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秦始皇稱帝算起,到宣統帝退位,這兩千年的時間裡,為什麼感覺社會沒有大的進步?

一顆DX3906


確實如此,有點只是不停的暴亂篡權戰爭殺戮破壞,至於原因我提一個新的觀點:秦始皇沒有開好頭,陳勝吳廣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大大的壞,所以後世有權的都想奪權當皇帝,有權的皇帝都想著怎麼不會被奪權篡位,在這樣的氛圍中當權者哪有心思考慮社會經濟的發展,所以中國歷史成了一個死循環只有權力的野蠻陰暗的遊戲,象日本那樣再有權的幕府將軍誰敢取天皇而代之嗎,如果秦始皇作為第一任皇帝能連續傳續幾代皇權穩固神化後,沒有人敢再有非分之想的時候就可以放心下放權力,社會回家就會進入一個發展的良性循環。後世看到劉邦朱元璋這種榜樣就都看樣學樣老百姓也都能接受了。


迎春俏梅


確實,從秦始皇開始到宣統帝退位的兩千年時間裡,中國的面貌基本上沒有什麼改變。社會還是王朝社會,政治還是皇權政治,經濟還是農耕經濟,文化方面,從某種意義上說,不是進步了,而是倒退了。春秋戰國時期那種包羅萬象、浩大深邃、百家爭鳴的文化景象,在後世很難找到了。

那麼,中國古代歷史長達兩千年,為何基本上沒有什麼進步呢?是什麼阻礙了中國的進步呢?

(秦始皇)

第一,皇權為本。

皇權政治是一種高度集權的政治,也就是一言堂政治。這種高度集權的政治,讓所有的官員在為官的時候,最主要的就是要做好兩點:一是把皇帝巴結好,希望皇帝能夠給他升官。二是希望他所治理的地域民風淳樸,不出事,不鬧事。

這兩點中,最值得做的一點就是保持民風淳樸,不鬧事,不出事。畢竟不是隨便哪個人都可以輕易接近皇帝的,你只要能保持當地的和平安寧,再把上下關係打點好,就能夠確保升遷。而要做到這一點,你就絕對不能夠搞改革,搞開放,因為搞改革搞開放就是出事的源頭。而沒有了改革和開放,經濟就不可能有什麼發展。

除了這一點外,皇權政治還有一個極大的危害性,就是國泰民安的日子,不能保持太長。只要這個朝代有個什麼“盛世”,有個什麼“中興”,皇帝要麼就好大喜功地開疆拓土,要麼就貪圖享樂而不理朝政,於是官員就開始腐敗,權力就開始失範。要麼朝廷中就會出現權臣,要麼邊關上就會出現擁兵作亂的藩鎮。然後國家又開始動亂,諸侯開始為了爭奪皇位而大打出手,老百姓又流離失所,經濟又遭到嚴重的破壞。就算新的朝代替代了舊的朝代,但是一切又需要重新來過。

(古代農耕實景)

第二,農耕為本。

古代因為生產力水平低下,同時也沒有現代經濟學的概念,因此,非常抑制工商業。認為工商業是囤積居奇、哄抬物價、倒買倒賣。是玩空手道,是對農業的嚴重破壞。因此,從樸素經濟學的角度出發,認為需要把人力都固定在土地上,讓他們從事農業生產。

但是這樣一來,在農業技術上就無法出現革新。戰國後期,已經發明瞭鐵器,秦始皇開國的時候,已經大量使用鐵器生產。可是兩千年來,依然還是在用簡單的鐵器生產,還是在刀耕火種,根本沒有尋求農業技術上的突破。

而農業技術上無法突破,無法實現機械化,因此,古代中國就一直在溫飽線下掙扎。只要吃不飽飯,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吃飯問題,所以其他各方面就不可能有任何發展。

(孔子授業)

第三,儒家為本。

我這裡並不是說儒家不好,儒家在古代中國曾經發揮了非常重要的積極作用,但是儒家是缺失性的。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說它是單向的。它只重視社會的倫理問題,只解決社會的秩序問題。它不關注國計民生,不關注讓老百姓吃飽穿暖。

這種情況在儒家的源頭上就已經出現了。孔子極力讚揚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他認為安貧樂道是最重要的。孔子的弟子中,樊遲問怎麼種莊稼,怎麼發展農業?孔子認為他是朽木不可雕。他為什麼說樊遲朽木不可雕呢?因為孔子認為只要把道德搞好了,就可以當官管理國家,就不愁吃穿了。但是孔子從來沒有想過,如果老百姓都吃不飽穿不暖,那麼當官的又拿什麼來過好日子了?鍋裡沒有,哪裡有碗裡的呢?

