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的世界里,卡夫卡给我安慰

我最擅长的事,就是一蹶不振。 ——弗兰兹•卡夫卡


荒诞的世界里,卡夫卡给我安慰

在家的日子里,厨艺提升?每日自律的运动学习打卡?追剧?交友?在所有项目都尝试了一遍后,我开始读小说之旅,没想到竟能鼓起勇气尝试卡夫卡了。要知道卡夫卡是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代表,而说到20世纪的文学人们就头大,荒诞主义,意识流,黑色幽默,可以说这些主义比作品本身更深入人心。

吴晓东教授在《从卡夫卡到昆德拉》一书中直言:

“现代主义小说使阅读不再是一种消遣和享受,阅读已成为严肃得甚至痛苦的仪式,小说的复杂与世界的复杂是相一致的,也正是日渐复杂的现代小说才真正传达了20世纪的困境,传达了这个世纪人类经验的内在与外在图景。”

我承认我被孤独,离散,迷惘,绝望,无助,人的异化,自我人格的分裂,缺乏安全感和稳定感,荒凉感,废墟情节这些词眼吸引,这不说的就是我吗?看来卡夫卡小说中对于20世纪时代精神特征的预言在21世纪依旧行得通。

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人们好像已经在精神危机的边缘挣扎中麻木了,只有少数像许知远那样的传统知识分子还在公众视野中呼唤自由之精神人文主义之价值。

说句实话,我是读不下去20世纪的小说的,一个是阅读体验实在晦涩难懂,二个就是那些解析的各种主义略显沉重,在如今的娱乐时代,我情愿选择用几档综艺来放松自己,实在不行还有知识音频做为我最后倔强的坚持。

要不是需要备考汉语言学知识顺便写点文章赚外快,我何必为难自己时刻崩在卡夫卡的这根弦里,简直让人焦虑难受,想想真觉得讽刺为了青云计划的几百块钱,不懂卡夫卡的人要硬逼自己懂他,然后还要坚定的“手写我心”,让别人认可你理解的卡夫卡。

试问卡夫卡如果在世,该作何感想?管他,看在你我都是现代人的份上,他应该会原谅我的冒犯吧。

这篇文章不会从各种什么社会历史批评,精神分析批评角度入手去解读作品中的卡夫卡,毕竟李诞说真正高深的知识是深入浅出的,那么这篇文章我开始放飞自我尝试聊聊以卡夫卡为代表的现代人的困境和如何应对这种困境的方法。


荒诞的世界里,卡夫卡给我安慰


第一部分:卡夫卡和我们遇见的那些事儿

1-原生家庭的创伤,父亲的专政导致内向的性格

从古希腊文学中就有了“弑父娶母”的原型,这也可以作为从古至今父亲与儿子总能产生摩擦的解释。麦家更是坦言与父亲已经有长达20年的冷战,卡夫卡内敛的性格成因离不开他父亲的专政,大学时逼迫自己读不喜欢的专业,不支持自己的婚姻,卡夫卡在《致父亲》一文中反复指责父亲,小到吃饭、挨骂等细节;大到工作、恋爱等挫折。他与父亲紧张的关系体现在诸多作品里,比如说《美国》《变形记》《判决》,都是关于父子冲突的,主人公的身份是“儿子”,被父亲放逐,对父亲唯命是从,最后的结局是死路一条。卡夫卡承认自己这一生是失败了,但卡夫卡把自己的一切失败都归罪于自己的父亲,这个锅父亲背定了。

2-工作与爱好,一个人有两个我?

