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猛攻柏林,駐紮它國的數百萬德軍,卻為何僅“觀戰”而不支援?

心絃指間


1945年,有人哭有人笑,對盟國人民來說是個值得慶祝的年份,可是對於德國納粹來說卻是一場噩夢。

曾經席捲歐洲,所向披靡的日耳曼騎士——德國國防軍不但沒有讓德國再次偉大,反而被節節敗退逃回老家。

盟國數百萬大軍浩浩蕩蕩踏上德國國土,曾經不可一世的納粹頭子希特勒,不得不蜷縮到柏林,當了縮頭烏龜,跟斯大林交換了位置。

距離稱霸歐洲的目標,曾經是一步之遙,垂手可得,可轉瞬之間就成為黃粱一夢,化為泡影。


不過希特勒不是一戰時期的德皇,不會像他那樣在尚且有希望的時候,憫憐蒼生,早日結束戰爭,他困獸猶鬥,要進行最後一搏,希望奇蹟出現。

因此,希特勒在盟軍大兵壓境逼近柏林之前,制定了西線全力防禦、東線防守反擊的戰略,根據這個方案,他開始了緊鑼密鼓部署:德軍在柏林方向的防禦是重兵密集的縱深防禦,包括奧得河——尼斯河地區及柏林防禦地域:奧得河——尼斯河地區構築三道防禦地帶,縱深20—40公里。



第一道防線——舍爾納元帥指揮的"中央"集團軍群所屬坦克第4集團軍、第17集團軍。

總共兵力100萬左右,包括48個步兵師,9個摩托化師,6個坦克師,以及許多其他部隊和兵團。

火力配備:火炮和追擊炮10400門、坦克和強擊火炮1500輛、作戰飛機3300架。

第二道防線:總兵力20多萬,包括柏林陸軍總部預備隊有8個師,臨時組建的200多個國民突擊隊營。

這些兵力被部署在奧得河——尼斯河地區30公里左右的防禦地帶,希特勒把全部希望寄託在自己精心佈置的梯形的幾道工事上,企圖用這些工事來消耗對方,拖垮對方,最後反戈一擊、奪回主動權。


擔任主攻任務的蘇軍絲毫不敢鬆懈,他們殺雞用起了牛刀,把蘇軍的精銳俄羅斯第一方面軍、白俄羅斯第二方面軍、烏克蘭第一方面軍,兩個坦克軍和四個航空集團軍全力壓了上去。

美、英部隊也不甘示弱,大軍浩浩蕩蕩開過易北河,距德國首都僅僅有100公里。

眾所周知,德軍曾經佔據了大半個歐洲,這時候意大利、匈牙利、捷克等許多國家還部署著很多德軍。

德國投降時,一共有160萬德軍向英軍繳械,有350萬德軍向美軍投降,蘇聯在柏林戰場外俘虜的德軍人數也不低於美軍。


可是問題來了,希特勒為什麼不讓這些部隊去解圍柏林呢?

因為他們來不了,他們通往柏林的路很平坦,但卻有攔路虎——荷槍實彈的盟軍士兵。

而且此前德國的燃油供應早已被切斷,彈藥供應也不能到位,這些部隊是被砍斷手腳、拔掉牙齒的猛獸,動彈不得。

第二、希特勒這時候沒有失去自信,他依舊覺得自己是最優秀的軍事家,希望最後可以翻盤,複製一場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因此,他給各地德軍下達命令,讓他們不要回援柏林來,只須堅持戰鬥,牽制盟軍,等柏林局勢逆轉了,再協助自己進行大反攻。

應該說,希特勒的構思是很奇妙的,理論上是行得通的。但又不能說軍事天才希特勒已經窮途末路,沒有翻盤的可能,只能說他的想法很傻很天真。

因為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時候,美英援助的先進武器和彈藥源源不斷運往蘇聯,蘇聯還有無窮無盡的兵源,永遠打不完,死不盡。


在佔有制空權和絕對優勢兵力的情況下,蘇軍付出了比德軍更大的傷亡打贏了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而柏林戰役,德軍沒有兵員優勢,沒有預備隊,沒有充足物資保障,沒有制空權,別說希特勒,就是拿破崙和麥克阿瑟來了,這仗都打不贏。

面對蘇軍凌厲的攻勢,希特勒終於著急了,他命令第9集團軍同第12集團軍一起當救火隊員。可是不久之後第九集團軍在柏林東南被蘇軍分割包圍了,寸步難行。在柏林西南防守易北河的第12集團軍也在柏林西南被美軍團團圍住,不能脫身。

