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穿越到明朝,能否听懂明朝人的语言?

ベ断桥烟雨ミ2670


总体看,从明朝往前至前秦,中国的社会制度、文化、服装等都没有太大变化(元朝除外),清朝也主要是服装、发型上不同,这期间的国人如果相互穿越,交流上应该没多少不适应。

可到了民国之后,各方各面的变化就大了,当今社会体制的彻底变迁,各种外来文化、新的词汇、专业用语等,现代人因为懂历史,穿越到明朝也还能应对,但古人穿越到现在,恐怕是被弄得一脸茫然,不知所措,处处都会感到行不通了,又何止只是语言上的障碍。





塞外失马翁


我们那里的方言,一直被认为很土。有些字只会说不会写。比如,普通话说“我被他害了”,我们土话说“我吃他害了”。因为这个经常被操着半文不白的所谓“官话”的城里人嘲笑为老土。后来在头条看到,原来朱元璋那时候就说“吃他”而不是“被他”。我觉得明朝话可能跟我们那里的方言差不多吧!


月光如水人如虾


汉字是中国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即便是一个普通的现代人,也能够读懂千年前的文字。正如我们从小到大接触学习的诗词古文一样,不论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还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亦或是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理解古人文字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难。文字能够理解,那么语言能听懂吗?


以题目中的明朝为例,明朝由朱元璋建立,而朱元璋即主要开国功勋集团都出生于江淮一带,因此明朝的官方语言是江淮官话。当然,江淮官话作为一级官话方言区,几乎囊括了今天江苏、安徽大部和湖北部分地区。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定都南京,故明朝使用的标准语,准确的说是以南京话为代表的江淮官话洪巢片。而作为官话的一支,现代人理解起来并不困难。


江淮官话与现代普通话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历史悠久的国家,在数千年的文明演进中,形成了独特而美妙的中国汉语,成为华夏大地上使用人口最多,覆盖面最广的语言。也正因此,在汉语发展过程中,受地理环境,人口迁徙,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七大方言,各方言之间的语言、词汇、语法等都存在较大差别,造成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语的特殊情况。

△中国汉语方言图

在语言和文字传播还很落后的古代,为解决不同区域人们的沟通问题,总结出一种全国通用的基础语言成了必然选择。

因此,早先先秦时期,就形成了一种以洛阳古音为标准的同样语言,称为“雅音”。秦朝统一中国后,以洛阳雅言为基础统一了六国语言,形成了延续至今的官话语法体系。


西晋永嘉之乱后,北方汉民南迁,洛阳雅音与吴越地区的古语融合形成了金陵雅音,并在南方四朝流传,形成了后来的江淮官话。明朝建立初期,定都南京,又因明太祖朱元璋及主要开国功勋为江淮籍出生,所以明朝放弃自商周以来一直传承的洛阳音,改用江淮地区的南京音为全国标准语。

△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从南而来的南京话与北方语系融合后形成了北京话,清朝雍正年间,设立正音馆,开始推广以北京音为基础的北京官话,后逐渐取代南京官话成为全国标准语,称为“国语”,民间称“官话”。这里的北京官话,就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普通话没多大差别了。

△明朝“普通话”《洪武正韵》

综上,从洛阳雅音中演化而出的江淮官话是现代普通话的来源之一,两者之间具传承关系,即便有差别,但也并不妨碍南北之间的正常交流。


明朝人怎么说话


在我们的印象中,古人都是说话都是咬文嚼字,让人似懂非懂,这就涉及到白话和文言文的区别。正如现在我们分书面用语和口头用语一样,古代也份官方和士人使用的文言文和平头百姓使用的白话,这里面的却别比现在要大得多。如果你文学知识略显浅薄的话,回到明朝大抵只能和老百姓打打交道,登不上大雅之堂。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说文言文,就好比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就没多少文学修养,以至于留下了许多“朱式大白话”的记录。


