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内阁和现代内阁有什么区别?

黑眼历史观


没什么区别,一个德性。明朝内阁名义上对只对皇帝负责, 现代内阁只对议员们负责,但是其本质都是对其身后的统治集团负责,皇帝代表着封建地主官僚统治集团,议员代表资本垄断统治集团。皇帝和议员都是权力实际合法来源(即掌握国家立法权和宪法解释权),而内阁名义上掌握着行政权,但是实际执行却是由中下层官僚和办事员们进行,因此会出现英国内阁被事务官架空,明朝内阁会被乡绅胥吏架空。


璟天之主


明朝内阁和英国内阁在初始阶段有相似性,在发展中渐渐演化有了区别,光荣革命后的英国内阁逐步走上现代内阁之路。谈内阁制的区别主要不是看组成人员、处理事务,关键是看对谁负责。

首先谈下明代的内阁

明朝开国后,采用了元朝的制度,设置中书省,负责全国行政事务,统领六部九卿和各行省,所有的政务都是先上报丞相,丞相再决定上报皇帝与否。这个制度下中书省是决策机构,但得对皇帝负责。

这么牛逼的部门,不适合存在于老朱家的世界中。结构性的冲突结果就是朱元璋从限制到废除中书省。

(明朝内阁本质上是皇帝的秘书机构)

废除中书省的后果就是皇帝需要亲自处理全国的政务。这样庞大的工作量,没有一个团队是不行的。朱元璋起初选了四个老人,一年就证明不行。在洪武十三年十一月,朱元璋仿照宋制设殿阁大学士,侍左右,备顾问。

内阁的雏形具备。在太子朱标死后(一直负责处理政务,朱元璋对臣下不信任,对儿子是少见的信任),复相之声再起。为此,告诫所有人谁再谈立相即处死其全家,并昭示相关讲话让全天下人知晓。

到了明成祖朱棣时期,终其一朝,内阁人员没有大的变动。朱棣率大军常年驻屯北京,太子以监国身份在南京处理国家政务,形成了“皇帝主军,太子主政”的格局。其中阁臣杨荣、金幼孜、胡广常年随从朱棣,“扈从行营,赞襄军务”获得恩宠独多,始终受重用,只是胡广在永乐十六年病逝;杨士奇、黄淮、解缙多随太子处理政务,黄淮和杨士奇辅佐皇太子监国。君王与太子的矛盾如君相矛盾一样,也是历史发展的重要矛盾,因此三人命运多舛。也正是这一结构,无论政局向哪发展,总有阁臣会成为股肱之臣,内阁成了一个基本的制度。

内阁制度形成之后,内阁的权力越来越大,票拟权、参与召对(参机务),到了张居正时期一度权力极大。但要注意内阁没有下属部门,没有直接下发公文的权力,内阁所有的意见都需要通过皇帝,内阁处理的所有事情都是皇帝安排的。内阁只对皇帝负责。

再来谈下英国的内阁

1688年的英国光荣革命和1689年的《权利法案》,确立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

在这之后的25年,是英国现代制度的初创时期。王权衰落与议会地位的上升,以及王位继承问题也通过立法形式解决。

英国的内阁最先是从枢密院(privy council)派生出来的。枢密院是多铎王朝时期的中央政府结构,主要由地位显赫的政府大臣、王室成员、国王私人顾问等组成。1617年,在枢密院下有一个外交委员会,但这个委员会完全对国王负责,辅佐国王处理对外事务,随着发展,他的权力逐步扩张,演化成后来的内阁会议。这个有点像处理军务的军机处最后成了大清的责任内阁。

到这时候,内阁会议是对国王负责,权力和同时期明朝内阁差不多。

(英国内阁也是慢慢演化出来的)

在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不再是国王的御用工具,逐渐发展成为国王和议会共同行使权力的核心机构。在威廉三世后期,因为国王常年应对欧陆战争,内阁会议逐渐由此前的私密机构演变成为公开机构;在安妮国王时期,辉格党逐渐实现了对内阁的控制,内阁与议会实现一致,政府运转效率提高。之后内阁政治逐步发展,到了18世纪末,内阁完全对议会负责。

