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总有缺憾——从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说起


在人类情感生活、尤其是在男女之间的情感生活中,不管主体是否意识得到,人们内心深处总有一种隐秘倾向:渴望激情。表现这种倾向的文艺作品多至不可胜数,比较早也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恐怕要属于福楼拜笔下的爱玛,即包法利夫人(《包法利夫人》主人公)。

1、渴望激情的爱玛

爱玛是外省一个富裕农民的独生女,她自幼在修道院附设的寄宿女校读书,受着贵族式教育。爱玛渴慕虚荣,喜好刺激,她爱海只爱海的惊涛骇浪,爱青草仅仅爱青草遍生于废墟之间,凡不直接有助于她的感情发泄的,她就看成无用之物,弃之不顾。浪漫主义小说和多愁善感的性格使她对婚姻充满了诗意的幻想,然而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却与她的想象相距甚远。

她幻想中的丈夫应该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能够启发女人领会热情的力量和生命的奥妙,然而她的丈夫查理·包法利先生却是一个极为平庸的乡下医生。“查理的谈吐就像人行道一样平板,见解庸俗,如同来往行人一般,衣着寻常,激不起情绪,也激不起笑或者梦想。”(《包法利夫人》第38页,李健吾译,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他不会游泳,不会比剑,不会放手枪,甚至没有动过看一场戏的念头。丈夫的平庸让爱玛非常失望,婚后的生活凝滞、呆板,百无聊赖,沉闷空虚。

沉闷空虚中的爱玛,“恨上帝不公道,头顶住墙哭;她歆羡动乱的生涯、戴假面具的晚会、闻所未闻的欢娱、一切她没有经历然而应当经历的疯狂爱情”。(第60页)总之,爱玛灵魂深处一直期待意外发生,期待偶然事件的出现改变生活,期待她认为应当经历的疯狂爱情。“可是上帝有意同她为难!她就什么事也碰不到。”

后来,爱玛渴望的“疯狂爱情”终于出现了。她善良的丈夫看她整日闷闷不乐,无精打采,为了解除她的烦闷,从偏僻的小城镇迁到较繁华的永镇居住。在这里,深谙风月的土地主罗道耳弗看到爱玛年轻漂亮,便向她调情,她经不住诱惑,很快投入他的怀抱。她心花怒放,好像刹那之间又返老返童一样。她想不到的那种神仙欢愉,那种风月乐趣,终于到手。久经压抑的感情喷涌而出,欢跃沸腾,她兴奋地卷入激情的漩涡,一任其漂流。

热恋中的爱玛多次要求罗道耳弗带她私奔,但罗不过是逢场作戏,玩玩而已,后来终于无情地抛弃了她。她大病一场,病好后依然不甘心平凡的日子,又陷入一场婚外恋情,并为此大肆举债,终至无力归还。高利贷商人一再催逼,爱玛遍借无果,万般无奈之下服毒自杀,为自己的“激情”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2、爱玛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类人

再一个“渴望激情”的典型人物,我想说一说20世纪90年代美国小说《廊桥遗梦》中的女主角——弗朗西斯卡。

弗氏出生于意大利,后来到美国学比较文学,毕业后到温特塞特地区当了英文教师并嫁给了当地一位退伍军人。丈夫是一位农场主,他不喜欢她出去工作,因此她辞去了工作成为专职农家妇女。她有两个孩子,丈夫对她也很好,应该说她的生活很幸福,但她内心深处却有一种说不清的淡淡的遗憾。封闭的乡村生活让人感到沉闷和压抑。这里的生活方式枯燥乏味,没有浪漫情调,没有性爱,于是男女双方在巧妙的互相应对中过着同床异梦的生活。人们不谈艺术不谈梦,也不批评使音乐沉默把梦关进盒子里的现实。这里的话题只是天气,农产品价格,谁家生娃娃,谁家办丧事等非常实际的内容。用弗朗西斯卡的话说即“这不是我少女时代梦想的地方”。

她与环境格格不入。在家里,她喜欢独处深思,或在厨房里读小说,或坐在前廊秋千上眺望远方。与丈夫之间缺少精神上的沟通和理解。丈夫的观念保守陈旧,反对一切变革。他对浴室内的妇女用品感到不舒服,用他的话说即“太风骚”;他认为女人带耳环太轻佻,认为性爱不体面而且很危险。因此在很长时期的夫妻生活中采取不动感情的最简单的方式,而且草草结束。这里没有自然亲密的性爱愉悦,有的只是最原始意义上的性的本能和种的延续的观念。——这一切让弗氏感到不满足。她感到“在她身上还有另外一个人在骚动,这个人想要沐浴、洒香水……然后让人抱起来带走,让一种强大的力量层层剥光,这力量她能感觉到,但从未说出过,哪怕是朦朦胧胧在脑子里也没有说过。”