而到柏林被蘇軍攻克前幾天,希特勒跟外圍的聯繫全部被掐斷,等待他的只有一條路了。

樹倒猢猻散,希特勒自焚後,1945年5月3日,德軍最後的主力之一第9集團軍殘部開始商量如何向美軍投降事宜。


5月8日,第12集團軍也放下了武器,幸運的是,他們也遇到了美軍,他們向美軍提出的,救治傷員、善待投降的德軍官兵,接受德國難民的三個條件全部被接受,至此這支擁有輝煌戰績的德軍王牌軍成為歷史。


歷來現實


既存在客觀上的不可能的情況,也有德軍主觀上不願意的原因,除了在戰前就已經部署到柏林附近的德軍,幾乎沒有任何其他部隊在戰役期間向柏林進行增援,即便連距離柏林最近的第12集團軍也根本沒有試圖向柏林進軍,去解救他們的元首。該集團軍在向東進攻解救出被蘇軍包圍的第9集團軍殘部後,便逐步向西且戰且退了,根本沒有向北進軍柏林。連距離柏林最近的德軍都沒有服從元首的命令增援柏林,其他那些遠達百里甚至千里之外的德軍就不可能前來支援了。



當時柏林以外的德軍重兵集團大體有以下幾個,駐挪威的德軍挪威集團軍,這是德軍中最為完整的軍隊了,兵力約有40萬,一直駐守在挪威,直到戰爭結束。當時的德軍總參謀長古德里安則建議將這支部隊撤回來加強東線的防禦,遭到希特勒的拒絕,當時波羅的海還沒有被盟軍控制,德國海軍表示有能力將這支軍隊運回國,但是遭到了希特勒的拒絕,他表示不能放棄那裡的鐵礦石,等到柏林戰役爆發時,挪威的德軍已經不可能趕回來了,也來不及了。和挪威集團軍一樣的處境的是堅守在庫爾蘭半島的庫爾蘭集團軍群,也就是之前的北方集團軍群,這支軍隊尚有20餘萬人,是久經沙場的精銳之師,也是古德里安極力要求調回本土的,不過同樣被希特勒所拒絕,而且隨著德軍北部沿海地區的丟失,已經沒有可能運回這支部隊了。


事實上整個東線都遭到蘇軍的進攻壓力,蘇軍並非只在柏林方向發起了進攻,蘇軍的進攻是全面的,在南方的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同樣遭到蘇軍的猛烈進攻,幾乎無法做任何大範圍的機動。遠在意大利的德軍G集團軍群也被盟軍所牽制,而且他們也沒有燃料返回柏林。德軍基本上已經完全喪失了後勤補給能力,本土作戰的部隊大都依靠原有的軍用倉庫在進行堅持,尤其缺乏燃料,已經喪失了機動能力,任何部隊撤離前線都將造成無法彌補的缺口,進而導致戰線崩潰。溫克的第12集團軍之所以能夠轉向東線作戰,完全是由於西線的盟軍已經停止了進攻,而西線的主力B集團軍群已經被盟軍殲滅,如果不被殲滅,這可能是唯一可以用於解救柏林的德軍集團軍群。


戰爭打到1945年4月份時,誰都明白戰爭早已經失敗,任何抵抗已經沒有意義了,但是迫於希特勒的強大壓力,德軍不得不繼續實施抵抗,他們都在等待希特勒的死亡,只要希特勒一死,德軍將領幾乎立刻會選擇投降,停止這毫無意義的戰爭。他們何必去違心的解救他們的元首呢,每個人心中都在想早點結束這場戰爭,那麼回援柏林只會讓戰爭繼續延長,這是他們不願意看到的。被包圍在柏林的希特勒當時已經喪失了對軍隊的控制,連近在咫尺的第12集團軍都控制不了了,該集團軍司令溫克將軍認為進入柏林無異於送死,還不如堅守現有的防線,為德國難民的西撤爭取時間,他們現在完全是為了德國的未來而戰,而不是為了希特勒,這應該代表了當時絕大部分的德國指揮官的心聲,戰爭已經結束了!