用儒家這種缺失性的東西,來作為管理國家的最高規範,就會嚴重地扼殺技術進步,所以中國兩千年來,基本上沒有什麼大變化,也就很正常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因為一直獨裁集權,家天下,貴族特權掌握土地和財富!雖然朝代更替,本質沒變。都經歷短暫的繁榮,隨著利益集團固化和土地兼併矛盾逐漸升級到改朝換代。結果都以人口減半,經濟崩潰,科技文化斷層為代價。循環往復慢速前進,躺賺的利益集團都擅長弱民,防民之手進而防民之口。

貴族強而民弱註定要失敗!失去平衡和制約,腐敗只能更甚!連馬背上的民族北魏和滿清都被腐蝕腐敗到不願意居安思危尚武操練。像乾隆為代表,精細鐘錶,洋槍等科技都當自己的愛好,難道就不想自己也造一個試試?可想不去發展和學習的原因,是在長久的愚弄百姓以穩坐江山中選擇了後者!並以世界第一的經濟體而驕傲自滿,到處為自己歌功頌德,宣傳天下太平。最終忘戰必危!

民強則國強!比如美國就算誰打贏了他的軍隊,還有2.5億支槍等著侵略者,這不敢想象!

作為第一大的經濟軍事強國,不但沒有歌頌自己!還時刻把俄羅斯當做假想敵,做好各種反恐設想。不斷尋求平民和管理者之間的平衡,被動促進完善制度和防止腐敗大面積滋生!

反思正視自己,防止歷史的悲劇重演,就要敢於直面自己的弱點,學習別人得強項。才能真正的強大崛起😊推動進步


慧立康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作為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我國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極其輝煌燦爛的文明。

但是數千年的時間,並沒有為我國帶來巨大的社會進步。尤其是15世紀以來,西方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大航海運動,進而掀起了資本主義政治浪潮以及工業革命等一系列改變人類歷史的巨大進步後,我國仍然在專制皇權的制度下蹣跚前行,一直到1840年英國殖民者用堅船利炮打開我國國門。

那麼問題來了,歷史上極其輝煌燦爛的我國,為何在秦始皇建立秦朝至清朝滅亡的2000多年時間裡,沒有實現更大的社會進步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改朝換代打破了歷史傳承

頻繁的改朝換代,是我國古代社會難以獲得長足進步的重要原因。

雖然導致改朝換代的頻繁戰爭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技術的革新,但在農業社會,這種技術進步不僅幅度很小,而且也無法大面積推廣應用。

而相比於可憐的技術進步,改朝換代對歷史傳承的負面影響卻是極其深遠的。因為幾乎每一個新王朝,都需要經歷休養生息、勵精圖治、走向盛世,然後盛極而衰的王朝興衰過程,留給一個王朝更進一步的時間實在很短很短。即使是享國將近300年的唐朝,其開元盛世也不過50年左右時間。

所以德意志哲學家黑格爾才說:”中國的歷史從本質上看是沒有歷史的,它只是君主覆滅的一再重複而已,任何進步都不可能從中產生”。

黑格爾的話雖然不中聽,但確實反映了我國曆史發展過程中的一些典型特徵。而且從我國古代頻繁改朝換代的歷史事件可以看出:

推動改朝換代的,不是先進文明對落後文明的碾壓。恰恰相反,更多時候點燃改朝換代星星之火的,是那些代表落後的底層農民階級,在歷史進步中被淘汰的科舉落第者,一向被中原王朝鄙視的邊疆落後蠻夷等等。尤其是北方遊牧民族入主中原,他們還要經歷更多的時間完成封建化進程才能達到前朝的技術水平,而這時基本已經過了該王朝的興盛期了。

所以頻繁的改朝換代,使我國社會保持了數千年時間的原生態。

2、特殊環境限制了技術發展

從秦始皇統一六國開始,中原王朝發展的核心區就基本固定。這一區域北有大漠阻擋,西有青藏高原、橫斷山脈阻隔,唯有西北方向狹窄的河西走廊與外界相通,而這條走廊隨時可能被北方的遊牧民族或青藏高原勢力切斷。

在海洋文明沒有崛起之前,我國是真正的文明孤島。一般而言,沒有頻繁的對外交流帶來的文明碰撞,社會進步不可能真正產生。雖然自漢朝以來,我國陸續開闢了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但這種側重於商貿交易和朝貢往來的交流,並沒有為中原王朝帶來真正的文明飛躍。

