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最有影响力者,半部家书,足以让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没有人天生就卓越出众。

宋朝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曾国藩的半部家书,也足以让我们每一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曾国藩,战场打出来的悍将,官场炼出来的能臣。自古以来真正做到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只有他与王守仁。

他是中国最有影响力者,半部家书,足以让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花一点时间看他写的家书、日记等文稿,就能学到他一辈子的管理、识人、交际、治家、教子智慧。

  • 梁启超在成家时读曾氏家书,收获了一套家庭教育良方,所以他一门九子,个个才俊;
  • 毛、蒋均在青年时读曾氏日记、奏折,参悟到受用一生的政治智慧和军事谋略;
  • 任正非在创建华为之初,曾氏书信就是他的经商战略指导。

这些牛人都是幸运的,在他们人生最好的年纪,及时读到了曾国藩。所以有人说曾国藩文集,20岁可读、30岁爱读、40岁后必读。

读曾国藩文集,小编强烈推荐《曾国藩全书》。本书既有很高收藏价值,又让读者比别人学得更多,看得更透。

  • 本书包含曾国藩的智慧精华;
  • 包含曾氏家训,是持家、教子秘方;
  • 与领导沟通的话术秘笈;
  • 三军统帅的识人、用人之道;
  • 让你走进大人物的心灵世界;
  • 领略桐城派领袖的文采风流。


如果论中国历史上最功成名就的人,估计曾国藩会排在前几位。很多人说曾国藩“笨”,殊不知他内有乾坤

010

曾国藩克己自律

学习之道、一勤天下无难事

曾国藩考了7次才考中秀才,他的学生李鸿章曾经当着他的面说他“儒缓”,就是反应有点慢,意思就是笨。

曾国藩克服“笨”的方法,就是最简单的一个字——勤。于是他留下了一句最简单又最有用的格言:一勤天下无难事。

他是中国最有影响力者,半部家书,足以让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曾国藩在军中时,要求自己早起,不论是什么样的天气,什么样的环境,他一定“闻鸡起舞”,练兵督训,办理各项事务。

为什么农家子弟出身的曾国藩,最终却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资质多高真的无所谓,重要的是有没有心去训练自己,还要坚持不懈地训练

020

曾国藩家书、日记

修身之道、家教良方、管理谋略

“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用尽。”

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修身、治家金句,都出自《曾国藩家书》。

据说曾国藩仅在1861年就写了不下253封家书,通过写家书不断训导教育弟弟和子女,在曾国藩的言传身教之下,曾家后人人才辈出

当荣华富贵时,关于自身修养、持家操守,曾氏告诫儿子:

凡人多愿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

当部队打胜仗时,他这样提醒兄弟:

贼既办后,不可露得意之声色,心中亦必存一番哀矜的意思。


曾国藩深知凡事不可太盛,太盛则亏。而他懂得在逆境中顽强,在顺境中谨慎。短短书信言语,透露着他谋略之深、顾虑之全。

他是中国最有影响力者,半部家书,足以让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030

更有曾国藩公函书信

纵横官场的为人、识人、用人秘籍

曾国藩识人的本领天下闻名

李鸿章曾经带过三个人来见曾国藩。

曾国藩只瞧了瞧他们三个,就对李鸿章说:“站在右边的是个忠厚可靠的人,可委派后勤补给工作;站在中间的是个阳奉险违之人,只能给他无足轻重的工作;站在左边的人是个上上之材,应予重用。”

李鸿章惊呆了:“老师,我还没介绍他们呢,你这么快就派给他们工作。”

曾国藩说:“刚才我散步回来,走过三人的面前时,右边那人垂首不敢仰视,可见他恭谨厚重,故可委派补给工作。中间那人表面上必恭必敬,但我一走过,立刻左顾右盼,可见他阳奉阴违,故不可用。左边那人始终挺直站立,双目正视,不亢不卑,乃大将之材。”

而这个大将之材,后来就是立下赫赫战功的台湾巡抚刘铭传。

企业在用人方面可以学习曾氏的

识人智慧,把人才分配在合理的位置,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样企业才能发展壮大!

写奏折就是跟皇帝沟通。话要说得中听,理要讲得明白,事要办得妥帖。曾国藩厉害之处,在于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该说的怎么说

攻克太平天国之后,曾氏奏折上写到:然卒能次第荡平,铲除元恶,臣等深维其故,盖由我文宗显皇帝盛德宏谟,早裕戡乱之本。

【译】最后能平定反贼,剪除元凶,臣等深刻思考此中缘故,是因为我仁宗显皇帝福德宏大,早早奠定了平乱的根本。

职场人无论是给上级写报告、或是做年终述职汇报。曾国藩的奏折,堪称最佳范本。

在乱世中,曾国藩由一介布衣而位极人臣,一生功名显赫,为朝廷建立了丰功伟业。他被奉为官场“楷模”,在官场中以

老成持重、灵活多变、坚韧不拔著称。他不是军人,却为朝廷建立了丰功伟业;他不是哲人,但留下的文稿字字珠玑,饱含人生的哲理

很多人明明艰苦奋斗但始终徒劳无功,大概是因为缺乏这种高人的眼光。小编力荐《曾国藩全书》,为了实现自我提升,与君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