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 子 夹 锅 盔

锅 盔 往 事

乡愁 | 辣 子 夹 锅 盔

对一个地道的陕西楞娃来说,吃饭要是少了辣子,那就是一种折磨。对一个久居闹市、身处异地的关中游子来说,白米洋面的滋润,终抵不过蒸馍锅盔来的实在。令我至今牵念的,就是一道最淳朴的乡间美食——辣子夹锅盔。


我有过端着一碗南国河粉,却想念北方蘸水面的经历,也有过品着一盘西式蛋挞,却怀念辣子夹馍的感受。所以说,在特定的环境里,人的思维对自己的饮食还是有着固守的选择,只是有时候太过无奈而已。因为人要活着,就得吃饭,吃不到想吃的,那就必须用其他的食物来填充肚子。这个年代,人不至于饥不择食,也不至于胡吃海喝,挨饿的日子早已远离,养生的热潮又正在盛行。为了生存,不管处于何地,现代人基本都能坦然的面对各种吃食,进而接纳摄入。唯独这不受桎梏的思想,偏偏会时不时地想起那些刻进骨子里的美食,怀旧,应该是每个人的自由和权力。

乡愁 | 辣 子 夹 锅 盔

我也不例外,每当食欲不佳,肠胃挑剔的时候,就会拼命地想念“辣子夹锅盔”的味道。辣子,要刚摘回的新鲜的尖椒,而且最好是红绿相间的那种,这样凉拌起来视觉感会更好。切碎了配上鲜姜末蒜末,撒上五香粉,泼上自制的菜油,再调上些农家香醋,那才叫辣的过瘾,香的醇厚;而锅盔,一定要大铁锅烙的那种,两面澄黄,外焦里酥,木头锅板(锅盖)一捂,锅沿边围上一圈笼布,悠悠的香气还是会偷偷地从缝隙里溢出,灶底下烧的是麦秸柴火,那原始的烟火气息,让人想起来都觉得很美。

乡愁 | 辣 子 夹 锅 盔

辣子这盘菜人人熟知,而且大都会做。可是大铁锅里烙锅盔,不见得会是每个家庭主妇的特长,和面发面要讲究软硬适中,烙的时候更要掌握好火候和焪的技巧。焪锅盔需要耐心,那样才能里外熟透,香味沁人。一说起吃的就想起了妈,一想起妈就想起了家,在我的记忆里,吃自家大锅里烙的锅盔,那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改革开放初期,正值我的童年,农村商店稀有,粮食也不宽裕,零食更为短缺。面对着营养不良,正在成长的我们,母亲极尽所能,用仅有的食物,变换着花样为她的孩子们改善伙食。在她的眼里手里,用玉米面小麦粉合成的两搅面,就可以做出数种饭食。母亲烙的两搅面锅盔,就是我们姊妹几个的最爱。人都说鸡屁股底下有银行,可是相对于需要营养的孩子们,母亲还是会忍痛割爱。烙锅盔的时候,她会特意从储藏起来的鸡蛋罐子里取出两枚来,打碎了揉进面里,再加进去一把切得细碎的花椒叶,说是为了提味。那时候,我不懂母亲精打细算过日子的艰难,脑子里只惦记着这难得的吃食。锅盔烙熟后,母亲会把它切成细条,晾凉了装进一个缝好的紧口布袋里,挂在房间的箱子架上,以便于清早晚上,让它充当我们的“点心”。而家里的大人们,却从来不会去触碰这装锅盔的布袋。

乡愁 | 辣 子 夹 锅 盔

现在想想,有多少孩子的成长,都与这大锅里的锅盔有着不解之缘。从我知事起,我的婶娘,她也在默默地奉行着自己的“锅盔母爱”。堂哥上高中了,每到周六下午,婶娘的灶房里便会烟熏火燎,她要为儿子备好一周的干粮,而锅盔耐储存不易变味,无疑是上好的选择。头一天里,烙好几个厚厚地大锅盔,要赶在第二天中午堂哥上学前晾凉装好。在有学子的家庭,烙锅盔,切咸菜,似乎成了每个母亲每周必行的公事。操持了几十年家务的婶娘,自然有了一套摸索出来的做饭经:搅团要好,七十二搅;锅盔要quan(香),三翻六转。这些诀窍,我琢磨了多年也不得要领。至今,每每想起母亲和婶娘,脸上流着汗水,肩头上搭着毛巾,围在锅沿边翻锅盔的情景,我都会打心底里生出敬意。普天之下,有多少朴素而伟大的母亲们,像她们一样,用最平凡的方式,诠释着对子女最深沉的爱······

乡愁 | 辣 子 夹 锅 盔

成年后,不会在大锅里烙锅盔的我,对于锅盔的向往,只能是望洋兴叹了。电饼档里做出来的锅盔,终究少了久违的烟火气息,用来充饥尚可,却不能解馋。人一旦没了指望,那份炽热的想念就会趋于平静。于是,当锅盔的味道在心底氤氲升腾,我边学会了用理性来克制它的诱惑,探究锅盔的渊源,也成了消除锅盔神秘感的一种方法。

乡愁 | 辣 子 夹 锅 盔

关于锅盔的起源传说,版本多的五花八门,而我唯喜这一段三国时期的故事:话说当年,诸葛亮初出茅庐,设计火烧博望坡,直杀得曹军横尸遍野,仓皇溃逃。得了博望城之后,五虎上将关羽领兵驻守。那时正值秋旱,城内地势高而水位低,众将士饮水造饭十分困难,于是怨言四起,军心不稳。关羽急得火烧火燎,连夜修书请诸葛亮下令退兵。博望属军事要地,怎能轻易弃城撤军?冥思苦想一夜之后,诸葛亮终于想出了办法,忙派人飞书给关羽。关羽拆信观之,见军师所示如下:“用干面,渗少水,和硬块,锅炕之,食为馈,饷将士,稳军心”。于是,关羽赶紧派人依照此法制作馈饼,而这馈饼做成后大如盾牌,吃起来酥脆,行军打仗携带起来也很方便,众将士甚为欢喜,靠着它终于度过了难关。从此,锅盔也便日渐出名,成为流传于民间的一道美食。

乡愁 | 辣 子 夹 锅 盔

锅盔像锅盖,也属陕西八大怪之一,后世人家喻户晓。有诗云:武侯征伐食为天,营造锅魁万世传。敲打成型如满月,酥酥脆脆忒香甜。经过数辈人的加工演变,我们当地烙的锅盔和诸葛亮的“博望锅盔”,还是有着诸多的不同,口感和味道也溶入了太多的本地特色。

乡愁 | 辣 子 夹 锅 盔

朴实的老农们都听过这样一句话:文魁武魁,不如锅盔。可见,以食为天的百姓,已经把锅盔融进了自己的生命。

乡愁 | 辣 子 夹 锅 盔

诉不清的故事传说,道不尽的乡俗民风,说不完的锅盔往事。就此住笔吧,我怕我写饿了,会更加的想念锅盔。

乡愁 | 辣 子 夹 锅 盔


作者简介:海棠雨,原名樊阿利,富平县梅家坪人,文字爱好者。《富平人》网会员,南湖书院院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