因為在古代大部分時期,中華文明要遠遠超越其他地區,我國的文明輸出比文明輸入更佔主流。

這還不是最要命的,在這片相對封閉的核心區域,誕生了封閉的小農經濟,這種生產力形式雖然生產力水平低,但能夠自給自足,完全符合統治者的需要。而且除自然環境外,它的發展要求還超乎尋常的低,只要統治者不過分剝削,這種生產力形式就能夠和野草一樣在任何適應農業發展的土地上茁壯成長。

而我們知道,農業文明帶來的科技,只能是經驗型科技,即先實踐後有科技成果,例如我國的四大發明。不過農業實踐水平的感人,直接決定了我國文明整體程度低下和進步緩慢,而且像數學等與農業文明不直接相關的學科,更被視為異端。

相比之下,西方自大航海時代誕生的商業文明,誕生了促進社會飛躍發展的技術型科技,近代數學、化學、物理、生物等科學的發展,為近代科技革命打下堅實基礎,推動了工業革命的產生。

而這些在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我國,是根本不可能出現的。所謂明朝中後期資本主義萌芽能夠進入資本主義的意淫,想想就好了。

3、階級固化阻礙了社會進步

雖然陳勝吳廣早在2000多年前就喊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豪邁宣言,向固化的社會階層發出了強勢挑戰。但數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我國不但沒有實現社會階層的流動,反而更加固化。

從秦始皇建立秦朝到清朝皇帝雍正設立軍機處,我國用數千年的時間完成了專制皇權的空前加強以及中央集權的登峰造極。

統治者將越來越多的權力握在自己手裡,目的就是為了防止底層出現更多的陳勝吳廣。

而且隨著改朝換代的不斷進行,即使歷史上那些成功的陳勝吳廣們,也會成為新的地主階級,再次走上加強皇權和中央集權的老路。

自戰國時期形成的地主和農民階級對立的社會結構,是我國自夏朝建立以來,經過數千年文明演進過程後總結出來的社會結構形式。

這種形式最大限度地保證了社會的穩定,實現了地主和農民階級的雙贏。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只要地主階級做的不是太過分,自覺勞動且逆來順受的農民階級,不會選擇鋌而走險推翻地主階級的統治。

4、治國策略綁架了思想繁榮

地主階級為鞏固自身統治,會大量重用介於地主和農民階級之間的士紳階層,士紳階層是知識分子等擁有一技之長的人,他們可能來源於農民但地位高於農民,他們協助地主階級管理農民階級,是地主階級的代言人。

而地主階級為提高士紳階層的積極性,以孝廉制、察舉制及科舉制等選拔方式吸納士紳階層成為新的地主階級。

而為了鞏固對士紳階層的控制,地主階級摒棄百家爭鳴,提倡儒家思想,推行思想大一統,使士紳階層成為沒有思想的忠實走狗。

而沒有思想的徹底解放,想要實現社會的巨大進步簡直是天方夜譚。

而且,在人治思想的古代,任何一個統治者都不希望百姓變得更聰明。以大一統思想控制並籠絡士紳階層,本質是為了更好的推行愚民政策。

當所有的社會精英都被地主制定的選拔機制納入統治核心。那麼被剩下的百姓,只能在愚昧的社會環境中打轉。他們見過的最高行政長官不過縣令而已,他們平時的活動範圍,就是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當社會無法出現思想繁榮,進而帶來底層民眾的覺醒,想要實現真正的社會進步,不是不可能,而是根本不可能。

所以我國古代歷史的極度繁榮,和近代以來面對的捱打屈辱,實在不是偶然。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這個問題提問的有水平,先給提問者點個贊!

從民主、法治、憲政的角度看。從秦朝建立,一直到清朝滅亡,為何中國的社會並沒有大的進步?

從秦朝建立,一直到21世紀的今天,中國的政治一直法儒之爭。

先說法家。


法家主張貧民、辱民、弱民、疲民、愚民、虐民。其核心是愚民。

商鞅謂之:民愚,則易治。

韓非子謂之: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行。

實行文化專制,使人民成為沒有思想,沒有靈魂的行屍走肉,任由君主驅使。

法律必須體現君主的意志。君主必須牢牢鉗制刑罰。寧枉勿縱,夷族連坐。

法家還提出三綱理論。韓非謂之: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此天下之常道也。

法家還提出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主張。韓非謂之:主而誅臣,焉有過!

