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八股取士的明朝科技却如此发达!看看它的教育就知道了

程朱理学由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哥儿俩开创,再加杨时、罗从彦等人传承,到了南宋朱熹终于集大成,这种新儒学被后世的元朝列为官学,明朝亦是沿袭,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出阳明心学,这就导致一个问题,这种儒学对人的各种行为进行了诸多约束,所以整个明朝看起来“死气沉沉”。

为何八股取士的明朝科技却如此发达!看看它的教育就知道了

那么,人的思维一旦被限制,其创造力就很难获得开拓。但是,纵观明朝科技成就,我们就会发现,事实似乎与我们的想象大相径庭。

比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药学名著;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是地理学经典;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农学翘楚;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技术百科全书。不仅如此,明朝还翻译了大量的外文著作,比如《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

由此看来,明朝的技术成果很多,能持续输出这么多人才,这从侧面说明,明朝的教育事业相当成功,那么,明朝是怎么塑造了这么强盛的教育呢?

一、历代统治者的重视

为何八股取士的明朝科技却如此发达!看看它的教育就知道了

南京国子监帝王碑林中,有一块格外引人注目------《五朝上谕碑》。那是洪武三十年的时候,朱元璋在国子监颁布的敕谕。其碑文是这样写的:

恁学生每听着:先前那宋讷做祭酒呵,学规好生严肃,秀才每遵规蹈矩,都肯向学,所以教出来的个个中用,朝廷好生得人。后来他善终了,以礼送他回乡安葬,沿路上着有司官祭他......

是不是有一种“乡野村夫”在唠家常的感觉?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喜欢用“白话文”颁诏,比如,有次倭寇杀来,他宣布了如下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告诉百姓每(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

为何八股取士的明朝科技却如此发达!看看它的教育就知道了

明朝的创建者朱元璋,可谓是起于微末,长在行伍,成年之前虽说也曾读书写字,但毕竟时间短,也不是系统性的教育,别人对他难免就产生了一种“学历歧视”。后来在征战天下甚至登基大位后,虽然他经常向冯国用、宋濂、刘伯温等人请教,不过,实在是因为基础太差,导致朱元璋文化素养较低这也是事实。

正是这种刻骨铭心的经历,让他对教育抓的格外严格。

有次,朱元璋让周王、晋王、燕王的几个世子检阅军队,燕世子朱高炽回来的最晚,他就问怎么回事。

朱高炽说,我看那些士卒都很辛苦,就让他们吃饱饭才开始。

朱元璋闻言大喜,就想考考这孩子的学术水平,把他领到书房,命人报来一堆奏折让朱高炽批奏。

朱高炽只是挑选了一些与民事相关的折子。

这引起了朱元璋的兴趣,就随口出了一道题,尧、汤之时各地大旱,应该怎么对待民众呢?

答曰:“恤民之政。”

轻易不夸人的明成祖不由说了句“孙有君人之识矣”。

显然,一个十多岁的孩子能有如此见地,这和长期的教育脱不开干系,要知道,朱元璋这么大的时候还在辗转各地要饭呢。

为何八股取士的明朝科技却如此发达!看看它的教育就知道了

到了朱棣这一代,条件比朱元璋要好多了,但在教育这一块儿丝毫没有放松。为了教育好皇孙朱瞻基,朱棣哪怕是在北征的路途上,都让金幼孜、胡广等人轮番教导朱瞻基。

明朝教育不仅仅是对朱姓子孙抓的严。朱元璋很早就意识到,若想长治久安、国祚永祥唯有靠人才、靠教育。

因此,在明朝尚未立国的时候,朱元璋于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将集庆路儒学改为国子学,这成为当时的最高学府。明朝建立后,又建立了府、县之学。此外,还有各种宗学、社学等,从中央到地方,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建立了起来。

二、制度保证,全方位覆盖

各级教育机构建立后,如何才能保证它正常运转、为大明持续输出人才呢?明朝主要在两个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

1、加强考核

衡水中学将各种时间细化到了分,学校对老师更是提出了方方面面的要求,在这个校园的每个学生、老师都是紧张、亢奋的,他们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完成每个指标,这就是考核。

明朝的考核制度相当严格,它具体细化到了生员数量。

为何八股取士的明朝科技却如此发达!看看它的教育就知道了

王阳明是明朝一位大儒,其实,与他齐名的还有个人,叫薛瑄,当时人称“南阳明北薛瑄”。有意思的是,薛瑄年轻的时候并不热衷于功名。

在薛瑄年近三十的时候,他父亲调任鄢陵县教谕。这个地方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考上举人、贡生了,根据大明律令,凡所在县长期没能提供诸生的,其教谕要发配边关服徭役。

为了“拯救”父亲,他参加了科举,次年八月参加河南乡试,考中头名解元。转年参加殿试,获得甲榜进士及第。

明朝对教育的重视,不仅仅是教谕的职责。

历朝历代,御史的职责都是考察官吏和省察民情,明代亦是如此,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明代御史出巡的时候,每到一个地方,他首先要去的是学校,要了解所在地的生员情况、师资力量,然后登记造册上报朝廷。

2、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

自唐宋以来,南方经济活跃度已经明显超越北方,相对应的,南方的文教开始崭露头角,到了洪武三十年丁丑科放榜后,人们发现,榜上五十一名全为南方人,这就是南北榜之争,最终导致南北分榜录取,并成后世惯例。

为何八股取士的明朝科技却如此发达!看看它的教育就知道了

如果说南北榜是出于缓解南北矛盾、在教育程度不均衡下的一种妥协的话,那么,在西南土司统治区域进行大面积推行教化则是明朝的高瞻远瞩之举。

土司制度,是当年元朝为了加快灭亡南宋采取的权宜之策,并在明朝得以沿袭,在明初,西南几省的土司数量高达上千。

从历史上看,每当中原王朝式微的时候,边远地区皆叛。基于这个现状,明朝决定在土司区域推行文教。

在洪武十五年(1382),普定府知府者额入京朝贡,朱元璋对他说:“今尔既还,当谕诸

酋长,凡有子弟皆令人国学受业,使知君臣父子之道,礼乐教化之事。”在弘治十六年,朝廷更是以律法的形式推行开来:

以后土官应袭子弟,悉令人学,渐染风化,以格顽冥。如不人学者,不准承袭。

当朝廷把“人学读书习礼”作为土司袭替的制度后,其结果就是土司将参加科举视为提高自己社会身份的途径,这种文教政策也成为土司官族入仕的保障。

同时,这种政策在土司群体中起了重要示范作用。比如,史书记载:

巡抚杨一汉请如武举袭荫例,加升一级,以为远人向学之劝。

为何八股取士的明朝科技却如此发达!看看它的教育就知道了

为何八股取士的明朝科技却如此发达!看看它的教育就知道了

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到,云南、贵州、广东、江西等地解额呈逐年走高态势,一方面是朝廷加大对这些省份的政策倾斜,另一方面则是多年推行文化的结果。

结语

四大名著,其中有三本成书于明朝,这也从侧面反应了明朝百姓的文化素养要比前朝高。统治阶层的重视再加上各级学校为载体,使得大明才俊不断涌现。

另外,明朝虽是八股取士,但是里面不乏一些思想开明之士,对于当时的一些学术思想和技术加以吸收利用,比如明朝的部分火器,就是来自当时葡萄牙、荷兰的技术。

总体而言,明朝在当时世界属于发达国家,在造船业、医药学、天文学、农学等皆为世界做出了重大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