例如明初,有地方官员报告朱元璋说有倭寇进犯海疆,朱元璋就传下圣旨,说到:“奉天承运,皇帝昭曰,告诉百姓们,转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又如朱元璋为劝高丽归附,而对高丽使者说到:“昔日好谎的君王如隋炀帝者,欲广土地,枉兴兵革,教后世笑坏他。我心里最嫌。有,我这说的话,你去国王根底明白说到。”

△朱元璋

跟着老子打天下的朱棣,同样也会说白话,在朱棣针对西北边疆的圣旨中,我们看到:“俺汉人地面西边,西手里草地里西番各族头目,与俺每近磨道。未有必里阿卜束,自俺父皇太祖高皇帝得了西边,便来入贡,那意思甚好。有今俺即了大位子,凭阿卜束的儿子结束,不忘俺太祖高皇帝恩德,知天道,便差侄阿卜束来京进攻,十分至诚.....”

△朱棣

从朱元璋和朱棣两人的记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即便现代人回到明朝,是能听得懂明朝人的话,只是有些别扭,习惯就好。最后,祝穿越成功。


地史馆


如果穿越明朝,语言问题,主要还是水的问题,影响人的口音,记着有次特意去了大山中,估计还有明朝人后代村落,应该在门头沟西部北部,碰见当地人说话,那话音亲切,只要知道朱元璋的人,那大扁圆型嘴,一张一式都和长期喝永定河水有关,他嘴一张:……俺们底坎那里是没人去的地方,风景可好了。琢磨着他们应该是从明代南京躲到北方的后代,在经过多年水土养人,变成了北方深山的生活习俗。








多垴河之波


你现在听得懂的方言,明朝你也能听懂。现在听不懂的方言,明朝你也听不懂。

现在跟明朝有区别的是官话,地方方言没什么区别的,

如果你问得是白话和文言文的问题的话。

你看到的文言文是书面语言,不是说话就是文言文,说话还是白话,读书人说话可能偏文言。

如果你看得懂原版的四大名著,看看里面的内容,跟白话没区别了吧?

那是因为古代一直都有白话和文言文,先秦时,文言文和白话基本一致,只是因为儒家的影响太大,所以你看到的都是文言文,

两汉到隋唐,一直是双轨并行的,此消彼长,共同发展。

到了唐朝,白话开始盛于文言文,宋朝白话跟文言文就脱节了,读书人已经开始用白话写文章了。

看看元曲四大家的作品、明清的白话小说就知道,白话已经大行其道了,所以你看宋朝以后的文章很容易懂,而之前的文章难懂一点。

明太祖朱元璋,听说沿海有倭寇来犯,下了道圣旨:

“告诉百姓每(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

网上也有很多雍正批的奏折,都是大白话吧?

所以啊,说话你肯定是听得懂的,你要是四川人,听不懂客家话,到哪个朝代你都听不懂,但如果都说四川话,你肯定听得懂,因为他们也说大白话。


南朝居士


举个例子回答你:天津话是因朱棣迁都北京,从朱元璋老家一带带过去的子弟军队驻屯而形成的一种方言,至今和其祖籍地方言相差无几。是否能说明我们能听懂明朝话呢?


董先生1978


民国的人说的官话跟普通话差别不大,而且满语跟普通话差别又那么大,所以受满语影响不大。而且清朝汉话跟满语是说得清楚是有分的。并且中原那一代人说话口音差别不算太大,没有其他国家语言猜都猜不出说的是什么。


无名小卒208470144


可以参考明朝时写的文章,和人们日常生活交流的虽然不同,但是相差不会很大,而且嘉靖皇帝年间流行青词,青词类似于当今祭天的文章,内容晦涩难懂排版布局要求十分严格,词藻也必须华丽,听不听得懂不知道,但是看应该和文言文差不多。


电竞大前线


明末逃到缅甸一部分遗民,就是现在的果敢族,他们说的话会不会就是那时的语言?果敢族说的话方言挺难听懂的


铁王座的游戏


可能会有一些差距,但是问题不大,有明朝的白半白话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为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