总结

在初始阶段: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很像,都是秘书部门,对国王(皇帝)负责;

随着时间发展,部门逐步有了更多权力,英国内阁成了实体中央政府;明朝内阁也获得了较大权力,但秘书部门属性没有改变;清代的军机处也没跳出这个维度。

光荣革命后,王权得到限制,内阁逐步向议会负责,现代内阁制度形成。

可以发现:制度演化是很美的,中间很多细节可以写好多东西了。

参考文献:

《英国通史》第四卷转型时期18世纪英国:第一章。

《明实录》

《明代内阁制度史》


一枚明粉


说起内阁制度,我们最先想到的可能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代议制下的内阁制度,但在我国的明朝就已经有内阁制度了,这两者相同吗,答案是否定的,两者迥然不同,笔者以为有以下几点重要的差别:

首先,源泉不同。我们的内阁制度是明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废掉宰相一职使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后逐渐形成的。而西方的内阁制度是在英国“光荣革命”以后,国王经常召集一些政府要员在一个小阁楼里开会而逐渐演变来的。

其次,土壤不同。中国自秦朝初步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后,漫长的封建社会这一制度基本为历朝历代所沿袭且不断得到加强与完善,人们的思想保守愚昧,封建专制的思想根深蒂固,民主的意识非常淡薄,所以明朝的内阁制度是在专制主义的土壤中产生的,其性质也只能是一种封建专制强化的政治制度。而西方早在希腊罗马时期政治民主化就起步了,希腊城邦雅典,它的执政官是选出来的,公民大会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至于罗马,从共和国时期一直到后来帝国的崩溃,元老院的影响都是巨大的,这是西方议会制度的来源。奴隶制民主尚且如此发达,何况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启蒙运动之后的西方国家,近代的民主政治思想文化更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正因为有这种民主的土壤,西方的内阁制度也才具有浓重的民主色彩,在其形成以后更是获得巨大成功。这也是我们在民国初年把议会制、内阁制度从西方搬回来却不适合是我们的原因了,我们没有使其成功的土壤。

其次,身份和职责不同。明朝的内阁是皇帝旨意的执行人,是由皇帝任命的,所谓的阁员,内阁大学士不过是皇帝旨意的拟稿人而已,执行的是皇帝的命令。明代的内阁制度不是权力分化的结果,内阁成员既行使立法权(当然不能违背皇帝的旨意)、又拥有行政权(内阁成员多是六部要员),还行使司法权(内阁中包括刑部尚书、大理寺卿和督御史)。而西方的内阁是由议会选举而形成的,执行的是议会的决议,代表议会、代表国家元首行使国家行政权,受到立法机构和司法机构的制约,是三权分立的产物。

最后,植根之制度不同。这是二者的根本区别。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明代,我国在南方局部地区孕育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是几千年来我国政府一直以农为本,重农抑商,发展小农经济,所以这种新现的经济力量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制度下可谓太渺小了。另外,几千年的传统使得所谓的“资本家”即便通过资本运营赚到了钱也不可能有几个人有意识去扩大再生产,而是落入一个怪圈:经商-赚钱-买地-收租-当地主,从而成为可能的资本家又变成了地主,毕竟,商人再有钱也不会得到社会的承认与尊重。同时,因为我们国家有先进的官员选拔考试制度——科举制度,而使平民有参政的机会,所以根本不会有人去想:“通过革命实现自己的权利”,“去立法保障自己的权利”,还是怎么样。而一旦成为官员他们慢慢也就成为皇帝的忠实奴才了,