總之,是讓人民做君主的狗奴才。韓非謂之:從主之法,順主之為,專心於事主者,為忠臣。

而儒家的觀點恰恰相反。


孔子曰:君君、臣臣。首先,以君道的標準約束君主。然後,再以臣道的標準約束臣子。就是把君主和權力關進牢籠。而人民卻擁有廣泛的自由。今日謂之——憲政。

儒家才主張真正的法治。

立法為民——奉法以利民。

司法獨立——孔子批判君主折獄無論,以意為限。

疑罪從無——孔子曰:大辟,疑,赦。五刑,疑,赦。

不罪無辜——父子兄弟,罪不相及。

秦朝、漢武帝、明清時期,法家思想佔統治地位。 周王朝、漢文帝、隋唐宋、北洋政府時期,儒家思想占主導地位。

秦始皇創立誹謗之法,夷族連坐之法。

漢文帝時,重用儒家大師張倉為丞相,廢除誹謗之法,夷族連坐之法。

漢武帝時,法家酷吏張湯重立誹謗之法,夷族連坐之法。張湯甚至以腹誹罪,處死儒家大師顏異。【腹誹罪,就是肚子裡罵漢武帝之罪】

隋文帝是,再次廢除誹謗之法,夷族連坐之法。明清時期,再立誹謗之法。


在《大明王朝1966》開頭,周雲逸因誹謗朝廷被梃杖打死。就是法家思想的完美體現——禁心、禁言。主握度量,所以操生殺之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明清時期五百多年法家思想的統治,孕育出中國人根深蒂固的奴性。

正如梁啟超所言:中國唯一領先世界的,是法家的防民之術。中國人最大的劣根性,是奴性。

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隋唐宋,富庶、繁榮、強大。周王朝和北洋政府,文化繁榮,思想自由,大師輩出,百家爭鳴。 以法家思想為主導的秦朝,百姓民不聊生。漢武帝更是用法家酷吏,把皇族和群臣屠戮殆盡。劉徹把國家搞的餓殍遍野,千瘡百孔,民不聊生。已經到了亡國的邊緣。 明清時期五百多年法家法家思想的統治,不但孕育了中國人的奴性。更導致了中國近代的落後。

現在,儒家思想正在一點一點的代替法家。下面舉一則實例——聶樹斌案:

1994年,聶樹斌因自行車顏色與罪犯相同,被以強姦殺人罪槍斃。二十年後,山東高院宣判聶樹斌無罪。

聶樹斌案就是法家寧枉勿縱與儒家疑罪從無之爭。最終儒家思想取得勝利,這也是中國法治進程中的一次進步。


楊朱學派


確切的說,應該是中國社會進步不大。人類在尋找社會治理上出現了大問題,尤其在中國。首先,在建國時採用的手段都是把上一個統治者打下來才能進行新的統治,這個方式一定會產生我是老大誰敢動的必然想法。二是老大的想法已經傳承了兩千多年,一言九鼎最能彰顯個人的私慾和無限的膨脹,沒有科學和規律的道理,相反每個老大都說自己最聰明和有能力當皇帝,在不可撼動的老大面前,周圍吸引了一大批投機分子,把真理拋到一邊。三是強行壓制持有不同意見的人,以人性的弱點實施沒有道理的政策。四中國人缺乏對真實和規律事物的考慮,一是環境不允許,二是沒有價值,唯有崇上才有價值,非常符合中國人的今朝有酒今日醉的現實主義。五是一些文人墨客把皇帝引偏了路,以名利或故弄玄虛的歪論搞暈了中國人。以此,中國社會就象掉進了醬缸,怎麼轉也離不開“中國醬缸”社會,無人倖免。生命誠可貴,富貴最重要;若要真理尋,早死兩千年。


生物農業第一人


都這麼多人寫下答案了,也是不客觀,頭條問答最大的問題就是問問題的人主觀臆斷太多,所以還原歷史的人顯得答非所問!寫了這麼多廢話我來說一下我的判斷。

由秦始皇到近代這兩千年封建社會,進步很大,功績不容抹卻。大家給予判斷是基於清朝的“開倒車”,被列強凌辱,被日本侵略的慘痛經歷,教會我們弱後就要捱打。但是別忘了中國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和對世界的影響,可以不無自豪的講沒有中國的努力,世界都處在半奴隸社會,何談“進步”?