卡夫卡的一生基本围绕着布拉格打转,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在这里读中学,对面那个大楼就是我上的大学,左边一点就是我的办公室,我的一生就在这个小圈子里度过。作为一名保险公司的小职员,他表面上过着体面的中产阶级生活,内心却时刻想要摆脱这份工作。

他的理想生活是:

“带着纸笔和一盏灯在一个宽敞的,封闭式的地窖最里面的一间里,饭由人送来,放在离我这间最远的地窖的第一道门后。穿着睡衣,穿过地窖所有的房间去取饭,将是我唯一的散步。”

每当读到这句话,我对卡夫卡的敬意就多了几分,为他对于写作的纯粹之爱,为他身上的那份忍耐与坚守,没有裸辞,没有来一场说走就走的生活,而是白天兢兢业业的工作,晚上再奋笔疾书,一生以一个苦行僧般的姿态生活着,创作着。41岁便死于肺痨。我有时会想,如果他自私一点会不会活得久一点?


荒诞的世界里,卡夫卡给我安慰


3-伪装自我,善意是他绝望的抗争

读《变形记》,我总为格里高尔的善良感到震惊,格里高尔变成甲壳虫后还一直在想着如何少给家人制造麻烦。被妹妹的琴声吸引,别人一发现就立马走了。可他时刻的体贴换来的是家人对他的厌恶,最后死了之后,一家人竟然感到一种释然的开心

。冷漠到如此境界的亲情,当然有夸张变形的手法的运用,但是探究卡夫卡背后的用意,我想这种善意是对人的讽刺吧,格里高尔在变形前已经习惯了5点起床赶火车,为了父母强忍着做一份不喜欢的工作,已经习惯了这种忍耐型付出,以至于变形后自己都难以自拔。加上一份自责的心理,他就更想通过对家人的善意来弥补自己的“过失”了,无论是作品中的格里高尔还是现实生活中的卡夫卡都有一种牺牲自我的意识,但这种牺牲是被迫的,加上内敛的性格,不善于表达久而久之人便抑郁了。

第二部分:自救之路其实很简单

1-用写作治愈自己的创伤经历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是延续童年好奇心的产物,在潜意识里,作家们便是通过虚构在弥补第一记忆的缺陷。优秀的作家往往沉溺于一种奇特的创作思维,不从现实出发,而是从过去出发,从童年出发,试图借助不确切的童年经验,带领读者在一个最不可能的空间里抵达生活的真相。”

每个人都童年多多少少会有些不愉快的事发生,就算没有遇见卡夫卡的父亲,也可能是哥哥姐姐的一次捉弄,一次父母的失言,一次要而不得的经历,给你人生的底色平添了一点阴影,那么在写小说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篡改“历史”,去弥补自己的缺憾。有人问海明威:“一个作家最好的训练是什么?”海明威答:“不愉快的童年”。所以把过往的不快化作写作的动力,说不定我们也能成为像卡夫卡一样的作家?

2-在矛盾的世界中选择去相信

其实卡夫卡当时的生活方式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可以叫做“斜杠青年”,白天是保险员晚上又化身为作家,不过不同的是他不要求自己的文字能够立马变现,而是发自内心的热爱。想想我们现在副业成了活下去的必要条件,最后的退路文字,也退无可退,披上商业的外衣。我们没有时间,没有条件去热爱一样东西,信仰是什么?是尼采高呼“上帝死了”之后的一片狼藉。荒芜的土地再也开不出精神之花。所以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相信坚守,相信努力的意义。然后再往上追加一点点无功利性,因为卡夫卡的例子告诉我们:无心插柳柳成荫。

3-做自己才是对这个世界最大的善意

格里高尔的无条件善意,卡夫卡的委曲求全总结到底就是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所以才导致自己退无可退,结局凄惨。由于工作的需要,现代人已经习惯性礼貌,越来越不擅长表露真实的情绪,直到忍无可忍对世界丧失希望了,最后采取极端的方式释放所有的隐忍。可是如果一开始我们就学会了该拒绝的拒绝,不能妥协的就坚持,也许最后的答案会被改写。做自己,需要勇气,但做到了,一定会很酷。


荒诞的世界里,卡夫卡给我安慰


结语:

k挖空心思想要到达城堡,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变成甲壳虫。存在于荒诞的现代社会里,我们不比卡夫卡幸运,但也糟糕不到哪去,前提是我们选择记住什么,坚守什么,而不是在下一次无事可做的时候,再从卡夫卡这寻求安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