而且入仕以后已经可以维护自己以及家族的既得利益,所以也就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去思考什么资本主义发展、使自己可以维护自己利益的问题了。西方则不同,封建社会时期政权是被贵族阶层垄断,“资本家”即使再有钱也没有参政的资格和权利,只能在下议院发发牢骚,对国家起不到任何作用,也不能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资产阶级的尊严随意被贵族践踏、利益被随意损害,为了参政、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所以才会去思考推翻封建制度、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政体。但是资产阶级胜利之初,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开工厂的、还有农场主、倾向资本主义制度的世袭贵族,所以因为利益上的分歧也就有了争论,于是政党诞生了。有了政党才使得现代内阁制度成为可能,当然近代的政党政治和我们唐代、明代的党争完全不一样,政治基础不同嘛。一个政党通过选举取得了组织政府的权力,不得不组织一些人来管理国家,根据职责分配国家的权力,通过对权力的控制和对国家的管理,“合法”地实现本阶级(或利益集团)的利益了,西方的内阁制度在新兴资本主义制度与传统的民主政治双重作用下应运而生~






没有雨伞的人要努力


明朝的内阁和现代内阁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英国内阁制度,主要存在一下五点差异。

1.社会性质不同:明朝的内阁制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产物,英国的内阁制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

2.权力大小不同:明朝内阁只有提供意见,后来有票拟的权力,但没有决定权,即没有行政权,行政权掌握在君主手里,明朝内阁制只是君主的顾问机构。

英国内阁制是英政府权力中心,女王是名义上的君主,内阁拥有重大事情的决定权。

3.作用不一样:明朝内阁只是顾问机构,英国内阁制是与首相共进退,一同掌握行政权,处理国家大事。

4.成立方式不同,英国是议会提议,国王认命内阁首相,再有首相组织内阁;明朝内阁成员全有皇帝任命罢免

5.责任不同:明朝内阁:为了避免丞相专权,皇帝的顾问智囊团,对决策没有太大影响,始终不是决策中心。清朝内阁官员主要是“跪受笔录”。英国内阁直接行使权利,向议会负责,是权利机构。




历史太傅


明代内阁与西方制度的内阁毫无关系。只是翻译的时候借用而已。

内阁总理制:议会制下的内阁总理制/总理大臣制,是具备完备的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执行机构,只对议会负责。

明代内阁:仅仅是帝制之下,负责部分宰相权力的机构。

从根源来说,朱元璋废黜中书省,宰相。自己兼任宰相,直接管理六部九卿,等于是强化皇权,形成皇帝+宰相的格局。但是全国庞大的行政事务令皇帝无法处理,朱棣也就建立内阁,以大学士充当助手。后期因为皇帝怠政,内阁逐步掌握部分权力,甚至形成皇帝不上朝也能运转的局面。

但是,明代内阁行政处理流程是:初审分类奏折——草拟处理意见,就是贴黄——呈递皇帝审批——转送六科給事中审核——发出内阁命令,送六部九卿执行。

也就是说,明代内阁只是等于唐宋时期中书省的职能,是皇帝的秘书处,只三分之一宰相权力。与内阁总理制完全是两回事。


四川達州


明朝内阁是封建君主专制的工具,而现代内阁成员是由人民选举出的议员组成,代表人民的利益。

一、明朝的内阁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


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朱元璋废除了宰相,权分六部。在原来的三省六部制中,六部是尚书省的下属。宰相被废除,皇帝身兼六部,中央政府的格局发生了巨变。皇帝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工作量剧增,朱元璋每天累得跟狗一样。于是,朱元璋提拔一批文学侍从,一般都是四五品的官员,来做殿阁大学士,组成内阁。内阁中最大的官员叫首辅,但是他没有宰相的权威。殿阁大学士其实就是皇帝的秘书。内阁有什么权利呢?看奏章,叫“票拟”,就是贴一张纸,上面写处理意见,但是皇帝掌握“批红”的权利,就是用红毛笔批“准”或“不准”。内阁的大学士有参与权,但没有决定权或仲裁权,它是封建君主专制的工具,跟民主没有任何关系。