戰略論


那裡來的數百萬大軍,要是還有那麼多部隊早就大反攻了,所謂的部隊也是㓜想出來的更本木有什麼實力的部隊,老百姓能叫部隊嘛,過去就是死,另外德國後期木有石油了,煤變油一年才4萬噸左右,都要給飛機,坦克用的,步兵只有二條腳,另外盟軍是各個方向攻擊德國的,你這邊一走,人家那裡打過來了,而且是追著你打,你的損失要比防守大N多倍了。最後德國人不傻,打到這裡大多數人看清楚了,納粹是害了德國,不是救德國的,人家不想再打下去了!!!


samruanqiqi


這個怎麼說呢,雖然德軍賬面上還有五百萬的軍隊,但此時德軍真的是強弩之末了,由於44年盟軍登錄法國,就註定了德國的失敗,至45年4月,德國為了柏林保衛戰,集結了120萬軍隊(還有90萬一說),具體的數字沒有意義,德軍裡真正有作戰經驗的部隊不會超過40萬,剩餘的全是臨時徵召的所謂“人民師”,這就是民兵部隊,保衛首都的部隊尚且如此,在西線的部隊更不用說,希特勒在45年已經精神錯亂,把最後的精銳黨衛軍調到匈牙利,進行最後“春季醒悟”行動,最後也被拖在了那裡,根本沒有能力馳援柏林,後期柏林被蘇軍合圍,柏林的守軍連突圍都沒成功,更沒有部隊來解救了。







輪子上的旗梹


流氓兔不權威回答。個人猜想當時的德軍並不是在“觀戰”,而是真真的無兵可調(這個可以從反應當時的一些影片上看出,如“我們的父輩”最後一個老兵帶著幾個孩子巡邏的場景)。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有兩個。首先來說說第一個猜想:為了應對戰場上對軍的各種手段,部隊會根據任務性質的不同可以細化成很多分支,例如運輸部隊、工程部隊、防空部隊等等。這些部隊雖然也叫部隊,但是由於術業有專攻,戰鬥力往往可以忽略不計。所以雖然有部隊數百萬,但是能拉的出打的贏的部隊並不多。

再說說第二個猜想:二戰時日軍曾經侵略我國,但是由於我軍民的殊死抗爭,將日軍大半部分的精銳都拉在中國出不去,導致了日軍的全盤皆輸。同樣的,隨著德軍的擴張,德軍統治下的國家越來越多,這些被佔領過也都進行過大大小小的抗爭,例如知名的華沙起義。這些抗爭使得德國不得不抽出相當多的部隊在佔領國維持秩序,保障整體的安全。

基於此,德國分不出更多的軍隊參加柏林保衛戰。


流氓兔


1945年,對德國人民來說,是個悲慘之年,蘇聯,英國美國士兵攻打了柏林。納粹曾經暢享想要統一世界,雖然1939年他們閃擊波蘭,然後拿下西歐,離這個夢並不遙遠,但是,一戰戰敗,他們又萌生了幻想,打響了二戰。柏林打響了戰爭,他們卻不管,是因為在希特勒的構思總,他要將柏林戰役,變成德國斯大林格勒戰役,當蘇軍疲憊是,反轉局面,以至反敗為勝,但是,在當時德軍想要回防很難。


軍事愛好者Military


“這個民族已經證明自己是弱者,而未來只屬於強大的東方民族。不管怎樣,戰後苟活下來的只會是些劣等人,因為優秀人物已經戰死了。”面對蘇軍強勢進入德國,心力交瘁的希特勒陷入絕望,話語都帶著暗黑色彩……

▲圖為希特勒

進入1945年,德國的戰爭資源已經接近枯竭,7900萬人口(包括德國、奧地利、蘇臺德地區)中徵兵額高達1700萬,相當於40%的男人被送上戰場。儘管德軍裡充斥著老人、少年,但是他們依舊拼命抵抗東線蘇軍,主要是他們怕蘇軍對德國人殘暴復仇。

4月16日,蘇聯猛攻柏林,希特勒相信至少有3支德軍部隊在趕來“勤王”。實際上,只有新組建的第12集團軍在奮力開赴柏林,其指揮官是忠誠的文克將軍。希特勒說指望的其他部隊大部分已經逃亡西部,準備向盟軍投降,而不是北上解救柏林。

文克將軍從易北河朝東北方開進,由於戰車匱乏、裝備短缺,尤其缺乏油料,4月29日在柏林西南20公里處陷入困境。顯然,希特勒已經盼不到援軍,柏林註定守不住。那麼,駐紮他國的幾百萬德軍,為什麼不回援柏林呢?