首先,我們需要理解一個概念,進步這個說法到底是源於自己與自己的比較,還是自己與外界的比較,但是無論從自身,還是外界的對比中,我都沒發現我們止步不前過!如果你真的瞭解歐洲歷史,就回避不開一個問題,歐洲能有今天的發展來源於中國的啟蒙。在中國天文、算數、文學等一類科學沒引進歐洲前,歐洲的社會分工還保持很低的無效率狀態,因為他們的學習只存在於貴族階層,而我們早已把學習推廣至了平民。沒有我們的知識傳播,如果靠他們自己的話,可以說再過一千年,也不能把社會推進到現在這個水平,這就是現在不可一世的歐洲人。其次哪怕近代,“西化”也並不像我們想象中那般完美。他們從戰爭、社會結構、科技發展的一無是處,造就了他們近代史之前的無序。又因為這段無序造就了很多啼笑皆非的制度,而從國家角度考量的話,這些制度愚蠢至極,只是滿足了部分人的私心。話說起來太長,足夠寫一本書,想反駁的我可以一一領教。

其次,與自身做對比,秦朝書同文車同軌,建立郡縣制一直延續至今,就連希特勒都言過,要消滅一個民族,首先要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消滅承載它的語言;要消滅這種語言,首先先從他們的學校入手。跨越千年而類同的思想,足以證明了始皇帝的遠見。

在秦後的漢朝,保持秦朝優良的制度之後,獨尊儒術,確保了皇朝的權威性;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亦苦;改朝換代實際上只是上層氏族的掌權者改換門庭,卻牽扯上了平民的廝殺,所以長遠的看,以儒家之道約束其下屬私心,可謂符合當時之需。

隋朝興科舉,解決了上層氏族在皇朝各職能的壟斷,也為覆滅埋下了隱患,盛唐藉著東風推行至今,難道還不能說明情況?此招看似招攬賢才實則有鞏固皇權的妙用,不得不說楊廣有眼光。

雖然後面皇朝的社會變革對社會影響巨大,但過於細化,過於專項,就不一一舉例了,畢竟和原來設規矩不同,是已有框架的再構造,是各方勢力的利益鬥爭,很難一言以蔽之,孰是孰非暫且不提,但是能夠引萬邦來朝,開如此多藩屬國,進步不大可能嗎?或者最少可以說明,我們進步不大,其他國進步更小,連乾隆這個廢物都號稱天朝上國無所不有!以此拒絕了英國等歐洲國家的上供和通商,你沒有點底氣可以嗎?在朝代的更迭中,時有開倒車的現象,但是哪怕元朝和清朝也給我們貢獻了廣博的國土面積。而且實際是每朝每代皇權的控制力都有所加強,也在封建社會中也是進步。

再則,從社會民生的發展中,冶煉、燒製、紡織、耕種、天文地理、術數、詩詞書畫,以及四大發明的研發那樣不是走在世界前列,就因為近代歷史就詆譭我們幾千年的文明,可成知道如果我們不做先驅,他們所謂文明都沒有源頭,甚至再延遲幾千年!


不忘卻_不記得


悟空問答,寅哥解惑。說白了就是家天下惹的禍!家天下必然要求封建專制,封建專制必然會造成各種問題的滋生,王朝的興衰和更替就是一個個輪迴!中國的2000多年實際上就是在原地踏步,我們等於是白白浪費了2000多年的光陰!

我們總是在嘆息我們近代所受到的恥辱,我們痛恨清朝的腐敗無能,痛恨民國政府的不思進取。但造成這種結局的正是我們自己!漫長的封建社會使得我們的思想封閉,使得我們的文化桎梏,使得我們的生產力達不到質的飛躍!前期我們的對手也處在茹毛飲血的時代,也陷於中世紀的黑暗中,我們並沒有受到影響或是衝擊。但當西方國家走出來後,情況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大大的落後了!隨之而來的恥辱也就順理成章了!

我們沉迷於世襲制,沉迷於做皇帝,可以說已經陷入病態!我們喪失了開拓進取的精神,這也是封建思想對我們民族的最大傷害!我們已經不能自我調節了,只能通過這種被奴役,被侵害的方式來救贖!這也是我們民族的悲哀!封建社會的所謂榮光都需要我們用百年的國恥來買單!這個買賣我們做虧了!我們何止是沒有進步,我們是作繭自縛!