二、现代内阁

英国是现代内阁制的开创者。英国内阁的出现早于责任内阁制,英国国王经常召集大臣开会,但内阁对国王负责,不对选民负责,国王拥有决定权 ,所以它不是民主制度。

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发动光荣革命,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英国逐渐确立起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的确立跟英国改朝换代有关系。斯图亚特王朝安妮女王无后,英国议会去德意志地区汉诺威把选帝侯乔治一世迎了回来。但是乔治一世不会说英语,在英国上下也没根基,所以乔治一世决定不参加英国的内阁会议。英国议会同意了,讨论完毕后,乔治一世批准就行了。此后从1703年到现在英国国王对决议案只写一个词“approve”,就是“同意”。责任内阁最终形成在18世纪早期,当时担任内阁财政大臣的沃尔波尔,成为事实上英国第一任首相,同时开创了一个惯例,英国首相的惯例接班人是财政大臣。这样责任内阁制确立起来。


英国议会拥有立法权,内阁拥有行政权,而且内阁成员必须是议员,它是一种民主政治制度。


穿着毛衣的历史


要进行比较,首先要了解两种制度的形成过程。

明代内阁制的形成经历了多个阶段。第1个阶段是朱元璋时期。朱元璋是个权力欲望非常强的人,再加上当时的丞相胡惟庸善权,所以朱元璋干脆就废除了丞相将丞相的工作由皇帝本人承担起来。但为了减少工作量,朱元璋设立了大学士,实际上也就是皇帝的秘书。之后这个机构到了年代中后期逐步成为了内阁。

在内阁当中,一般有数名大学士。大学士是从官员当中选拔而来的,实际上是由皇帝决定的。按照进入内阁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名,首辅的权力最大。刚开始的时候,内阁的主要责任是代替皇帝批复奏折。后来,就形成了所谓的草拟制度。也就是内阁先将处理方案提交给皇帝,皇帝审批过后可以直接执行。在这个过程当中,内阁的权力就扩大了。

内阁对于皇帝权力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制约能力。纵观历史上明代皇帝和内阁之间的权力斗争,基本上都是以皇帝的胜利告终,比较典型的就是嘉靖时代的大礼议之争。

近代的内阁,或者说最典型的也就是君主立宪制起源于英国,所以以英国为例来谈这个问题。

英国人一般把大宪章作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大宪章的历史非常悠久,在中世纪时候就已经形成,其主要内容是贵族和国王之间关于权力分配的协议。严格意义上讲,大宪章和近代意义上君主立宪制基础的宪法并不完全等同,但是这样一种分权制度确实为后来的君主立宪制提供了一个法律框架和基础。

1688年,英国爆发光荣革命,将詹姆斯二世推翻。然后邀请荷兰执政威廉和他的妻子玛丽到英国担任国王和女王,条件是放弃一部分国王的权利。这就是英国从传统国王制度向近代君主立宪制转型的开端。由于此二人没有后代,加上继位的玛丽妹妹也没有后代,所以英国人就从皇室的远房亲戚当中挑选了德国汉诺威选帝侯作为新的英国国王。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个小公爵的实力比较弱,不大可能干扰议会的权利。

乔治一世也就是这个小公爵,由于在德国出生长大并不会说英语,所以不能很好的和大臣进行交流,因此将大量的事务委托给财政大臣管理。财政大臣因此成为了大臣当中的事实上的领袖。在这个过程当中,君主立宪制度逐步成型和完善起来。也就是首相制度开始完善。时至今日,英国首相的全称实际上是首项及第一财相。

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英国议会不断通过法律,比如权利法案以及后续一系列单行本的法律条文。这些法律体系,再加上中世纪的大宪章,构成了一个非常复杂而独特的英国宪法法律系统。也就是说英国是一个没有单行本完整宪法,法典的国家是由一系列法律共同完成宪法职能的。

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英国议会成为了英国,真正意义上的权力核心机构不仅仅是法律的制定者,同时又是司法的最高裁定者。英国真正意义上的最高法院其实是议会。而英国行政机构的所有成员,包括首相和各个大臣都必须是英国议会议员,实际上是英国议会的行政执行机构。

