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的供養方法

佛之形像。廣義含菩薩、羅漢、明王、等像。其像雖有雕塑像、畫像(繪像)二種,然僅雕塑像稱佛像,畫像則稱圖像。

印度古代認為雕畫佛像乃是冒瀆神聖之事,故山琦(梵Sa^nchi^ )等之古雕刻,僅止於以佛法、菩提樹、佛足跡等標記象徵佛。其後,隨大乘佛教之興起,佛像之雕刻始盛行,故諸大乘經典中有甚多關於造像因緣及其功德之記載。

佛像的供養方法


供養方法:

七佈施:一、為和顏施:對於別人給予和顏悅色的佈施。二、為言施:向人說好話的佈施,存好心做好事做好人說好話,並勉人切實力行。三、為心施:為對方設想的心,體貼眾生的心的佈施。四、為眼施:用慈愛和氣的眼神看人。五、為身施:身體力行幫助別人。六、為座施:讓座給需要的人的佈施。七、為察施:不用問對方就能察覺對方的心,並給予相對其所需的方便的佈施。

特點

常見的佛像、菩薩像、羅漢像以及明王像各自不同的特點。
  佛像特點小乘認為佛只有釋迦牟尼一個,大乘則認為,十方三世有無量的佛。在無量的佛中,經常描繪供觀禮拜的有:現世的釋迦牟尼佛、未來世的彌勒佛、過去世的燃燈佛,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無量壽佛)、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佛,以及此世現階段的賢劫千佛等等。佛像雖然有千萬之多,但相貌、體態、神情都大致相仿,他們的區別只是手印、法物、坐姿有所不同,衣飾、背光、蓮座有所變化而已。佛像的相貌、神態就是:安詳、靜穆、崇高、完美。


  菩薩像特點菩薩像可分兩類,第一類侍立菩薩:如釋迦牟尼身旁的迦葉、阿難尊者,阿彌

佛像的供養方法

西方三聖像陀佛身旁的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其中觀音菩薩像就有幾十種,如一面兩臂觀音、一面多臂觀音、多面多臂觀音、如意觀音、送子觀音、魚籃觀音等等。第二類是佛像旁所畫的供養菩薩,如獻花菩薩、獻香菩薩、音樂菩薩等。
  菩薩外貌特徵與佛相像,即剛足16歲的童男、童女相,凝聚著安祥之美,體現著慈愛精神。所不同的是佛頂有肉髻,菩薩頂無肉髻;佛面如滿月,菩薩面如雞子、芝麻或鵝蛋;佛的服飾單純樸實,身披袈裟、偏袒右肩、顯露心胸;菩薩的服飾要華美莊嚴,首戴天冠、身披瓔珞、手貫環訓、衣曳飄帶。
  菩薩的相貌、衣飾相近,唯一的分別方法是手印和法物。如觀音菩薩手持楊枝淨瓶,而大勢至菩薩手持蓮花;衣飾則幾乎相同,不同之處在於觀音菩薩天冠中有一化佛(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天冠中有一寶瓶。彌勒菩薩(天冠彌勒)手持寶塔,文殊菩薩手持經筐或經卷,地藏菩薩手持摩尼寶珠和錫杖等。
  羅漢像特點羅漢形象在中國佛教繪畫和雕塑中非常普遍,大約有三類:一是眾多羅漢的組合像。如根據《佛五百弟子自說起經》而繪製、或雕塑的五百羅漢像等。二是根據佛典記述由

佛像的供養方法

羅漢像十大弟子或十六羅漢中選繪的單獨羅漢像。三是畫家任意揮毫、不計尺度地畫一比丘形象而加題為羅漢的。
  這些羅漢圖,不論是降龍還是伏虎,也不論是與莽蛇同穴還是與虎豹為鄰,都表現出佛教由無相、無念、無住以及眾生平等觀念而轉化為慈悲、安祥的巨大親和力。羅漢像外貌也許醜陋怪異,但卻不乏慈悲與肅穆的內在美,體現出戒、定、慧三個方面神力。
  明王像特點明王像是佛、菩薩的忿怒像。六足尊是阿彌陀佛的忿怒相,軍荼利是東方世界寶淨國土多寶佛的忿怒相,金剛藥叉是不空成就佛的忿怒相。這種忿怒像,以蹙眉瞪目、頭髮豎立、張口齜牙為通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