总之一句话,她厌烦生活的沉闷和乏味,她“渴望激情”。她用叶芝的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我到榛树林中去,因为我头脑里有一团火……”

后来,具有浪漫气质,自称是“远游客”和世界上最后一个“牛仔”的摄影家罗伯特·金凯出现于弗朗西斯卡的生活中,一下子点燃了她心中多年封闭着的那团火,于是激情喷发,他们疯狂地爱上了。虽然在一起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四天,但弗氏说“在四天之内,他给了我一生,给了我整个宇宙,把我分散的部件合成了一个整体”;罗伯特也庆幸他们的结合,感到“在一个充满混沌不清的宇宙中,这样明确的事只出现一次,不论你活几生几世,以后永远不会再现。”

爱玛和弗朗西斯卡“渴望激情”,从客观原因来说,她们都生活于保守闭塞的农村,她们的丈夫文化层次和精神品位都不高,都比较平庸,缺少情趣。那么,生活于繁华喧嚣、文化生活丰富、时时处处都充满了新鲜刺激的城市,尤其是现代城市,而且丈夫和妻子都有很高文化及精神品位,就不“渴望激情”了吗?未必!这里有一部长篇小说,书名恰好就叫《渴望激情》(皮皮著,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讲的就是现代城市文化人“渴望激情”的故事。

故事中的男女主角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男的叫尹初石,报社摄影部主任;女的叫王一,大学教授。夫妻二人都很善良、文雅,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互相关怀,互相帮助。双方都在尽力履行着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每天早上王一起来做早饭,这让尹初石感到隐隐的不安,心存某种感激。王一呢?每天上班下班,做饭洗衣服,孩子出生后更是如此,她从没觉得尹初石不关心她,他很周到也很体贴,更重要的是在夫妻生活中他很讲道理。他们从不吵架更不打架,他们的家庭平稳和睦,生活安定而宁静,连一点小的冲突也没有。

平静的生活将他们的情感分别掩埋着,他们已经不了解对方的内心情感,因为情感没有碰撞就产生不了火花,彼此就不能互相感觉到。其实,在和睦和安定之中,两人都模模糊糊地感到似乎是缺了点什么。正如丈夫尹初石有一次向情人小乔说的那样:“我们结婚十几年了,她是个非常好的女人,无论做妻子还是做母亲,她都没什么过错。可悲的是我们的性情决定了我们的生活只能那样,像一潭不流动的水。我……我……我总觉得缺点儿什么。”缺点儿什么呢?简单说,缺点儿激情,缺点儿男女生活中浪漫而热烈的情感。

对于这一点,夫妻双方在发生婚变之后都意识到了。尹初石说:“我需要感情激情碰撞,我需要别的女人填补这块空白,王一不需要么?也许她跟我在一起才使得生活死气沉沉,也许换个男人,她也会发现另一种生活,也许她更喜欢那种生活。”妻子王一在婚姻即将破裂前与丈夫的一番深谈中也同样省悟到了这一层:



“其实我一直很高兴嫁给了你。你是个好人,我觉得这比别的更重要。但是我也知道我们的生活中一直缺点什么。”

“缺什么?”尹初石问。

“你没发现,我们彼此间已经好多年不说‘爱’字了?”王一问。

“是么?”尹初石心里有个小小的震动。

“我应该承认,我知道我们缺的是什么,可我从没刻意去追求这种东西,尽管我也有机会注意别的男人。我一直以为女人在婚姻中不能什么都有,我有安宁和安全,这让我满足。我想,我可以从书上、电影里欣赏别的男女间热烈的情感,而我不需要。”

“可你从没对我说过这些。”尹初石说。

“因为我觉得悲哀,我从没激发起你的热情。你从没为我发疯。”

尹初石沉默着,他想说声“对不起”,但又觉得此时此刻表示歉意不妥。

“认识康迅以后我才明白”,王一接着又说,“我才明白,这么多年里,我并不是不需要这种热烈的情感,只不过是没有适合的人引发它。”



