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吟低唱,一生贏得是淒涼——柳永

柳宜五十歲時在任城令任上,方生了家裡老七,起名三變。上面哥哥留下名字來的,有柳三複、柳三接。這柳宜起名字忒怪,不像第五倫,好歹“第五”是姓氏,倫字為名,倒頗正常。柳宜父親名崇,祖父名瞪,都是單字。偏偏他要給孩兒們起雙名?至於三複、三接、三變從何而來,也無知其詳了。

和秦觀一樣,柳三變早早結了婚,也不多與妻子耳鬢廝磨,出門遊歷去了。可妻子也許是重感情,也許是體弱,柳永出門之後便一病不起,二十來歲即永離人世。要說柳永沒點責任,我是萬萬不信的。人在的時候不珍惜,永別之後,卻說“最苦是、好景良天,尊前歌笑,空想遺音”,柳永心裡又留下了什麼痕跡呢?

花謝水流倏忽,嗟年少光陰。有天然、蕙質蘭心。美韶容、何啻值千金。便因甚、翠弱紅衰,纏綿香體,都不勝任。算神仙、五色靈丹無驗,中路委瓶簪。

人悄悄,夜沉沉。閉香閨、永棄鴛衾。想嬌魂媚魄非遠,縱洪都方士也難尋。最苦是、好景良天,尊前歌笑,空想遺音。望斷處,杳杳巫峰十二,千古暮雲深。

——柳永《離別難》


《樂章集》在北宋就頗受歡迎,已知的愛好者包括但不限於宋仁宗、蘇軾、宋徽宗。葉夢得記下來一個故事,有從西夏投奔到大宋的人說:“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樂章集》傳誦之廣可見一斑。

李清照曰:“有柳屯田永者,變舊聲作新聲,出《樂章集》,大得聲稱於世;雖協音律,而詞語塵下。”柳永首功在開新聲。常翻詞集的人,應該有所感受。柳永之前諸家,多用唐宋教坊現成的曲調,唯填詞而已,所以詞牌變化不甚多。歐陽永叔《蝶戀花》一作二十餘首,張子野《菩薩蠻》也上了兩位數。柳永不然,集中自創或者首次使用詞牌一百四十餘調,為古今之最。柳永之後,同一個詞牌填上十幾二十首的,就不多見了。

可是易安還說,“詞語塵下”,這卻偏頗了。東坡曾嘆:“人皆言柳耆卿俗,然如‘漸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唐人高處,不過如此。”還記得【 】講過的唐小令麼。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干處,正恁凝愁。

——柳永《八聲甘州》

閒窗燭暗,孤幃夜永,欹枕難成寐。細屈指尋思,舊事前歡,都來未盡,平生深意。到得如今,萬般追悔。空只添憔悴。對好景良辰,皺著眉兒,成甚滋味。

紅茵翠被。當時事、一一堪垂淚。怎生得依前,似恁偎香倚暖,抱著日高猶睡。算得伊家,也應隨分,煩惱心兒裡。又爭似從前,淡淡相看,免恁牽繫。

——柳永《慢卷紬》

以上兩詞簡直不像一個人寫的。前者乃雅士登臨賦相思,後者卻是怨婦孤枕難眠話憔悴。再如“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當時讀來是“俗”。俗在何處?白描直述,沒有修辭、沒有典故,說白了就是內涵不足。今天我們用慣了現代漢語,卻又堪稱“雅”。“曉風殘月”在現代漢語裡反而算得上精練優美、意象渾然。這亦是讀古文的樂趣。


柳永為人風流,傳說不少,可大多經不起推敲。“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便是一例。《能改齋漫錄》雲:“及臨軒放榜,特落之,曰:‘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從此有了一個奇怪的說法:宋仁宗喜歡儒家,不愛輕薄浮豔之人。柳永多寫市井生活、歌姬美人,用語又俚俗不雅,所以仕途不得意。

實際怎樣呢?柳永初考科舉,是在真宗年間。真宗崩,仁宗十三歲繼位。那自然是仁宗母親,真宗的老婆,新鮮出爐的劉太后執政。直到23歲,仁宗親政,馬上改年號為景祐,當年柳永就進士及第,其時已48歲。這麼看來,仁宗反而是柳永步入仕途的貴人才對。得罪仁宗,也並非沒有。慶曆年間(約56歲),柳永在太常博士任,作《醉蓬萊》,本意是獻詞頌聖,卻不料得罪仁宗。這下好了,好不容易從地方上熬出頭,在汴京(等同於柳永家鄉)做官。得罪了“天字第一號大腦斧”,柳永又開始在地方上不停調動,直到致仕。

又有傳說:“死之日,家無餘財,群妓合金葬之。”柳永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致仕,居汴京,去世自然在此之後。柳永死時,兒子柳涗也有四、五十歲,侄子柳淇早已進士及第。柳涗也在嘉祐八年中了進士。從條件上來說,柳淇總不至於連安葬叔父的錢都拿不出來。從社會環境來說,連父親都沒能安葬的柳涗絕無可能中進士。亦未聞“寄葬”之事。可知,“群妓合金葬之”不過是後人的美好寄託罷了。

柳永年少喪父,婚後不過數年,妻子仙逝。二十年間徘徊考場屢試不中,時而漂泊遠遊、時而勾欄瓦舍。天命之年終於進士及第,亦不過奔波勞碌命。縱然詞名動天下,致仕後卻悄無聲息,如今我們連柳永卒年都不甚明瞭。可有時候我想,一個詩人的樂趣,也許還在於不知其所生、不知其所死。

PS:

寄葬是一種古代風俗,先在某地(通常是死亡所在地)安葬,過很久以後再遷回家鄉。主要有三種情況:1.沒有條件,沒錢、沒人之類。2.在非常遙遠之處為地方官,先在地方安葬,再遷回家鄉。3.先寄葬親屬,等自己發達再遷,好辦得風風光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