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0餘年後,秦長城經風雨侵襲、時代更迭、戰亂交加,卻依然屹立


2200餘年後,秦長城經風雨侵襲、時代更迭、戰亂交加,卻依然屹立

固陽秦長城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陰山山區,固陽縣北部的大廟、銀號、西斗鋪一帶。

秦長城橫穿固陽縣中部3個鎮,自西向東走向,全長85公里(原認定全長約120公里)。石塊壘築,每隔數里設烽火臺。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200餘年後,秦長城經風雨侵襲、時代更迭、戰亂交加,卻依然屹立


2200餘年後,秦長城經風雨侵襲、時代更迭、戰亂交加,卻依然屹立

嬴政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始皇派大將蒙恬率領三十萬人北逐匈奴,佔據河套,並修築長城。“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裡,於是渡河,據陽山,逶蛇而北。暴師於外十餘年。”(《史記·蒙恬列傳》)秦長城把過去秦、趙、燕三國長城連接起來,從臨洮到遼東的綿延萬里,從此始有“萬里長城”之稱。 漢武帝在位期間派衛青進行過修復,距今已有2200餘年。

2200餘年後,秦長城經風雨侵襲、時代更迭、戰亂交加,卻依然屹立

據史載,秦始皇在沙丘暴卒後,秘不發喪,趙高和李斯為了防止長子扶蘇作亂,偽造遺詔,“賜死”扶蘇和蒙恬。據《史記·李斯傳》記載:“蒙恬止扶蘇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將三十萬眾守邊,公子為監,此天下之重任也。今一使者來,即自殺,安知其非詐?’……扶蘇為人仁,謂蒙恬曰:‘父而賜子死,尚安複議!’即自殺。蒙恬不肯死。”這段史實,又為秦長城抹上了一份腥風血雨的色彩。

2200餘年後,秦長城經風雨侵襲、時代更迭、戰亂交加,卻依然屹立

秦長城在包頭市境內的秦長城累計長度為120公里左右,多半修築在山巒北坡,依山就險,因坡取勢,山谷隘口及平川地帶多用夯土築成,山地則多用石塊或土石混築,一般石砌長城遺蹟保存尚好,現存外壁高度在4米以上基寬4米,頂寬2米左右,土築城垣多數毀壞無存;土石混築的城牆,由於多年風雨的侵蝕,已基本成路基狀痕跡.但在高處,依然可見長城順著山勢上下、狀若游龍每隔一段,尚能辯清古代烽火和城障的遺蹟。

2200餘年後,秦長城經風雨侵襲、時代更迭、戰亂交加,卻依然屹立

保存較為完好的秦長城是固陽縣九分子鄉那一段,長約12公里,城牆外側有5米高,內側有2米高,頂寬2.8米

歷經2200多年的風吹日曬、雨雪沖刷,長城石塊原來所用的青色、半黃色石料,現在表面已蒙上了一層黑色、棕黑色的氧化物。 站在高處,依然可見這段秦長城順山勢上下。在城牆內側,每隔1000米設一座烽火臺。固陽段內共有烽火臺4座,也都以石塊幹砌而成,成為著名的烽隧遺址。

2200餘年後,秦長城經風雨侵襲、時代更迭、戰亂交加,卻依然屹立

據調查在這段秦長城內外,留有八九座古城遺址,它們可能就是秦代駐軍的營墊,或屯墾百姓的城邑,從這段長城的烽煙和城障遺址中,常可找到戰國,秦至西漢初年的陶片。 秦長城,是世界優秀歷史文化遺產,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國家文物局投資50萬元實施了固陽秦長城修復工程,修復長城1200米。主要景點:蒙恬大將點將臺、孟姜女哭倒長城段和匈奴萬箭穿石處、陰山岩畫和烽隧遺址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