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融消費金融與愛又米相互“扯皮”消費者表示很受傷

華融消費金融與愛又米相互“扯皮”消費者表示很受傷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劉陳希婷 北京報道

持牌金融機構與助貸平臺之間的“扯皮”,卻讓消費者陷入兩難的境地。

來自第三方投訴平臺聚投訴的數據顯示,截至12月28日,有關“華融消費金融和愛又米雙重扣款”的聯名投訴量已達40件,數百名消費者在焦急等待最終的處理結果。

接近華融消費金融一內部人士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造成此事的原因是,公司在收回愛又米代扣授權之後,其並未立即執行,而是按照實際“借款協議”的還款日進行了扣款。對於華融消費金融的說法,愛又米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華融消費金融與愛又米正在就用戶退款方式進行溝通。”

雙方各執一詞

12月25日,華融消費金融在官方微信發佈公告稱,由於愛又米單方面原因,我公司已收回愛又米及其相關方向借款人扣收貸款還款資金(包括接收借款人主動還款資金)的授權,為保障借款人合法權益,我公司作為貸款債權人將直接對借款人的貸款還款資金進行代扣還款。借款人可聯繫我公司核實扣款授權及借款合同條款,或諮詢、協商還款及開具結清證明事宜

華融消費金融提示稱,借款人只有按照借款合同向其還款才能確保權益不受損害,對於借款人的還款情況,將如實向央行徵信系統進行報送,請借款人務必不要向其他任何機構進行貸款還款,以免造成資金損失,影響個人徵信記錄。

此事若為合作雙方溝通後正常的業務停止舉動,也許就不會掀起太大波瀾,但詭異得是

雙方僵持不下,已有多位借款人受到影響。來自第三方投訴平臺聚投訴的數據顯示,截至12月28日,有關“華融消費金融和愛又米雙重扣款”的聯名投訴量已達40件,數百名消費者在焦急等待最終的處理結果。

借款人陷入兩難

“我這個月10號的時候就在愛又米上把錢還完了,但是華融消費金融上顯示有一筆賬單是12月28日還款,我怕逾期上徵信,所以昨天晚上又在華融上還了一次款,倒不是說在乎這四十幾塊錢,主要是怕影響了徵信該怎麼辦……”多位借款人表示,一方面害怕愛又米“爆”通訊錄,另一方面又害怕華融消費金融上徵信,所以只好兩邊都進行還款。

還有人則稱,愛又米與其簽訂的僅為借款服務合同,並無義務向愛又米還款,且給了愛又米管理費,但後者並未履行作為服務方應盡的義務,如果未能妥善處理並解決問題,將保留自己法律訴訟的權利。

事實上,在整件事情當中,借款人始終疑惑的是,“為什麼雙方合作平臺產生矛盾,只讓我們這些消費者來買單嗎?目前華融消費金融又發來短信,只讓我在他們平臺進行還款操作。那麼,如果我不在愛又米平臺進行還款,造成的緊急聯繫人被爆及通訊錄好友被催收,這些問題又該誰來買單呢?”一位借款人留言表示。

對於此情況,有行業資深人士對記者表示,在借貸平臺上,實行代扣服務現象非常普遍,“目前基本上算是‘潛規則’,因為這樣能夠降低逾期率大大提升催收的效率”。借款人應積極與雙方溝通,要求華融消費金融與愛又米儘快溝通協商給出解決方案。如果在雙方無法給出合理的解決方案情況下,避免影響個人徵信記錄,借款人應先向華融消費金融進行還款,若愛又米方出現暴力催收情況,則可向有關部門進行投訴。

至於重複扣款問題,愛又米相關負責人表示,華融消費金融與愛又米正在就用戶退款方式進行溝通。

“考慮到客戶的損失,這次的事情他們會積極協調處理,應該是退款。但是後續還款需要從華融的渠道進行還款,可以主動還款,也可以等待被代扣。”接近華融消費金融內部人士說。

折射運營艱難

公開資料顯示,華融消費金融於2016年在安徽合肥成立,註冊資本達6億元,由中國華融、合肥百貨大樓集團、深圳華強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以及安徽新安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共同設立,各方持股比例分別為55%、23%、12%以及10%。

據介紹,華融消費金融的主要產品包括好借、有借和閃借等三大體系。但從其近一年半的財務數據來看,表現可謂是非常糟糕。2018年年報顯示,華融消費金融實現淨利潤1240萬,相比於2017年1.05億的淨利潤,同比下降88.2%。2019上半年,華融消費金融稅前利潤-2.337億元,上年同期為0.547億元,下降527.2%。

此外,華融消費金融在今年內還兩次收到了罰單,也拉響了其內部管理存在較大風險的警報。

事實上,愛又米的情況也不容樂觀。雖然官網信息顯示,愛又米提供分期購物、教育培訓、手機租賃等多場景消費金融服務,平臺年銷售額超100億。但其作為愛財科技集團旗下的核心消費金融平臺,也一直深陷“校園貸”危機。

除此之外,12月18日,愛財科技集團旗下P2P平臺米莊發佈清盤公告,也進一步加劇了外界對於愛又米穩定性的擔憂。而隨著催收、大數據公司接連被警方調查,以及非法放貸入刑標準的明確,此前備受追捧的助貸行業也進入了寒冬季。

上述資深人士表示,華融消費金融與愛又米此次事件既反映了持牌金融機構與助貸機構合作的不確定性,也同時反映出雙方運營情況不穩定下各自的焦慮,但無論結果如何,不應讓消費者無辜埋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