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諸神之戰,難道只有“補貼”這一種神力?

電商諸神之戰,難道只有“補貼”這一種神力?


“補貼的效果如何,將取決於企業能否兼顧速度和差異化的玩法。”


2020年3月11日,拼多多發了最新一季財報。最讓它得意的應該是以下兩組數據:

踏上“萬億平臺交易額(GMV)”,拼多多隻用了5年,而阿里、京東分別用了14年、20年。

與此同時,拼多多的平臺用戶數已經從2018年6月的近3億人提升到6億人。

然而,資本市場並不買賬,美股一開盤,拼多多的股價就跌了近7%。截至3月12日,拼多多的股價仍舊維持約7%的跌幅。

國盛證券對拼多多做出“減持”評級,認為拼多多股價較當前股價有62.2%的下行空間,並直言:“拼多多當前是中國互聯網歷史上最大的泡沫。”


一切皆因補貼起

股價下跌的原因,主要在於營收降速和持續虧損,而這一切都與補貼有關。

據財報數據,2019全年,拼多多營收301億元,環比增速(43.6%)遠不及Q2的60.2%;經營虧損約21.4億元,全年淨虧損70億元。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不斷攀升的營銷費用。2019年Q4,拼多多營銷費用高達93億元,環比增加34.8%;2019全年的營銷費用達272億元,相比上一年度翻了一番(102.2%)。

電商諸神之戰,難道只有“補貼”這一種神力?

拼多多Q4創造的107.9億元營收中,有86%花在了百億補貼等營銷活動上。補貼造成的鉅額營銷支出確實為拼多多帶來了新用戶——月活用戶(MAU)同比上升76.7%,至4.82億人,但同時也使得拼多多的贏利變得遙遙無期。

相比於拼多多的激進,其競爭對手則更為穩健。據阿里和京東的財報顯示,它們各自電商平臺的營銷費用僅佔總營收的9.8%和4.8%。

電商諸神之戰,難道只有“補貼”這一種神力?

顯然,目前的拼多多還是單純以補貼作為核心戰略。然而從幾次財報數據不難看出,一旦補貼力度下降,營收和平臺交易量也會跟著下降。只是,目前的拼多多仍離不開“補貼”這一劑昂貴的特效藥。

拼多多戰略副總裁David Liu在財報發佈會上表示,由於補貼提高了用戶在拼多多平臺上的購買頻次和人均消費金額,現階段的補貼策略將持續下去。

股市的反應,從另一個側面說明,資本市場對拼多多有了贏利的要求。然而,除了靠燒錢帶來的用戶量、月活、分享率等數據指標外,對於如何贏利,拼多多並沒有作出明確的描繪。

除了被資本市場打臉外,拼多多有了更多煩惱。

第一,補貼給拼多多帶來諸多美好,但同時瓶頸也開始顯現,比如GMV(成交總額)和用戶增速均有所放緩。

在百億補貼和購物節的雙重刺激下,拼多多GMV突破萬億大關,達到10066億元,同比增長113%。其中,三、四兩季度GMV增速明顯放緩。

電商諸神之戰,難道只有“補貼”這一種神力?

2019年Q4,平臺月活用戶增長了5190萬,但是四季度的漲幅僅12.1%,相比Q2、Q3下滑明顯。

電商諸神之戰,難道只有“補貼”這一種神力?

第二,阿里、京東相繼加入下沉市場的爭奪戰後,它們在物流、供應鏈方面的實力,成為了拼多多必須正視的問題,光靠燒錢補貼顯然繞不開,也躲不掉。

前無供應鏈,後無自建物流,拼多多的全渠道成本明顯高於阿里、京東。雖然拼多多通過燒錢換取了規模,但大量的錢用在了對商家和消費者的多相補貼上,而沒有花在可以降低全鏈路成本的地方。

據國盛證券計算,拼多多的成本率為23.8%,高出阿里(12.8%)、京東(15.2%)近10個百分點,而整個線下零售的成本率約在20%~25%。

電商諸神之戰,難道只有“補貼”這一種神力?

如今的情形,一邊是砸錢吸引更多用戶,另一邊是必須靠雄厚資金搭建的後臺運營能力,拼多多想要兼顧,恐怕是很難了。

截至2019年12月底,拼多多的自由現金流約有333億元,同比增加9%,其中大部分花在營銷上。雖然拼多多的錢包比京東鼓了不少,但是拼多多未來的待支出項更多。

電商諸神之戰,難道只有“補貼”這一種神力?


