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哪些細微卻又實用的心理學呢?五分鐘內讓你get到

心理學是一門科學的學科,它的邏輯系統都是可以通過科學的方法進行分析的。它在日常生活應用範圍十分之巨大,懂點心理學可以讓你在生活中過的更加輕鬆,你的人際關係和情緒調節都能得到有效解決


生活中有哪些細微卻又實用的心理學呢?五分鐘內讓你get到

心理學在現當代越來越被人們開始重視


第一、如果你看到一個人動不動就生氣發脾氣,你會潛意識的覺得這個人比較可怕。

其實不以為然,情緒管理能力比較差的人內心越很有可能都是伴隨著敏感、脆弱,孤立無助。他們覺得自己會受到傷害會吃虧,所以只能豎起防禦的刺,用生氣或發脾氣的樣子形成自己的保護盾,其實他們內心很可能是很脆弱的哦。

你下次當你遇到憤怒發脾氣的人,或者可以換個角度去看待對方是一個受到傷害,而又無助的人。

所以當你與在經歷和親人吵架、與人爭執、自己正在生氣時,我們可以專注觀察一下在憤怒背後的受傷感,這時內心一定是感覺缺失了什麼感到空虛、或者認為被冒犯了什麼重要的事物、或者有需求但無法直接表達非常無助。


生活中有哪些細微卻又實用的心理學呢?五分鐘內讓你get到

在別人或自己生氣時候可以冷靜下來觀察一下背後的原因


第二、很多大道理和雞湯,成功人士案例背後的因素都懂,為什麼還是過不好生活

因為道理只是讓你腦袋梳理一次,但是腦海中已有的固定思維卻是成千上百次的自動化意識。你自身本來的思想行為已經是根深蒂固的了。

為了讓後來認同的道理和思維植入到腦裡成為新的思維來影響你今後的行動,你只能一次次去加深懂得,一次次去進行行動,這是一個持續的過程,絕對不是一次就能夠頓悟,讓你終身受用的。

為了讓新的習慣和思維來影響我們需要的是重複嘗試去做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改變自己,從堅持開始


生活中有哪些細微卻又實用的心理學呢?五分鐘內讓你get到

一時改變不了,不要氣餒。多嘗試幾次就會好起來


第三、當你和別人溝通時一定要記得不攻擊別人的為人,和保護好自己的人格

從行為、事件、語言入手,這意味著我仍認同你這個人的人格思維,我只是不認同你的某些行為舉動。交流時候適當減少攻擊性,語氣盡量平和,雙方都會更願意靜下來對事件的磨合和處理。

同時溝通時儘量保持詢問狀態。提問時候在交流中有太多的好處了,可以避免了自己急於武斷、急躁、批判,也能傾聽到對方的說話,給予對方尊重。

在決定於對方進行溝通交流前,我們事先明確自己真正想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溝通之後想要會是什麼樣的結果。當你明確了結果方向,在之後的溝通過程中我們就可以避免捲入情緒漩渦裡,問題就越有可能得到有效的解決。


生活中有哪些細微卻又實用的心理學呢?五分鐘內讓你get到

溝通時候保持不卑不亢的狀態,產生的摩擦就會減少


第四、有效改變自己的方式一定是通過行動來完成的。而不是去一味相信過去自己腦海中自動化意識

當你發現自己是個執行力、行動力比較差的人,通常有都是由以下這幾個原因所造成的:

1、對自己意志力缺乏自信,害怕自己設定的目標內容無法堅持,從而放棄

2、怕失敗,怕挫折,認為自己失敗一次,做錯一次,就會損失自我價值,自己就會變成一個失敗的人。

3、給自己壓力太過龐大。所以每件事設定的完成量都非常之大,從而導致完成自我設定任務十分艱難而又感到壓力更加大的惡性循環當中。

心情好的話會讓自己行動更加有效率,但同時如果行動起來也能喚起你的好心情。

所以快點行動起來吧,多點回想一下過去你曾經做過哪些成功的事,雖然過程很困難但也完成了,用實際的例子去駁斥腦袋中不願意行動的想法。


生活中有哪些細微卻又實用的心理學呢?五分鐘內讓你get到

給自己要完成的目標進行細分,這樣每完成一個小目標就會令自己得到滿足感


第五、如果你想和一個人搞好關係,最有效的方法不是你去幫助他而是想辦法讓他來幫助你

如果想得到別人的好感,主動開口求助是沒壞處的

這就是富蘭克林效應和認知偏差

人們總會潛意識的認為自己對某樣事物有所付出就會覺得自己對該事物表示好感,因為如果自己對這樣事物沒有好感為什麼要付出呢?當想法觀點和行動產生矛盾時候,人會十分痛苦,這時候人們往往會改變自己的想法觀點。

在戀愛當中想要維持長久良好的關係一味的付出往往是不行的,還需要適當的索取,引導你喜歡的那個ta進行付出。


生活中有哪些細微卻又實用的心理學呢?五分鐘內讓你get到

健康的愛情關係並不是病態的自我感動,而是用心進行經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