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不斷的親情——廣水市應山向氏移民寧國記

原創 ltsr2718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1周前

隔不斷的親情——廣水市應山向氏移民寧國記


應山向氏移民寧國記

向詩海

很小的時候,在長輩的談話中,我就知道自己的祖籍在湖北應山縣(今廣水市)。父親告訴我,在填各種證明身份的表格中,“籍貫”那一欄應該填“湖北應山”。然而,那時的我根本就不知道湖北應山在什麼地方,離我們寧國有多遠?我們的祖籍為什麼會在那麼遙遠的地方?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慢慢地知道了那一段歷史——“湖北下江南”。然而,長輩們卻漸漸地離我們而去,記憶中長輩們講述的“一擔籮筐下江南”的情形已變得很模糊。我也沒想到,我這一生還會和湖北廣水、和湖北廣水的向氏家族發生任何的聯繫。

直到今天,我才知道,有一種親情,雖然遠隔千里,雖然歷經幾個世紀,雖然素昧平生,但只要知道他和你是一個祖先,就會有一段隔不斷的緣分、隔不斷的親情。

隔不斷的親情——廣水市應山向氏移民寧國記


01

感謝互聯網,讓許多沒有交集的人產生了交集。

出於好奇,我曾經在百度搜索中,找到了一個和自己同名、也叫“向詩海”的人,並且加了他的QQ,和他在QQ 上簡單的聊了幾句。沒想到的是,他的家鄉就在湖北廣水市。現在在北京發展,是一家公司的老總。我說我的祖籍也是湖北廣水的,這一下拉近了我們的距離。他囑咐我到北京辦事的話,一定要告訴他,他要請我吃飯。

2008年的一天,我到北京去考察一個項目。突然想到在北京還有一個和我同名的人,便試著撥通了他的手機。電話接通,熟悉的鄉音一下拉近了我們的距離,我們就像兩個好久未見的老朋友,都急著想見對方一面。他要過來請我吃飯,我也沒有推辭,就答應了。

我在賓館裡一直等到晚上10點多鐘了,肚子餓得咕咕叫,還是沒見他過來。我想,他是不是失約了?

就在我等得急不可耐的時候,他終於出現在我面前。由於我住的賓館比較偏僻,他對這裡的路線不太熟悉,開一會兒車,拿著地圖對照一下,又找人問路,在路上折騰了近4個小時,才找到這裡(那時還沒有導航,不然就不會這麼折騰了)。沒想到他為了見我一面,竟費了這麼大的周折!晚上,我們兩個來自不同城市、從未見過面的同名兄弟,用一種鄉音互相交流著,有一種溫暖始終流淌在心底。雖然我們是第一次見面,卻一見如故、就像遇到多年不見的朋友。

02

家住河瀝溪蔬菜隊的向寧寧比我長一輩,我應該叫他叔叔。他是我們寧國向氏家族中最熱心的一個人。寧國與廣水向氏家族的來往,都應該感謝他。

2012年4月,向寧寧出差到湖北廣水採購礦泉水水桶,想到廣水是自己的祖籍所在地,他便在街上打聽附近有沒有姓向的。店老闆說,我們政府就有一個叫向濟明的。

在店老闆的引薦下,向寧寧見到了向濟明。一聽說是寧國那邊來人了,向濟明一會兒便召集了十幾個向家的人,他們熱情接待了向寧寧。也因為這次的相聚,讓寧國、廣水兩地的向氏宗親得以聯繫和交流。

2012年11月16日,在寧國向氏家族的邀請下,湖北廣水向氏宗親一行10餘人來到寧國尋親。“老家”來人的消息在寧國的向氏家族中很快傳開,這也是廣水、寧國兩地向氏宗親100多年來的第一次大規模的相聚。寧國的向氏宗親以最熱情的方式,迎接故鄉的親人。在幾天的走訪中,他們不僅到寧國幾戶向氏宗親家裡做客,還去河瀝溪向家的祖墳山去祭拜最初從湖北到寧國的向氏先人。另外,還到寧國檔案局“千年寧國”展廳參觀。當他們看到展廳還有關於“湖北下江南”的三維動態場景時,感到十分意外,他們沒想到的是,寧國不僅沒有忘記這段歷史,而且把這段歷史記錄傳承下來,作為寧國曆史教材生動地展現給世人。