▲德國黨衛軍

當時德國的海外大軍團,部隊具體人數僅供參考,大體主要有以下幾個:捷克斯洛伐克駐紮著中央集團軍的90萬人、南斯拉夫駐紮著E集團軍的40萬人、北部意大利駐紮著C集團軍60萬人,挪威、丹麥駐紮著30多萬,波羅的海地區駐紮著庫爾蘭集團軍25萬人。

近250萬海外德軍裡,至少有100萬精銳部隊,希特勒不但沒有提早調回,甚至還將手頭緊張的部隊派往海外。為保障北歐的鐵礦石資源,挪威、庫爾蘭集團軍沒有被允許回國,等到海軍喪失運輸能力,這些部隊就只能留在當地。其他的幾支海外部隊,要麼受到蘇軍攻擊、要麼受到盟軍牽制,難以有效進行大規模的回援行動。

或許,希特勒還想來個德國式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利用駐紮各地的德軍給蘇軍來個大反擊。從柏林戰役之前,我們可以看到希特勒並不用心保衛柏林,而是他焦慮於如何保障資源供應。不能粗暴地認為希特勒無腦,實際上因為德國嚴重缺油,大批新式武器、裝備無法投入戰場。

▲奮戰的德國兵

這時候的德國,已經喪失進攻能力,能夠守衛德國本土已經謝天謝地。陸軍參謀長古德里安建議,應該集中一切力量保衛柏林,並派兵收復西里西亞工業區。然而,希特勒去將西線撤下來的最後機動力量——黨衛軍第6裝甲集團軍調到匈牙利,在巴拉頓湖附近發起最後1次反擊。

希特勒的妄想,讓20萬人、900輛坦克斷送在匈牙利,他過去最為信任的精銳黨衛軍——阿道夫·希特勒師、希特勒青年團師被徹底擊潰。惱羞成怒的希特勒,對阿道夫·希特勒師的潰敗惱羞成怒,他下令摘取該師所有官兵佩戴象徵自己名字的“A”字袖章,說“他們已經不配享有這一榮譽。”這場戰役的失敗,不但沒有保住匈牙利的油田,還損失大批生力軍。

因此,最後的柏林戰役的時候,面對柏林前線250萬蘇軍,德國國內部隊捉襟見肘、海外部隊無能為力。短短9天后的4月25日,蘇軍完成對柏林城內20萬德軍的合圍,並且城外的德國第9集團軍也遭到合圍的命運。


子屠龍


德軍都知道大勢已去,都搶著想向西方盟軍投降,都知道落入蘇軍手中,下場是什麼?當時西方盟軍勢如破竹,大多是德軍主動投降的。


龍馬精神216654453


一個國家的軍事行動,是不可能圍繞著一個國家的首都進行的,那樣的話,即使一場戰役打贏了,最終的結果還是輸掉戰爭。此外,德軍並不是沒有回援的軍隊,但是進攻柏林的蘇軍,是不可能讓德軍救援成功的,都被蘇軍牢牢地阻擊住了。

在1945年4月,在蘇德戰場上,蘇軍各部隊牽制了德軍共214個師又14個旅。而且這些德軍部隊已經被蘇軍分割包圍,幾無回援的可能性。尤其是當時非常重要的東普魯士的東普魯士的德軍,已經被多路蘇軍圍的水洩不通。

而當時在西線與美、英軍作戰的德軍,只有60個缺編且裝備不齊的德國師,僅僅有約200輛坦克,並且被盟軍牢牢牽制著。而位於巴爾幹地區的德軍,則早已經陷入了南斯拉夫游擊隊所發動的游擊戰爭的泥潭,想要迅速抽身回防也是不現實的。

當時德軍面臨的處境是英美蘇三個國家的合圍,在任何一個戰線上都是苦苦支撐,盟軍字當時擁有絕對的兵力優勢,如果大量德軍回防,結果只能是英美盟軍也會加入到圍攻柏林的會戰之中,顯然對德國是更加不利的。

所以即使有能力回防的德軍,也沒有大規模回防,為得就是是在外線拖住更多的盟軍,為柏林爭取一線生機,實現希特勒西線防禦,東線逐漸反擊的戰略構想。若是在西線設防的德軍回援,那麼西線的盟軍也會突破德軍防線,整個德國也就完完全全沒有任何翻盤的希望了。

而且重要的制空權掌握在盟軍手中,如果當時在外線的德軍全部回撤,很可能的結果就是在路上大規模行軍的時候,被盟軍優勢空軍力量打擊,就算不全軍覆沒,能到柏林的能有多少人,要知道蘇軍進攻柏林的可是有260餘萬人,若沒有幾十萬人規模的德軍,也只是杯水車薪。

距離柏林較近的部隊,被大量盟軍牽制,想回防而不能回防,其實他們的作用也就是防止盟軍進攻柏林,也就算是在保衛柏林。而其他還擁有較強戰鬥力的德軍,駐守挪威的挪威集團軍、駐守庫爾蘭的北方集團軍群和中央集團軍群一部,都是遠水解不了近渴,何況還要穿過那麼深的蘇軍佔領區,幾乎是不可能的。

