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在家裡,睡不著!疫情之下如何應對失眠?



宅在家裡,睡不著!疫情之下如何應對失眠?


近日新型冠狀病毒流行,正處於攻堅克難時期。迄今為止,新型冠狀病毒尚無確認有效的針對性治療藥物。鍾南山院士說,對付新型冠狀病毒,最好的藥物還是我們自身的免疫力。

很多小夥伴包括筆者有這樣的經歷,失眠熬夜玩手機,第二天起床發覺咽喉不適,隨之而來是一場感冒。是的,失眠熬夜會導致免疫力下降,這也是為何在疫情下不聚會、戴口罩之外還需強調規律作息和健康飲食。病毒兇險,想要無懈可擊,就要學會全副武裝。而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內地有半數以上的人群存在睡眠障礙,且失眠人群具有年輕化趨勢。那麼疫情下應對失眠,我們能做些什麼?

食物助眠


部分人群選擇在睡前小酌一杯,這種做法並不可取的。酒精儘管可以縮短睡眠的潛伏期,但是會改變睡眠結構,減少睡眠中的快速眼動睡眠時間,導致睡眠質量下降。

咖啡,茶,可樂,巧克力等含有咖啡因食物也會干擾睡眠質量。

宅在家裡,睡不著!疫情之下如何應對失眠?


真正有助睡眠的食物為富含色氨酸的食物,比如牛奶,香蕉,堅果之類。當然,依靠食物助眠效果非常有限,而且前提是不能因為吃撐或者夜尿干擾到睡眠質量。



對於失眠,認知行為治療是首選的方法,從長期來看療效也優於藥物治療。疫情當下,保持必要的警惕是應當的,但要避免非理性情緒不斷蔓延造成不必要的恐慌。焦慮和恐懼情緒也會成為人心理上的傳染病。

大部分的失眠都是由於不良的睡眠衛生習慣、錯誤的睡眠認知觀念以及不好的睡眠環境導致的,因此,接受認知行為治療基本都可以得到緩解。

宅在家裡,睡不著!疫情之下如何應對失眠?


養成規律的生活作息,定時入睡起床。睡前避開電子產品,睡前玩手機容易把大腦調動到高度活躍狀態從而導致入眠困難。部分人群認為必須每天睡夠8個小時,其實並不一定,每日睡眠時長並沒有統一標準,只需保證第二天精力充足即可。營造良好的睡眠環境,將臥室燈光調暗,保持溫度適宜避免噪音。限制日間小睡,減少臥床時的覺醒時間,消除床、心裡生理性覺醒、對睡眠焦慮等不良情緒的消極聯繫。



第一代抗組胺藥如酮替芬,苯海拉明伴隨中樞抑制的不良反應(這也是很多感冒藥服用後常常出現嗜睡睏倦的原因)。

因此,部分失眠人群選擇該類藥品進行失眠自我治療,但是,這類藥物有效性和安全性證據非常有限,不建議用於失眠的治療。

褪黑素

在失眠人群中應該不陌生,如果稍微百度一下,還能發現它有美白延緩衰老的效果。短期使用褪黑素確有一定的效果,但效果有限,而且長期使用褪黑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證據同樣非常有限。

宅在家裡,睡不著!疫情之下如何應對失眠?


纈草提取物也被證實有助眠的效果,但缺乏長期的臨床試驗。此類保健品藥物一般為多種草藥組合為一體,很難將某種作用完全歸因於某一組分,市面上的這部分製劑生產並不如藥物規範,臨床不作為常規用藥。不建議用作失眠自我治療。



當然,在僅僅依靠心理和行為治療,這個過程往往執行起來相當難受痛苦。因此,可以在醫生藥師的指導下酌情使用鎮靜催眠藥物。


合理使用安眠藥,在病情緩解後,完全有可能減量甚至停用。

臨床上常作為首選的藥物為短,中效的苯二氮䓬受體激動劑如:艾司唑侖、阿普唑侖、佐匹克隆、右左匹克隆、唑吡坦、扎來普隆等(如果是早起性的失眠可選擇半衰期較長的藥物如:地西泮、氯硝西泮等)。

宅在家裡,睡不著!疫情之下如何應對失眠?


合理地使用鎮靜催眠藥可以避免形成依賴。通常小劑量開始用藥,在達到有效劑量後不輕易調整藥物劑量。按需間斷給藥而不是連續每晚都服用。比如當第二天有重要工作時可於睡前服用。上床前服用藥物或上床半個小時後仍然無法入睡且預計距離起床時間大於5個小時時可使用半衰期短的藥物。避免一週服用超過4次,療程超過4周。

應激,負性生活事件撤去後,或者與其他疾病相關的病因去除後,在自我能夠控制睡眠時,可以逐漸減量至完全停用。比如因本次疫情所引起的恐慌、焦慮等不良情緒,可以在疫情過後,可以逐漸減少用藥,但要避免突然停藥引起反跳現象。

注意事項


妊娠期慎用藥物,儘可能使用非藥物治療,避免潛在致畸作用,需醫生權衡利弊後短程、單藥、小劑量給藥。

FDA未批准任何一種用於治療16歲以下的兒童失眠的藥物。心理行為治療應為優先選擇。


對於長期在服用抗高血壓、抗抑鬱藥物所引起的失眠,應在醫生藥師的指導下更換用藥方案。不應擅自停用或更換藥物以免病情反彈。

結語


失眠存在緩解性,所以在配合心理行為乃至藥物治療下,基本都可以得到緩解和消失。但由於病程的波動性,又可能再次出現。因此保持規律的作息就顯得尤為重要,該醒醒該睡睡。身體力行,為抗擊疫情貢獻自己的力量。



審稿專家:廣東省藥學會 廣州市第十二人民醫院 張紫萍 主任藥師

【藥盾公益】以中國非處方藥物協會、中國藥學會,中華醫學會等共同發起和成立的公益性組織——PSM藥盾公益(公眾號:PSMChina),廣匯資源,凝聚力量,促進公眾用藥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