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蔬菜農藥殘留,知道“有沒有”和“有多少”,誰更重要

蔬菜中農藥殘留,一直是廣大市民特別關注的問題。普通市民,由於受媒體鋪天蓋地的報道,很多時候,甚至談“藥”色變。武斷的認為,但凡使用過農藥蔬菜,都是不安全的。但凡蔬菜都應該進行嚴格的檢測,合格後方可銷售。老百姓對個人健康的關注,這些要求本身並不過分,但實際操作起來,卻相當有難度。下面我就帶大家,深入的瞭解下,為什麼有難度。


針對蔬菜農藥殘留,知道“有沒有”和“有多少”,誰更重要

蔬菜安全,不容忽視


(一)農藥其實不可少(有機除外)。

農藥是現代農業生產中,不可或缺的生產資料。農藥有毒,這是眾人皆知的。但在蔬菜種植過程中使用農藥,是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沒有所謂的對和錯。沒有農藥和化肥等生產資料的使用,要解決13億人的溫飽,都是個很大的問題。

針對蔬菜農藥殘留,知道“有沒有”和“有多少”,誰更重要

使用農藥,不是農民比較壞

(二)合理使用是關鍵(按規定使用)。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批准上市的商品化農藥有600多中,主要包括:有機磷類,氨基甲酯類、菊酯類、有機硫類、有機氮類、酰胺類、脲剋、三唑類、苯甲酸類等。各種農藥的使用,都有其嚴格的要求。主要包括。「1」是否是被允許的目標作物,你不能將只註冊在小麥上的農藥,用在西紅柿上。「2」使用劑量不能超,比如殺蟲劑一畝允許使用30克或30毫升,為了追求殺蟲效果,使用40ml的劑量。是萬萬不可取的。「3」安全間隔期要堅守,安全間隔期簡單的說使用農藥後,多少天能採收。沒有到能採收的時間,就採收銷售,極易引發農藥中毒事件,要慎重。當然除了了上述三種,還有農藥交叉汙染、誤用等問題,受篇幅限制,就不能一一細說。一句話,農藥正確合理使用,是蔬菜安全的首要前提。


針對蔬菜農藥殘留,知道“有沒有”和“有多少”,誰更重要

合理使用,很關鍵

(三)農殘檢測不可少(吃之前要知道)

我們日常買到的蔬菜中到底含不含有,超出安全範圍的農藥殘留。是市民特別關心的問題。要回答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是農藥殘留的檢測。殘留超標蔬菜的要銷燬,檢測正常的才可放心食用。


針對蔬菜農藥殘留,知道“有沒有”和“有多少”,誰更重要

沒檢測過,誰能放心

(四)農殘檢測,存在“要快”還是“要準”的矛盾

農藥檢測主要有兩種,分別是快速檢測定量檢測。

「第一種」快速檢測,只知道有沒有,不知道有多少。

顧名思義檢測結果特別快,目前主要採用的是酶抑制法,檢測蔬菜中的有機磷類和氨基甲酯類的農藥殘留。具備方法簡單,成本低,15分鐘即可出結果的特點。缺點也很突出,時常受蔬菜中次生物質干擾,易出假陽性(通俗講就是不是太準)。這在芹菜,韭菜,洋蔥等刺激性氣味蔬菜的快檢中最為明顯。


針對蔬菜農藥殘留,知道“有沒有”和“有多少”,誰更重要

都吃完了,還檢測個什麼


「第二種」定量檢測,即知道有沒有,也知道有多少。

主要採用色譜法,利用農藥分子特性不同,通過儀器的固定相與農藥分子的結合力的差別,將各種農藥分子與其他分子分離,並進行定量。優點是其結果準確可靠,檢測標準健全,能覆蓋大部分商品化農藥的定量檢測。缺點也很突出,檢測結果慢,費用投入大(一臺儀器幾十到上百萬不等),檢測人員要求高。


針對蔬菜農藥殘留,知道“有沒有”和“有多少”,誰更重要

準是準,可不便宜

(五)到底用哪種,選擇好難。

單純從準確性上來看,定量檢測無疑是最佳選擇。但考慮到蔬菜產品的特殊性,即保存週期短,採收後極短時間,就要被食用,無法等到定量檢測,通常10個工作日出的結果。此外蔬菜貨值低,定量檢測多則上萬,少則幾千的檢測費用,就將大部分蔬菜產品擋在了外面。每批次蔬菜,要在入口前完成定量檢測,幾無可能。


針對蔬菜農藥殘留,知道“有沒有”和“有多少”,誰更重要

組合拳,才更高效

再從實用性上考慮,採用每批次蔬菜快速檢測,並輔之以年度的定量檢測,最為可行。即能有效的避免農藥殘留引起的惡性食物中毒,又能避免少量農藥殘留,長期在人體內累積的危害,可謂經濟又實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