而除了以上盟軍為德軍回防設置的種種阻礙之外,德軍部分高層指揮人員也不願再服從希特勒的指揮。當戰爭打到1945年4月的時候,戰爭態勢已經非常明顯了,德國已經沒有了翻盤的可能,此時的德軍高層,都已經在為未來戰爭結束思考,在柏林會戰中,知道必敗,也就沒了戰鬥下去的動力。

而德國當時不僅補給全無,士氣也早就的跌落到了谷底,而且真正能作戰的部隊也為數不多了。其實德軍最後的幾百萬軍隊,也是水分偏多,即使有一部分軍隊能夠回防,也是於事無補不。

蘇軍對於拿下柏林,是勢在必得,德軍不論在柏林再增加多少軍隊,也改變不料德國被攻佔的結果。因為德軍的實力,相較於蘇聯已經有著非常大的差距了,更不用說與整個盟軍對抗了。


狼君歷史


前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進行到後期的時候,世界各國的心情都不相同,德國因為陷入末路而慌張不已,同盟國則是因為勝利在望而高興不已。特別是在諾曼底登錄以後,歐洲戰場的形勢更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連德國的首都柏林都面臨淪陷的危險。那在蘇聯軍隊攻佔柏林的時候,周圍上百萬的德軍為什麼坐視不理呢?

二戰後期德軍面臨的危機與形勢

德軍早期的勝利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僅僅用幾個月的時間就滅亡了法國,接連著吞併周圍的小國。他的野心已經不是歐洲這塊土地能夠滿足,數百萬德軍的目標是整個世界,但這很快就遭到了老牌資本主義強國的反擊。

德軍前期勝利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發揮了閃電戰的優勢,讓整個歐洲國家都措手不及,這和中國古代兵貴神速,攻其不備是有著相同功效的。 這種戰術所追求的便是一擊致命,如果不能迅速達到目的,那後面吃虧的一定是這個戰術實施國家,當時的德國軍隊就是這種狀況。

柏林淪陷使得德國夢想化為泡影

盟軍幾百萬軍隊擊破了德國佈置在沿海的防禦戰線,其實從當時來看,德軍佔據法國之後,不僅繼承了法國的土地,連帶著廣闊的海岸線也歸德國所有,這些海岸線帶來的不僅是土地的增加,更多的是一種負擔。

從兩個方面來分析,綿延數千裡的海岸線讓德國苦惱,如果他們不派兵防守,那就等於將大好土地拱手讓人,而失去了海洋上面的制海權與船隻停泊港口,但如果駐守軍隊的話又會使得德國本就捉襟見肘的士兵變得不夠,駐軍少了容易被英國逐個擊破。



駐軍多了又實在不划算,所以德國軍方經過討論以後就在重要港口駐軍,但沒想到的是防禦德國本土的最後一道防線竟是從海上突破的,而盟軍走的也是一些不重要的港口,直接繞開了德國的防禦陣地。

周圍德軍為何見死不救 在同盟國的軍隊攻入柏林的時候,整個德國上下就已經知道他們已經失敗了,當時柏林城內還要數十萬德軍,但大家都沒有戰心,用中國人的話說就是士氣已經洩了,整個柏林周圍的德軍已經陷入一種絕望境界,他們之中有許多都在謀劃著自己的退路,有的甚至想好了投降。

盟軍修築多重防線阻礙了外圍德軍參戰

當時的希特勒知道柏林陷入絕地,急著調集在外征戰的德軍回來救援,但盟軍都已經考慮好了這種情況,在諾曼底登錄之後就修建了多重防線,靠著軍隊人數的優勢分兵幾十萬來阻擊外圍德軍。

德軍之中充滿著厭戰情緒,雖然從情感上面來說,德國是外圍德軍的母邦,而柏林更是德軍心靈的歸宿,按道理來說,德軍即使被如何阻撓,應該也是會回去救援的,不然他們從遠處的陣地回來幹嘛?



但其實聽到柏林淪陷的時候,德軍就已經陷入了一種絕望和厭戰,他們更覺得柏林的淪陷是一種解脫,前期勝利的話大家都可以看見且有目共睹,但到後期的連續失敗使得德軍之中充滿了厭惡,他們都覺得自己累了。再也不想戰鬥了,他們反而希望戰鬥早點結束,這樣就不會增加更多的妻離子散。

結語:

德國的勝利猶如星河般迅速,而德軍的失敗也如眾望所歸。希特勒的夢想破滅了,日耳曼人的榮光再也回不去了,大家甚至覺得柏林淪陷和德國失敗是一種本質上的解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