛門。拓跋嗣沒有士兵和糧草來踏入中原。他在位14年間佛教和統治階級的矛盾已經初現端倪。

山西大同丨拓跋鮮卑在雲岡石窟上做的佛國夢到底有多燒腦?

第19窟·象徵拓跋嗣的佛像

滅佛皇帝拓跋燾

北魏開國諸帝,皆為佛、道二教並奉,但是由於經濟等原因,再加上緊張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中國原有的道教和外來的佛教鬥爭日益尖銳。佛、道之爭演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滅佛事件。公元446年,北魏第三任皇帝、拓跋嗣之子拓跋燾下詔毀滅佛法,史稱太武法難。廢佛後六年,拓跋燾駕崩,其孫拓跋浚即位,下詔復興佛教,佛教才又逐漸恢復發展。

山西大同丨拓跋鮮卑在雲岡石窟上做的佛國夢到底有多燒腦?

第18窟象徵拓跋燾的佛像

第18窟象徵拓跋燾的佛像著裝和其他不同。這是一件千佛袈裟,在佛教象徵的是悔過之意。左手撫胸,右手下垂,也是懺悔的一種姿態。


信佛太子拓跋晃

拓跋燾滅佛之前,從民間到皇室,以唱誦佛號為榮,人人爭當沙門,寺廟建築遍及全國,僧侶集團龐大到不可思議的地步。幾乎所有的鮮卑族貴族家中都私養僧侶,甚至於參與到政治活動當中,並非是因為信仰,而是經濟利益。當時太子拓跋晃平素就喜歡佛法,他多次勸諫拓跋燾,拖延時間讓很多和尚倖免於難,最終被佞臣陷害死於宮廷內亂。


山西大同丨拓跋鮮卑在雲岡石窟上做的佛國夢到底有多燒腦?

第17窟象徵拓跋晃的佛像

文成帝拓跋浚十分尊崇自己的父親拓跋晃,於是也雕了象徵他的佛像——第17窟。但是為了和其他的帝王相區別開,這尊交腳菩薩佛身下沉15米,象徵他的太子身份。


興佛皇帝拓跋浚

在經歷太武帝滅佛事件之後,佛教遭遇了毀滅性的打擊,北魏的皇權也開始動盪不安。太子拓跋晃死於宮廷內亂,其子拓跋浚即位,為了穩定政權,主張復興佛教。自此,在高僧曇曜的帶領下,前往武周山,拉開了建造雲岡石窟這座拓跋鮮卑佛國世界的序幕。


山西大同丨拓跋鮮卑在雲岡石窟上做的佛國夢到底有多燒腦?

第16窟象徵拓跋浚的佛像

拓跋浚提出,必須要在佛像上能看到北魏歷代皇帝的影子。瘦骨清相,風塵僕僕,融合了遊牧民族的粗獷和漢族人的細膩。這種改變無形中讓佛教造像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歷史其實很有意思,你不可能精通所有的細節,但留存於世的每一處遺蹟、物件兒背後卻在時間長河中絮絮低語著屬於一個時代,或悲壯,或輝煌的過往。千年已逝,山在佛仍在,北魏皇權早已消亡。幸運地是,我們仍能透過這個精美的山中佛國,去撲捉這個絢爛而短暫的遊牧民族的影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