狹路相逢,補貼陷入拉鋸戰

從下沉市場起家的拼多多,在用戶增速放緩的情況下,開始覬覦一二線城市消費者;而在一二線佔盡優勢的王者們也不會坐以待斃,看中了下沉市場的巨大市場空間。

於是,三大電商巨頭開始了“神仙打架”。2019年6月1日,拼多多正式上線百億補貼計劃;時隔3個月,京東推出“京喜”,向下沉市場滲透;同年12月11日,淘寶聚划算官宣正式上線百億補貼。

自此,百億補貼的戰火從數碼、母嬰、美妝日化等硬通貨,燒到了蔬菜、水果、肉類等剛需農產品,這場補貼之戰至今仍在激烈進行中。

2019年11月1日,京喜接入微信一級入口,意為即將到來的雙11做足準備。

手握百億補貼,京喜主打反向製造、工廠定製的C2M模式,打造無品牌、無中間商的低價產品,同時依託京東自建的物流體系,很快打開了下沉市場。

據雙11數據,京喜的新用戶佔京東整體新用戶的40%,其中近七成來自三至六線城市,其中,六線城市佔近三成。

京東財報顯示,整個Q4,京東新用戶淨增約2760萬,創過去三年最大幅度的季度淨增長,其中超過7成來自三至六線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初出茅廬的京喜只用了3個月就實現了“日均百萬單”,而拼多多當年花了11個月。

嚐到甜頭的京喜在年貨節進一步推出超級百億補貼計劃。而對於2020年一季度淨營收,京東初步預計將至少增長10%。

電商諸神之戰,難道只有“補貼”這一種神力?

另一邊,淘寶的下沉策略也初見成效。據阿里財報顯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淘寶和天貓的移動月活躍用戶數達8.24億,其中超過60%的新增年度活躍消費者來自下沉市場。

“百億補貼+優質品牌+C2M”的組合牌是聚划算的獨特優勢。

在近日公佈的百日成績單中,聚划算方面宣佈,100天來,聚划算百億補貼累計訪問已超過20億人次;累計上線超過5000個品牌的30000種商品,涵蓋數碼3C、食品生鮮、服飾美妝、母嬰保健等所有核心品類,並吸引了大量品牌官方旗艦店的加入。

以3·8女王節為例,國際內衣大牌Laperla成為首個在聚划算百億補貼上進行新品首發的品牌。新品發佈直播吸引了23萬人觀看,當晚成交較日常增幅達到23倍。

三大電商巨頭掏出真金白銀,展開了百億補貼的拉鋸戰——你便宜,我就比你更便宜。

以64G的iPhone11為例,去年雙11期間,拼多多、京東、淘寶的售價分別為4999元、4688元、4499元。

最開心的自然是消費者,輾轉於三大平臺之間“薅羊毛”。然而,隨著消費升級的需求越來越多元,除了價格便宜,消費者或許會將目光更多地轉向商品質量和品牌背後的文化魅力。


成也補貼,敗也補貼

靠補貼來拓展市場,究竟是不是長久之計?

現實的商業世界中,靠補貼或免費服務快速佔領用戶心智,是互聯網企業的慣常做法。

而在用戶端,從持懷疑態度,到“真香”,再到使用習慣的固化,互聯網用戶是逐漸養成的。

電商諸神之戰,難道只有“補貼”這一種神力?

在領英(LindedIn)創始人裡德·霍夫曼(Reid Hoffman)看來,只要規模對於業務至關重要,儘早進入市場並快速行動就是制勝法寶。他在新書中提出了“閃電式擴張”理論,即面對不確定性時優先考慮速度而非效率,從而追求快速增長。

事實上,互聯網企業的發展史——無論是淘寶、京東、亞馬遜,還是滴滴、Uber、Airbnb,無一例外地印證了閃電式擴張的路徑與邏輯。先通過補貼快速積累用戶、佔領市場,至於用戶黏性、復購率,這些都是後話。

“如果你提早進入市場並開始獲得反饋,而你的競爭對手沒有這樣做,那麼你就成功在望。”比爾·蓋茨這樣形容閃電式擴張。

在砸錢補貼這條路上,有成功的,也有仍在路上的,更有許多黯然退場的。近在眼前的一例便是淘集集。

去年年末,淘集集不但沒能靠補貼燒錢而崛起,反因為盲目燒錢和其他原因轟然倒下。


靠補貼快速佔領市場,既是進攻戰略,也是防守戰略。

進攻,指的是補貼能夠搶佔市場。亮眼的用戶增長數據讓資本市場更願意買單。防守是因為競爭對手往往忙於採取追趕策略,而忽略了差異化。

需要注意的是,盲目撒錢補貼不可取。一方面,企業應該找到潛在用戶,以及願意推銷產品的核心用戶層,避開那些純貪便宜的“薅羊毛黨”;另一方面,切忌一刀切的用戶通用方案,對於不同用戶,只有分而治之才能提高用戶轉化率。

以拼多多為例,市場最關心的是等補貼結束後,用戶還會不會留在拼多多,什麼樣的用戶會留在拼多多,這也決定了拼多多的後期贏利能力。

國盛證券對403名拼多多用戶的調查顯示,只有19%的用戶在價格一致時會選擇留在拼多多購物,多數會選擇京東。

目前,拼多多無法靠平臺上大量低價值商品贏利,只能向高價值商品拓展,於是很自然地,靠補貼在下沉市場攻城略地的拼多多,想用同樣的方式收穫一二線城市的顧客,從而提高高價產品比例。

只是,淘寶和京東早就觸到了一二線市場中的絕大多數用戶。光靠10%~15%的補貼率,拼多多能否在擁擠的市場裡獲得高黏性的顧客,如今仍舊是個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