——事实正是如此。他们之间有尊重有关怀有谅解有忍让,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他们还需要激情。所以当他们遇到“激情”袭击的时候,他们无论谁都未能躲开,都作了“激情”的俘虏:首先是尹初石有了婚外恋,极大地伤了王一的心;然后是一个外籍教师真诚而痴迷地爱上了王一,王一也接受了他的爱情。一个和睦的家庭终于解体了。

3、生活总有缺憾

从以上三部作品四个人物我们看到,无论中国和外国,无论城市与乡村,无论性别与职业,无论文化层次高与低,走进恋爱与婚姻圈子里的人,在情感方面一个普遍的共同要求是——渴望激情。激情使人热烈奔放,神魂颠倒,充满生机与活力;激情让人的生命力得到尽情的扩张与释放。激情是一首调子高昂激越的抒情诗,激情永远富有魅力。

但是,就生活的一般规律而言,激情是感情激烈爆发的异常状态而非平常、正常、经常的所谓常态。人可以一时处于激情状态,但不可能永远处于激情状态;在漫长的人生历程中,可以间或出现激情状态,而不可能时时都出现激情状态。激情是对常情的一种补充,也是对常情的一种冲击或颠覆。激情的冲击力量往往是很强大的,必须用很强的理智力才能加以约束和控制,否则容易越轨,直至酿成人生大错。这样的悲剧,无论是在文艺作品中还是现实生活中,都是很常见的。

在我们叙述过的几个人物中,弗朗西斯卡处理得似乎比较好。在她那里,激情冲决了闭塞的心灵闸门而又没有泛滥成灾。当她与罗伯特疯狂地爱了四天之后,罗伯特提出要带她走,但她为了丈夫为了孩子即为了责任,终于没有走,她牺牲了感情保住了家庭。但也因此注定了三个人几十年间刻骨铭心的痛苦:她与罗伯特之间的思恋之苦,她丈夫感觉出来后的嫉妒和歉疚之苦。至于爱玛就不用说了,她的激情完全失去控制因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即使如精神修养很高自制力很强的尹初石和王一,激情冲击的结果也让他们始料不及:尹初石的激情之源——情人小乔因受不了情感折磨之苦准备自杀,后因误会在激怒之中死于车祸;王一呢,面对情人、孩子、丈夫,无法选择,受尽心灵撕裂的折磨;尹初石被人痛打一顿几乎丧命,后来因无颜面对妻子和孩子,只得放逐自己,独自出走。不仅如此,他们的情变还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灾难冲击波:小乔父亲受不了女儿之死的打击,一气之下中风去世;他们的女儿小约因受不了父母离婚的打击,小小年纪发誓要去当尼姑;痴爱王一的那个“老外”,眼看无法抉择的王一,只得黯然离去。伤害造成了多米诺骨牌的连锁效应。

人啊,情感生活过于平淡、静如止水会让人感到空虚沉闷,了无趣味,因而“渴望激情”;“激情”让人沉醉让人幸福,但其盲目的力量往往难以控制,因而容易造成对人的伤害,也挺可怕。于是转而向往平淡,开始相信“平平淡淡才是真”。这就是说,平淡中人渴望激情,激情中人向往平淡,就像小猫一样,咬住自己的尾巴圆圈转。那么,人到底要的是什么呢?——说到底,人什么都想要,但每一种东西里都是有利又有弊。人太贪心,尽做美梦,仅想取其利而想避其弊,但生活的辩证法偏偏不让你“圆满”,偏偏给你留遗憾,让你不自在!这就是生活,生活总有缺憾。


4、有缺憾才有美

本文所讲诸例说明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别说十全十美,即使两全其美甚至都不可能,事物的基本法则永远是有一利即有一弊——世界总有缺憾。这启示我们,当你选择了某种生活方式(态度、状态),你就尽情享受它的“利”的同时尽可能地打开它的“弊”。

不过再往深处想一步即可知,只有缺憾才有美呀!美是以缺憾为底衬而被人体会到的,没有了缺憾,一切圆满,再没有发展、追求的余地,事物也就凝固,生命、生活就进入死寂,就无美可言。看来,真的是天地(大自然、宇宙、上帝、造化……)无言而有大美。它给你留缺憾就是给你留下发展、追求的余地,就是为了让你借助它来体会美。它的安排是最好的,你就接受吧!在接受中追求,在追求中接受,你的生命就充满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