在通过多个法案对国王权利进行限制之后,可以说时至今日英国国王对于英国的社会统治力主要体现在形象以及个人影响力方面,并不能直接管理整个社会。

了解了两个制度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就可以很明显的得出两种制度的差异。

第一,明代的内阁是皇权的辅助性机构,其权利基础本质上还是来自于皇权,英国内阁的权力来自于议会,和皇权没有必然的关系。

第二,明代内阁的成员是从官员当中产生的,其任命受皇帝控制,英国内阁是通过选举产生议会,然后再从议会执政党当中选拔出来的。

第三,明代内阁体制下,皇帝依然是最终的决策人,英国内阁的决策过程不受国王影响。

第四,从规模上看,明代内阁的规模是很小的,一般在三个人左右。英国内阁的规模,大部分情况下维持在20~30个人左右。这种规模实际上就决定了明代内阁的管理只能停留在文牍式的层面,专业性比较差。英国内阁的管理则具有了较为典型的近代特征,专业性很强。


用户4325101516


明朝内阁和现代内阁有什么区别?题主的问题问得好。产生于中国封建君主时代的明朝内阁与西方民主制度下的现代内阁,完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官制。有关二者的区别,小牛做如下分析比较。

一、明朝的内阁是一种产生于封建君主制度下的中枢辅佐机构。

洪武十九年,朱元璋深思熟虑后,一举废除施行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明清两代基本延续了他的做法,再没有重设宰相。但是,半年后,朱元璋又琢磨出来了个“四辅官”,引用一些资深知识分子来帮助自己处理政务。四辅官有点宰相的特点,于是,有人猜测朱元璋可能会恢复宰相制。然而,朱元璋彻底打消了人们的幻想,他年富力强、自视甚高,对辅官们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效率都非常不满,于是,他又废除掉了四辅官制。从此后,朱元璋将皇权与相权统揽于身,日理万机,宵衣旰食,一直忙到最后累倒不起。

朱元璋的这种官制模式注定是行不通的,当皇帝的也不是铁打的,无法承受超出极限的劳作。他的后代学不来他,不得不改弦更张。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役后登基,于是任命黄淮、解缙和杨士奇等七人为学士,让他们入直文渊阁,也就是进入宫中值班参与机务。他们这些入阁之人就组成了“内阁”,共同行使原宰相的权力。只不过,他们将以前宰相的决策权上交给皇帝,行政权分给六部,职权范围大打折扣。明朝在地方上设立三司——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形按察使司,从民政、军事和司法三方面对六部负责,并不与内阁发生直接联系。内阁只享有议政权、咨询权和顾问权,皇帝才掌握着国家大事的最早裁决权。这样看来,最初的内阁不是一种掌握行政权力的政府机构。

起初,内阁的地位并不高,大学士官阶也只有五品,比不了各部尚书。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时,内阁大学士不仅品阶普遍提高,而且大都兼任各部尚书衔,政治地位明显提高,内阁制度也日趋定型。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内阁获得了票拟权,也就是握有代替皇帝起草批示意见的权力,大学士也因此有了首辅、次辅和群辅之分。到了明世宗朱厚熜时,内阁大学士上朝班次已列六部尚书之前,首辅夏言、严嵩等人虽无宰相之名,实有宰相之权,掌握了大量的行政权。

二、现代内阁是产生于西方议会民主制度下的政府机构。

表达西方现代内阁概念的cabinet,在汉语里并没有对应语汇,中国人翻译它时借用了古汉语的“内阁”的一词。可以说,同一个“内阁”语词表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一种是中国古代的咨询机关,阁臣们忙碌于殿阁中,匍匐于帝王淫威之下;一种是西方的政府形式,阁员周旋于议员间,取决于议会的信任。

西方现代内阁制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是高歌猛进的资本主义革命的产物。“内阁制”parliamentalisim,准确翻译应该是“议会内阁制”或“国会制”。这说明了西方现代内阁产生自议会,并对议会负责,而不是直接对国家元首(总统、国王或天皇)负责。以英国为例,它的内阁由议会下院大选获胜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获胜的政党也就是执政党了。执政党党首担任首相,受命组织内阁,任命内阁大臣和其他政府大臣。英国现内阁由保守党掌握,因为该党在去年英国大选中,赢得了比议会下院半数席位多36个的优势,稳获组阁权,其领导人约翰逊顺理成章地当选为首相。

