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學生,也是醫生!這群“95後”奮鬥在戰疫一線

2003年非典時,“95後”還是一群初入學堂的孩子,被整個社會悉心呵護著。17年後,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全國各地都有抗擊疫情的“95後”身影。在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就有這樣一群“95後”規培醫生。他們是學生,也是醫生,堅守在抗疫一線,用青春書寫擔當,守護著曾經守護他們的人。

急診前哨站 戰疫“掃雷兵”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是廣州市新冠病毒肺炎救治定點醫院。在這場抗擊疫情戰鬥中,急診科和發熱門診是名副其實的“前哨站”,這裡的醫生不僅要完成普通患者的急診救治任務,更要做好新冠可疑患者的排查工作。

23歲的吳建傑是去年剛考上廣州醫科大學的研究生,也成為了一名規範化培訓醫師。疫情期間,他承擔起急診外科的部分診治任務。“來就診的患者病情大多數比較緊急,我們需要迅速評估病情,排查新冠肺炎,然後分診到專科治療。”

吳建傑表示,面對疫情,他們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第一時間鑑別可疑患者與普通患者,劃分出“綠區”和“紅區”,然後分級診治,盡最大的努力將新冠肺炎患者與普通患者區分開,避免醫院內的傳染。

是学生,也是医生!这群“95后”奋斗在战疫一线

圖為吳偉銘。受訪者供圖

吳偉銘也是一名“95後”,疫情時他與醫師的主戰場是急診“紅區”。“我們的敵人看不見、摸不著,卻又無孔不入,不過我們有精良的隔離設備和科學的分診制度。疫情期間,我已經把穿隔離衣、戴口罩和外科的七步洗手法訓練得如火純青了。”吳偉銘笑著說。

呼吸科的戰疫“狙擊手”

是学生,也是医生!这群“95后”奋斗在战疫一线

圖為鍾舒豐。受訪者供圖

時下正值流感的高發季節,呼吸內科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住院部的“新冠肺炎狙擊陣地”,擔起其它科室新冠疑似病例的會診排查重任,以及肺炎患者的救治工作。

“每一位肺炎患者或發熱患者都有感染新冠的可能性。因此,患者的接觸史、體溫曲線、化驗指標、胸部CT等,都是我們需要面面俱到的點,遺漏的每一處都可能帶來災難性後果。”24歲的鐘舒豐告訴記者。

規培醫師每日上班的第一項工作,就是仔細查閱每位患者前一天的檢查檢驗結果以及體溫情況,評估病情的變化,然後彙報上級醫師,做出相應的處理。“尤其要重點關注隔離病區患者的核酸檢查結果、胸部CT以及體溫情況。”

1996年出生的吳志燕是疫情期間才到呼吸內科輪轉上班。剛剛結束心血管內科輪轉學習的她對此不敢有絲毫懈怠,“在呼吸科上班不僅要專業技術好,還得會拉家常”。在呼吸科內科的大多數患者有咳嗽、發熱等症狀,他們都怕自己得的是新冠肺炎。因此,醫護人員的心理疏導尤其重要。“由於疫情期間只允許一名家屬陪護,尤其是一些老人病患,會感到非常孤獨,陪患者聊聊天有時候比用藥效果更明顯。”在吳志燕看來,給予患者心理慰藉非常重要。

奮戰在自己的“戰場”

是学生,也是医生!这群“95后”奋斗在战疫一线

圖為張梓軒。受訪者供圖

25歲的張梓軒參與救治了呼吸內科的第一位新冠肺炎患者。“父親的戰爭在沙場,我的戰爭就在這裡。”聽著父親軍旅故事長大的張梓軒,從小崇拜父親,深受影響,在疫情面前,她選擇奮戰在自己的“戰場”上。

“爸爸,17年前您參與了抗擊非典,17年後女兒要參與抗擊新冠。”今年剛滿25週歲的梁樂詩跟父親說出了自己參加抗擊疫情的想法後,便得到了支持。她告訴記者,自己小時候總喜歡把父親的“抗擊非典英雄”金牌佩戴在自己身上,如今遇到了疫情,必然是毫不猶豫地衝鋒在前,與戰友們堅守在抗疫一線。

田雨的母親是一名婦產科醫生,這個春節她放棄了回家團圓,選擇留守在醫院,參與一線作戰。當談及為何不回家時,1996年出生的她只是簡單地回了一句,“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

青春,是一首值得用心譜寫的讚歌。不知何時,“95後”已悄然長大。疫情面前,他們正身體力行,用青春畫筆描繪精彩人生、傳承擔當精神。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龍龍 通訊員 凌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