隔不斷的親情——廣水市應山向氏移民寧國記


最難得的是,他們還帶來了一本厚厚的《向氏宗譜》。這本《向氏宗譜》,記錄了廣水向氏始祖從麻城遷到湖北應山向家衝以來的人口繁衍情況。從中我們能夠找到清末同治年間下江南的向氏族人的名字。根據《向氏宗譜》記載和寧國向氏長輩的回憶,我們能基本勾勒出15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從湖北應山向家衝來到寧國安身立命的大致過程。

清同治八年(1869),應山向家衝長房十七世向全、向金及三房十八世自純、自選等向氏族人,為了逃荒,跟應山其他姓氏的村民一樣,開始了“一擔籮筐下江南”的艱難歷程。他們歷經幾個月的路途奔波,終於來到寧國。向全、向金兩兄弟在包梅村安家落戶,其他向氏兄弟也在附近的高橋、梅村、平興、河瀝溪等地方安頓下來,開始了一種新生活。他們在這裡開荒種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和其他姓氏的移民一起,共同建設一個新家園。從此,便有了我們這些寧國向氏的後代。

如今,寧國向氏主要集中在包梅、平興、梅山、蔬菜隊、朱村、八里、萬福、千畝、鮑村、雞山、株木店、橋頭等村莊。據不完全統計,現在祖籍是應山的向氏族人有七八百人。

在這套《向氏宗譜》中,我們還看到了向氏派聯:經濟以詩書為本,文章乃道德之華。這正印證了小時候長輩們給我們講述的關於我們名字派號的由來。此外,這本《向氏宗譜》還對今後的續派做了規定:忠厚傳家恆古,和平繼世永昌。從這兩句派聯中,我們也領略了向氏文化的精髓。

03

每個人對於故土都會有一種深深的懷念。對於我們的長輩來說,如果能夠在有生之年,回去看看故土,可能只是一種奢望。因為,在那個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的年代,從安徽到湖北,從寧國到應山,對大多數人來說,可能是一輩子的距離,他們無法丈量。

而長輩們的這種奢望,在我們這輩得以實現。

2014年10月1日,在廣水向氏家族的盛情邀請下,我們寧國向氏宗親一行20餘人,驅車千里,來到了久違的故鄉——湖北省廣水市。這是我第一次踏上這片土地,也算是給我的長輩們完成了一個心願。

廣水的的向氏宗親給了我們最熱情的招待。每到一家,都像過節一樣,忙得主人不亦樂乎。

隔不斷的親情——廣水市應山向氏移民寧國記


向家衝——這是我們向氏的發源地。因為修水庫,這裡的人們早已搬遷到別處,原先的向氏祠堂也已沒了蹤影,但我們還在祠堂的老地基進行了祭拜。向家衝的祖墳山還在,這裡埋葬著我們的祖先。芳草萋萋的小山頭,還能在模糊的墓碑上找到他們的名字。雖然我們不能在一個時空對話,但我相信,他們一定會在另一個世界,為我們回到故鄉而深感欣慰。

為了讓向氏族人有一個可以祭拜先輩、認祖歸宗的地方,廣水向氏宗親決定,集所有向氏之人力物力,重修向氏宗祠。2016年4月5日,我們寧國向氏,在向寧寧的帶領下,再次驅車從寧國到廣水,參加重修廣水向氏宗祠動員大會。在動員大會上,廣水的向氏宗親紛紛認捐,從幾千到幾萬、幾十萬,雖然每個人的能力大小不同,但他們那顆為家族興旺的拳拳之心讓人動容。

2017年5月3日,廣水向氏宗祠正式動工修建。為了向氏宗祠早日建成,我們寧國向氏也成立了理事會,建立了微信群,在寧國發起了捐款活動。我們在向氏聚居地走訪宣傳,希望每個向氏兒女都為重修廣水向氏宗祠出一份力量。

兩個城市,一樣親情。100多年前的那一次人口大遷徙,註定會在寧國的歷史上寫下重重的一筆。今天,寧國與廣水已經締結為友好城市,而民間的互動聯繫更為頻繁,每年的清明節期間,許多寧國人都趕往廣水掃墓祭祖。兩地尋親、修譜等帶有家族文化性質的活動,更是絡繹不絕。

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故鄉,因為它是我們的根。我們也無法選擇自己的姓氏,因為那是祖先遺傳給我們的基因和血脈。它存在於我們的每一個細胞中,流淌在我們的血管裡,滋養著我們的生命。

(本文選自宣城市政協編《宣城移民》一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