实行内阁制的国家还有印度、德国、意大利和新加坡等国,它们的国家元首通常是礼仪性的职务,并不掌握行政权。内阁制国家的总理或首相才是该国的真正领导人,他的权力来自于议会的授予。在这一点上,内阁制与总统制不同,后者由总统大选的获胜者根据赢家通吃的原则,担任国家元首和三军统帅。新总统不必考虑自己所属党派是否占议会多数,就可自行组织政府,新政府对总统负责,只是接受议会的监督。美国如此,印度尼西亚、巴西、土耳其也是如此。


总而言之,明朝内阁与现代内阁只是在“内阁”两个字上看起来有相似之处,实际上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政治制度的产物。明朝内阁是人治社会的产物,是宰辅听命拟旨制的变体,首辅与阁臣往往是从科举考试的优胜者中产生,由皇帝钦定。说到底,内阁完全听命于皇权,是皇帝家天下的帮办部门,宰辅们也只是皇帝的高级家奴。现代内阁则是法治社会的产物,来自西方现代民主制度,对议会负责,对根本大法负责,对选民负责。


懿头牛


现代的内阁指的是一些国家中央政府的一种组织形式。在议会内阁制国家中,内阁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某个政党或政党联盟联合组成,由国家元首任命。内阁渊源于英国由贵族组成的枢密院,原为英王的最高咨询机关。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王威廉三世任命少数议员为枢密院成员,又选出议会中最有势力一派的领袖负责,共商政务。该组织被称为内阁。1717年起,由于乔治一世为日耳曼人不懂英语,故经常不参加内阁会议,内阁也逐渐摆脱国王控制,成为掌管全国政务的组织。西方的内阁制的内阁是以议会为基础产生的。内阁首相通常由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首相从政见基本相同的议员中挑选阁员人选,提请国家元首任命,组织内阁。首相(或总理)是内阁政府首脑,主持内阁会议,总揽政务,拥有提请国家元首任免内阁成员和直接任免其他政府高级官员的权力,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对内对外的重大方针政策。由于各国的情况不同,宪法赋予首相(或总理)的权力大小也不尽相同。

 

明朝的内阁是在朱棣永乐时期建立的。内阁成立以前,宰相拥有仅仅低于皇帝的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明成祖成立内阁以后,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内阁在最初的时候只是秘书性质的机构,内阁大学士只具有顾问身份,皇帝为最终决定的权力,而大学士很少有参决的机会。到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地位日益受尊崇,到成化、弘治时期,内阁已经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经过嘉靖、隆庆的发展,万历早期应该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然而,虽然首席内阁大学士(或称内阁首辅)有建议的权力,但却不得不依赖于内部太监送达皇帝批红。首辅大学士的职权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须与宦官合作,才能执掌大政,如张居正结合冯保。





读史如品茶


这个问题问的有水平。

东西方学术界有一个争论,那就是古代中国尤其是明代的文官政治,能否发育出民主政体?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大致也属于同一个时代。性质上,中外内阁起初都是皇帝的咨政机构。



在欧洲历史上,尤其是议会内阁制的国家中,内阁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某个政党或政党联盟联合组成,一般由国家元首任命。

而最早的内阁,学术界认为渊源于英国贵族组成的枢密院,性质属于英王咨询机关,这一点与明朝内阁是类似的,都是专制政体的表现。



英国光荣革命之后,威廉三世任命少数议员为枢密院成员,又选出议会中最有势力一派的领袖负责,重组内阁。而后来乔治一世不懂英语,内阁逐渐独立,权力坐大。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为侍从顾问,辅助处理政务。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权力逐步扩大。



到了明朝中后期,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压众臣,内阁成为明朝的行政中枢。而且,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各有执掌,维持着帝国的运作。



皇帝、内阁、太监权力此消彼长,内阁有时候仅仅是秘书机构、咨询单位,有时候又是帝国中枢,这个需要视情况而定,中外内阁的权力发展皆是如此。不过,英国内阁是民主政体的渊薮,而明代内阁不过均为帝王的附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