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一座名將的墳墓令日本申遺失敗,日本學者:日本人的根在中國

三國名將朱然,隸屬於孫吳帝國的一位出色將領,身高不滿七尺,卻能撼動曹魏帝國。

朱然的履歷眾所周知,孫吳開國將領朱治的外甥兼養子,二人的關係極為特殊。朱治為了孫吳帝國的崛起,早年跟隨孫氏的家主孫堅南征北戰,之後又跟隨孫策渡江開拓疆土,除了馬背上的戰功之外,對孫氏的家人也有救助之恩。

孫策舉兵東渡期間,朱治為了使其家人免遭袁術等人的迫害,將吳國太、孫權、孫翊、孫匡等人,接到身邊貼身保護,為孫策剪除了後顧之憂。此後,孫策平討吳郡的時候,朱治領軍策應,為孫吳帝國的初建立下了汗馬功勞。

安徽一座名將的墳墓令日本申遺失敗,日本學者:日本人的根在中國


然而,朱治在南征北戰的過程中,卻忽略了一個非常要緊的問題:沒有後代。在古人的觀念中,沒有後代可是對家族最大的罪過。於是,江東四郡平定後,孫策為了表彰朱治的功績,做得第一件事,就是為他找了一個後代。

當時,孫策做主,從朱治姐姐家裡過繼了一個孩子,這就是朱治。

根據《施氏宗譜》中的記載,朱然原名施橋,父親是施良,過繼到舅舅家之後改名為朱然。

憑著老一代人的關係,以及朱治對孫氏家族的貢獻,朱然在吳國的待遇也不差,十三歲就成了孫權的小跟班。孫權成了孫吳帝國的掌權人之後,朱然也跟著水漲船高,在仕途之上一路引吭高歌。不過,朱然能夠在強將如林的環境中躋身於三國名將之列,這份榮譽可是憑著他自己的能力打出來的。

安徽一座名將的墳墓令日本申遺失敗,日本學者:日本人的根在中國


根據《三國志》中的記載,朱然在參加大型戰役之前,一直在地方上平定賊亂,期間還擔任過臨川郡的太守。

漢獻帝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朱然率部跟隨孫權參加了魏、吳之間的第一次濡須之戰。在此戰中,朱然受命營造濡須塢,屯守東關以防止魏軍側襲,雖然沒有突出的表現,但對整個戰役的進行起到了基本的保障作用。

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呂蒙征討荊州期間,朱然與潘璋各率一部阻擊關羽的退路,在擊殺關羽的過程中立下了戰功。

蜀漢章武二年(公元222年),朱然率部追隨陸遜參加了夷陵之戰。

安徽一座名將的墳墓令日本申遺失敗,日本學者:日本人的根在中國


孫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朱然參加了魏、吳之間的江陵之戰。此戰便是朱然揚名立威,躋身於名將之列的成名之戰。

當時,曹魏名將曹真為主帥,夏侯尚與張郃為主將,引軍進攻南郡的江陵,魏文帝曹丕親自進駐宛城督戰。面對曹魏數萬精銳,東吳名將潘璋戰敗,朱然所部被魏軍優勢兵力圍困於江陵城中。孫權派出的兩路援軍皆被魏軍阻擊在包圍圈之外,朱然收攏帳下所有能戰的兵士不足五千人。

魏軍為了能夠攻克江陵城,集數萬之眾輪番強攻,堆土山、搭樓櫓、挖地道等方法用盡,歷時六個多月沒有攻下只有幾千人的城池,最終引兵退還。

朱然憑此一戰響徹寰宇、聲撼曹魏,躋身於三國名將之列。

安徽一座名將的墳墓令日本申遺失敗,日本學者:日本人的根在中國


這裡面有個非常有趣的問題,《三國志》中記載,朱然的身高“不盈七尺”。那麼,換算成釐米的話,朱然有多高呢?

上世紀七十年代,相關文物工作者從洛陽出土的東漢尺,一尺為23.4釐米,按照這個數據換算,朱然的身高不足164釐米。這樣的身高在武將行列中確實比較低。但是,根據三國尺來計算的話,這一數據有所更改。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葉,從安徽省馬鞍市出土的三國尺,一尺為24.8釐米。按照這個數據來算,朱然足足高了十個釐米,不足174釐米。雖然這個個頭在三國名將之中依舊不算高,但是也不會太矮。

此次發掘的過程中,除了三國尺打破了人們的認知之外,還有幾件非常重要的文物,可以說是讓日本人非常驚訝,甚至有點絕望。

安徽一座名將的墳墓令日本申遺失敗,日本學者:日本人的根在中國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聯合國的遺產委員會成立以來,世界上的許多國家,都將自己國家中的民族遺產拿出來申報保護,中國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葉加入了該組織。作為世界中的一員,日本也將本國的民族遺產漆木屐與和服上報該組織申請保護。然而,這兩件日本所謂的民族遺產都沒有通過。

關於和服的問題,筆者會在另外的文章中再做敘述,而漆木屐沒有通過,則是跟朱然墓中出土的文物有著直接的關係。

1984年6月,安徽省馬鞍山市的一場大雨衝出了一座土坑磚室墓。經相關專家的發掘考證,此墓便是三國名將朱然的墓葬,雖然該墓出現了明顯的人為盜掘痕跡,但仍有上百件珍貴的文物留存,三國尺只是其中之一,還有一件非常珍貴的文物就是漆木屐。

安徽一座名將的墳墓令日本申遺失敗,日本學者:日本人的根在中國


木屐在我國的歷史非常久遠,自夏、商、周時代就是沿海地區的居民,為了對應雨季和泥濘的環境製作的日常生活用品。春秋戰國及兩漢時期的史料中,也都有兵士們攻城拔寨或穿越險要路況時穿著木屐的記載。而朱然墓中出現的木屐,則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漆木屐”。這說明最晚於漢末三國時期,漆木屐已經成了當時貴族們的一種生活必須品,這個時期可以確定到公元2世紀至3世紀之間。

根據日本《古事記》中的記載,漆木屐在日本確切的史料記載於公元6世紀末,並且,史料來源的依據,還是日本彌生時代留下來的古壁畫,除此之外沒有實際依據。

朱然墓中除了漆木屐之外,還有漆槅、憑几、木刺、木謁等文物,這些文物在日本社會造成了極大的轟動。

安徽一座名將的墳墓令日本申遺失敗,日本學者:日本人的根在中國


漆槅是在日本被廣泛使用的飯盒,也是日本引以為傲的民族特色;憑几是帶有三條腿的輔助靠背,魏晉之前沒有桌椅,一般都是席地而坐,憑几起到的作用就是一個椅背的作用,這在日本幾乎是每家必備的生活用品;木刺和木謁是近代流行的名片的始祖。

上世紀末,這幾件文物受到了日本政府的強烈邀請,在日本本土參加了“三國志展”,日本民眾看到這幾件從中國而來的古文物的時候,整個日本社會炸開了鍋。甚至有學者還發表了《日本人的根在中國》的文章,這對向來有極強民族優越感的日本人來說,無疑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參考書籍:《三國志》、《朱然墓發掘簡報》、《施氏宗譜》、《古事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