寅哥解惑


梁啟超先生說,神州兩千多年不過是秦制。譚嗣同先生說,神州兩千餘年是秦政,都是大盜;兩千來年的學問是荀學,都是鄉愿。那麼什麼是秦制?什麼是秦政?其實它們不過就是中央集權的郡縣制。福垊問您,您認同他們的觀點嗎?您認同不認同,福垊不知道,但福垊不認同。然而從中國兩千年的帝制並不是中央集權的郡縣制秦制,而是中央集權的半郡縣半封建制的漢制,到了明清就成了半郡縣半封建半殖民地制了。

從秦始皇稱帝算起,到宣統帝退位,這兩千年的時間裡,社會不僅沒有大的進步甚至還退步了。可謂是一代不如一代!福垊曾總結歷史認為,兩千多年的帝制,正是皇帝集權日益強化的過程!因為制度在“完善”,強私在膨脹。

漢朝到隋朝篡權(禪讓)基本是以丞相的過程實現,隋朝到宋朝的篡權(禪讓)基本是以將軍的過程實現。而宋朝、大元朝、大明朝、大清朝因為制度“完善”,沒有亡於本族而滅於異族。大明廢除丞相,以內閣和太監共同執政。大清連內閣都不信任,設立皇帝私人的軍機處,就這也不放心,下詔往往跨過內閣、軍機處,以密詔(私詔)的形式發給了地方督撫或六部。而到了太平天國時,天下師天下主天下神合三為一,形成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政教合一。

您想想皇權如此不斷地擴張,怎麼能感到社會有大的進步呢?雖然在明末的時候,黃宗羲寫《原君》,批判君主。然而帝制的古代,造成沒有大的進步的原因。不是文化、不是民族甚至也不是君主,而是不斷“完善”制度所激發的暴戾和強私慾。並由此而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君民的專制思維所造成的。


福垊


你好!由冬眠蛇來回答此問題。

歷史的發展總是迷霧重重,我們弄不清楚很多問題的根源是我們研究歷史課題工具的落後,但隨著技術的進步,諸如像本題這樣的問題都將迎刃而解,就如同人類會越來越聰明一樣,歷史也會越來越明晰。


沒有比較,就沒有疑問。本題疑惑的根源可能在於我們的郡縣社會與近現代百十來年的發展相比,各方面都太過緩慢,似乎有所停滯,想要弄清其中的根源所在,但又無從下手,感覺迷茫,那是因為我們研究歷史的工具太過粗糙了,用以往的歷史分析方法是很難得出這一類問題的答案的。

我們以往將歷史階段簡單的分為石器,青銅器,鐵器等等時代,就好似升級一樣,相對應一定的社會模式,諸如,奴隸,封建社會等等,看似一個完整的體系,實際上這種歷史分析太過粗糙,他只能解決一些粗淺的問題,但更細緻的問題就無法解決。



比如說,在歐洲,有很長的時間都是奴隸社會,而我們根本沒有實際意義上的奴隸社會,但是在生產工具上,我們又都處在鐵器時代,這種粗糙的劃分,不細緻的分析往往給歷史學帶來難以想象的困惑,我們弄不清為什麼我們曾經很先進,工業革命卻在歐洲爆發,為什麼幾千年來發展緩慢,近百年會如此之快,然而隨著信息革命的來臨,這些問題或許都將得到解決。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由諸侯家族管理的分封制向由中央集權的郡縣制轉變時,一個重要的技術進步就是鐵器廣泛應用。為什麼這樣說?郡縣長官是流官,需要接替,那麼一個郡縣的公文就要交割,這在青銅器時代是不可能的,因為青銅刀具太鈍,單位時間砍的竹子有限,製作不了那麼多公文所需的竹簡,而鐵器的出現,讓這一問題解決了,所以技術的發展是影響一個國家政治經濟結構的重要因素,我們可以把鐵器與中央集權關聯起來,這就是關聯歷史分析。



伴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我們對於事物之間的關聯可以做的很細緻,甚至一個陶罐,一片竹簡,幾個篆體的文字我們就能復原一座古城,甚至復原一個地區的政治經濟生態,這些都在慢慢走向現實。


回到本題,秦到清是中國的郡縣社會,這個社會未能爆發出像工業革命那樣的突飛猛進也是社會各個信息源之間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結果。重要的是,我們要依靠現代先進的技術和先進的認識找到影響發展的關鍵信息源在哪,這不僅對歷史的研究有重大意義,也對人類的發展有現實意義。

諸如此類的還很多,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人類對火的運用等等,這些都可以通過相應的關聯物找到突破這些問題的關鍵,我們對過去歷史的迷茫並不會比對未來科技的恐懼更多,相信這些問題終有一天會水落石出,煙消雲散。

感謝您的閱覽,喜歡本蛇回答的請記得點贊和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