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四大王爺行情

四位王爺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都學會了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尤其在領導面前多反省、多自我批評。

晚清參與中央工作的四大王爺(恭親王、惇親王、醇親王、慶親王)中,單從個人仕途成就來看,慶親王奕劻無疑可拔得頭籌。恭、惇、醇三人,均是道光的兒子,先天資源十分豐足。在他們這些鳳凰面前,奕劻就如同草雞。但“草雞”也有“草雞”的優勢,特別諳熟人情冷暖、世態炎涼,能辦事,能察言觀色,尤其能伏低做小,時刻準備躍上枝頭亮亮翅膀。

晚清四大王爺行情

陰陽線

四人中,恭親王為人最為周正嚴謹,這也源於他從28歲開始就挑起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重擔。從恭親王留下的詩文來看,這本是個內心世界異常豐富的才子,但長期陷入政務和政爭,他的“幸福感”是四位王爺中最低的。從他的照片和西方人的畫像看,他一臉的“苦相”,個人生活似乎也不豐富多彩,談不上幸福,甚至連子嗣都不旺盛。

恭親王待人寬厚,這令他的周圍凝聚了一批精英,在內憂外患中,支撐起政府的運行。恭親王自身崖岸高峻、潔身自好,既不似四哥咸豐皇帝那樣“緋聞”不斷,也不似後來的慶親王奕劻那樣“醜聞”綿綿,對於恭親王個人道德的僅有指控,是說他曾默許門房收取進門費(門包),但這也是野史所載,孤證而已。

惇親王以王爺之尊,跑到街頭小攤大碗喝酒、赤膊躺在什剎海邊納涼等“平民”作風乃至“痞子”作風,多少有些故作姿態。他在“叔嫂共和”的體制下,也長期在中央工作,敲敲邊鼓,有時倒也能發揮些平衡的作用。

醇親王,給時人和後人的印象都是“窩囊”,為人低調,不顯山不露水,卻一門出了兩任皇帝(其子光緒、其孫宣統),一任攝政王(其子載灃),兩個郡王(其子載濤、載洵),在道光諸子中獨領風騷。晚清半個多世紀,實際上就是醇親王家的時代。

血統上毫無優勢的奕劻,絕對是個另類。他有著恭親王那樣的辦事能力,在恭親王之後實際主持大清外交近三十年,並且成為李鴻章、袁世凱等改革者及實力派的政治靠山,在諸如甲午戰爭、庚子事變、新政改革乃至辛亥革命等重大轉折關頭,他都是主角之一。

奕劻也有著醇親王那樣的隱忍和低調,作為一個毫無先天資源的旁系宗室,奕劻只能依靠後天的努力,多籠絡那些能辦事、尤其能辦大事的人,以便形成合力。

奕劻更有著惇親王那般的大智若愚,他或許是這四個王爺中名聲最不好的。時人說他家是“細大不捐,門庭如市”,“異常揮霍尚能積蓄鉅款”。《泰晤士報》、《紐約時報》等,也提到他家是中國官場“集市”,連門房都設了“收費站”。後世有人稱他為大清“首富”,雖未必盡然,但也差不離了,僅在匯豐銀行就有二百萬兩白銀以上的存款。他與軍機大臣那桐一道,因特別能貪,而被時人譏為“慶那公司”。

這四位王爺,在大清國的政治行情表中,畫出了不同的曲線。恭親王的走勢基本是一條下行的陰線,高位開盤,盤中三次劇烈震盪(三起三伏),在1884年的甲申易樞後,則直線下跌,從此就深度被套;惇親王是中位開盤,中位行走,小有起伏;醇親王則是中位開盤,持續走高,盤中十分活躍,最終成為大盤的領頭羊;最有戲劇性的是慶親王奕劻,低位開盤,急劇拉高,中間甚至連起伏都沒有,亮出了一條極為燦爛的陽線。

防火牆

四位王爺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都學會了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尤其在領導面前多反省、多自我批評。這其中,做得最好的就是慶親王,他的身段最低。當然,因為出身的問題,他也缺乏“強項”的資本。其次是醇親王,這位皇帝的本生父,最拿手的就是以柔克剛,綿裡藏針,悶聲不響發大財。然後是恭親王,在慈禧太后的不斷敲打下,恭親王從以批評太后為主,轉變為批評和自我批評相結合,之後就是以自我批評為主。做得差強人意的是惇親王,他時不時地要和老大們抗上一抗,這與其說他有所圖,不如說是他的心態平衡問題,當然,他也不敢真玩,以裝瘋賣傻為主,留條退路,便於大家一笑了之。

最為低調的慶親王,屬於那種不怕肉麻的主兒,為了鞏固地位,啥都能幹,也啥都敢幹。最令當時的政治觀察家及日後的歷史學家大跌眼鏡的是,這位王爺可算是唯一敢於大張旗鼓地貪腐的國家領導人,而且高調地成為大清國的“首富”。晚清兩次以反腐敗的名義出現的臺諫風潮,矛頭都直指奕劻,而奕劻居然依然屹立不倒。能夠做到在這種時候依然雄起,一靠手上的真本事,內政、外交都還算有兩把刷子,甚至連與八國聯軍談判那麼艱難的活兒,都能和李鴻章兩人扛下來。在晚清改革的幾次反覆中,奕劻都是改革者背後最為堅強、也最有技巧的支持者,英國公使竇納樂甚至認為,他是“推動中國政府(進步)的一個槓桿”。

本事之外,當然還得乖巧。恭親王未必就對官場潛規則陌生,但他的高貴身份、卓越才華以及巨大的影響力,令他可以不屑於這種面子遊戲,當然最後又不得不伏低做小。奕劻不僅對官場遊戲爛熟於心,而且敢於放下身段,婉轉歌喉,親身實踐厚黑學。奕劻心裡明鏡一般,在低調地展示著自己駕馭複雜局面的能力的同時,卻高調地展示著自己對醇酒、美人的“低級趣味”,表達自己有能力、無理想,以自汙而獲得政治上的安全感。

這種既能幹又安全的幹部,顯然是大多數領導們最樂意見到的,而這或許也正是奕劻成為大清政壇上增值最快的績優股的根本原因。

文章摘選自《讀書文摘經典》2019.0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