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宝森先生其艺其人(四)以巧补拙

杨宝森先生其艺其人(四)以巧补拙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

比较起来,伍员其人的气质与杨宝森的艺术风格距离最远,但是,偏偏是《伍子胥》使他最享高名。不少"杨迷"认为:"杨失伍"三剧中,首当其冲的正应该是《伍子胥》。

伍员何许人也?樊城守将,赳赳勇夫。"临潼会上曾举鼎",用古话说是"巨无霸"。性格耿直刚介,前有优柔的兄长反衬,后有结识刺客专诸的豪举;及至一战而挫姬僚诸将,更不在话下。所以他虽由老生应工,却有一半花脸性格。

在杨宝森之前,擅长此剧者,远有汪桂芬,近有王凤卿。杨宝森即聆教于后者。王凤卿演伍员,行腔古朴,不事雕琢;声音浑厚,强调力度。《战樊城》时一句"催马扬鞭到柳林",揉入炸音,悲凉之状,渲染无遗;《文昭关》上场时的"伍员马上怒气冲"的"冲"字,用鼻音勾脑后音,其势如虎,挺拔高昂,泄尽愤懑。他塑造的伍子胥,如同落在罗网中的雄狮,怒吼咆哮,发聩振聋。


而王凤卿歌喉之长,恰恰是杨宝森之短。杨脑后音既不足,也缺乏虎音、炸音需要的力度,"照本宣科",力有不逮。但他不愿意放弃这出戏,因为他对伍员已有了新的解释。

他熟读《列国》,认为伍员虽是一代名将,而在剧中特定的环境里,却正是隐形匿影,落拓逃亡。所以,他不应处处显露原有气派,反该掩饰;不应时时"大声疾呼",倒该仇埋腹内。即使夜深无人、望月自叹,内心世界也不能完全松弛。有志"三年归报楚王仇"的热绝非莽汉。基于这种分析,杨宝森全力塑造了另一种风采的伍员。同是"怒气冲",他的唱腔悠扬致远,余味无穷。粗听似乎平淡,却经得起反复咀嚼,在"气""冲"两字的旋律起伏中,观众感到了他心弦的颤抖。这正是大将不形于色之怒。"逃出龙潭虎穴中"的"虎"字,妙用他特有的"驼音",由上滑速转下滑,形成奇峰。"一轮明月"引出"叹更"的大段二黄,杨宝森追求如泣如诉的境界,更显痛之切肤,长歌当哭。行腔一波三折,娓娓动听。而"爹娘啊"的"爹"字,运用"鬼音",大起大落,凄楚悲凉。这出戏包容了西皮、二黄和反西皮的多种样式,集中了杨派唱腔艺术的精华。

杨宝森从重新解释人物出发,寻求适合自己特色的新路。他以音韵美弥补气质,以内涵充实外在,一句话,以巧补拙,遂成巨匠。他的成功启示了来者。有的流派虽好,但要求先天条件太苛,使人可望而难以企及。但杨派则主要得之后天的勤奋和探求,激人奋进。一位杨派业余爱好者说:"杨派能学。"这句话,道出了杨派学人踊跃的重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