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龍應臺的《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反問:這世界會好嗎?

這是一篇“渾身帶刺”的文章,1984年一經發表就在臺灣各界引起了軒然大波,它強烈的抨擊了國人的通病,將人們心中最隱晦的心態公之於眾,簡直振聾發聵。

重讀龍應臺的《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反問:這世界會好嗎?

我想這正是身為作家的責任,他們有一顆善於發現細節的眼睛,他們不僅要告訴你這世界有多美好,同樣也不會隱瞞你這世界、城市角落的灰暗。

沉默呵沉默!

在臺灣,最容易生存的不是蟑螂,而是“壞人”,因為中國人怕事、自私,只要不殺到他床上去,他寧可閉著眼假寐。

包德甫的《苦海餘生》英文原本中有一段他在臺灣的經歷:他看見一輛車子把小孩撞傷了,一臉的血。過路的人很多,卻沒有一個人停下來幫助受傷的小孩或譴責肇事的人。龍應臺在美國讀到這一段。她很自信的對朋友說,中國人從骨血裡都是很有人情味的,這種情況絕對不可能出現!她回國一年中卻發現“包德甫所描述的不止可能,根本就是每天發生、隨處可見的生活常態”。


重讀龍應臺的《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反問:這世界會好嗎?

我們對這樣的話都不陌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何必沒事找事呢!”,這也正是大部分人的常態,前幾年網絡上關於“遇到摔倒老人‘扶’還是‘不扶’?”的帖子十分火爆,但不少人都默默做出了自己的選擇,一位老人雨天滑倒在路邊的積水中,來來往往的行人卻視若無物,老人在積水中掙扎了不久沒了動作,等到路邊的一對陌生男女將他拉出來時已然停止了呼吸。在這種時刻,人們的自私自利的個性便會無限放大,“別人的生死與我無關”,這正是因為沒有人動他的奶酪

有時候沉默也是一種選擇,換一句說法是,“到你年老摔倒時沒有人扶怎麼辦?難道你沒有父母嗎?你沒有心嗎?”


重讀龍應臺的《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反問:這世界會好嗎?

魯迅先生當年棄醫從文,正是發現醫者只能醫治一個人的身體,卻醫治不了一個人的靈魂。“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怎一個“忍”字了得

你怎麼能夠不生氣呢?你怎麼還有良心躲在角落裡做“沉默的大多數”?你以為你是好人,但就是因為你不生氣、你忍耐、你退讓,所以攤販把你的家搞得像個破落大雜院,所以臺北的交通烏煙瘴氣,所以淡水河是條爛腸子;就是因為你不講話、不罵人、不發表意見。所以你疼愛的娃娃每天吃著、喝著、呼吸著化學元素......

重讀龍應臺的《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反問:這世界會好嗎?

中國人行事講究一個“忍”字,怕惹禍上門,有多少校園暴力在孩子的忍耐和沉默中滋生,心想著再忍一年兩年就可以擺脫他們了,最後卻發現雖然遠離了施暴者,施暴者的陰影卻籠罩了自己一生,我們不是陳念,我們沒有顧小北。有些事絕對沒有退讓的餘地,如果每個受到校園暴力的學生都敢於發聲,社會會不會變得更好呢?

這世界會好嗎?


重讀龍應臺的《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反問:這世界會好嗎?

1918年11月7日,年近六旬的梁濟突然向兒子梁漱溟發問:這世界會好嗎?”,那時正在北大擔任哲學講師的梁漱溟並未體會到父親的心情,說道:“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裡去的。”“能好就好啊!”數天後梁濟在積水潭投水自盡。

這世界會好嗎?

重讀龍應臺的《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反問:這世界會好嗎?

小女孩和媽媽在路上看到了摔倒的老人,孩子想去扶,卻被媽媽死死拽住;車流中一隻顫顫巍巍的小狗,隨時面臨被碾壓的危險;疫情籠罩下的城市,沒有口罩的環衛工仍在工作,男孩想拿一片口罩給他,哥哥卻捂緊自己的口袋反對......

這世界會好嗎?

孩子毫不猶豫的用力甩開母親,將摔倒的老人扶起,老人拿起幾個手中的蘋果給女孩表示感謝,男孩禮貌拒絕了;一輛汽車停在小狗身後,車主將小狗輕輕抱起,帶離了危險的區域;男孩不顧哥哥的反對,扯出口罩並給環衛爺爺戴上,騎車遠去......


重讀龍應臺的《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反問:這世界會好嗎?

身處鋼筋水泥鑄造的城市,但起碼人心是溫暖的。雖然我們不知道未來會怎麼樣?但總有一些人在努力讓世界變得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