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經中醫診療技術

經期及行經前後出現明顯下腹部疼痛、墜脹或腰痠痛等不適,影響生活和工作,稱為痛經。中醫學稱“經行腹痛”、“經期腹痛”、“經痛”等。

痛經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痛經無盆腔器質性病變,多為功能性痛經,佔痛經的90%以上;繼發性痛經是盆腔器質性疾病引起的痛經,如子宮內膜異位症、盆腔炎或宮頸狹窄、宮內異物等所致的痛經。以下僅討論原發性痛經。

辨證論治

1.氣滯血瘀

[證候] 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拒按,經血量少,經行不暢,經色紫黯有塊,塊下痛減;伴乳房脹痛,胸悶不舒;舌質紫黯或有瘀點,脈弦。

[治法方藥] 理氣行滯,化瘀止痛。膈下逐瘀湯加減。

2.寒凝血瘀

[證候] 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熱痛減;或月經推後,量少,色黯有塊;面色青白,肢冷畏寒,手足欠溫;舌黯苔白,脈沉緊。

[治法方藥] 溫經散寒,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湯加減。

3.溼熱瘀結

[證候] 經前或經期小腹疼痛或脹痛,拒按,有灼熱感,或痛連腰骶,或平時小腹疼痛,經前加劇;經量多或經期延長,經色黯紅,質稠或夾較多黏液;平時帶下量多,色黃,質稠,有臭味;或伴有低熱起伏,大便不爽,小便黃短;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或弦數。

[治法方藥] 清熱除溼,化瘀止痛。清熱調血湯加減。

4.氣血虛弱

[證候] 經期或經後小腹隱隱作痛,喜按或小腹及陰部空墜不適;月經量少,色淡,質清稀;面色無華,頭暈心悸,神疲乏力;舌質淡,脈細無力。

[治法方藥] 益氣養血,調經止痛。八珍益母湯加減。

5.肝腎不足

[證候] 經期或經後小腹綿綿作痛,伴腰骶痠痛;經色淡黯,量少,質稀薄;頭暈耳鳴,面色晦暗,健忘失眠;舌質淡紅,苔薄,脈沉細。

[治法方藥] 滋腎養肝止痛。調肝湯加減。

經驗方

1.溫經散寒湯

[藥物組成] 當歸,川芎,赤芍 ,白朮,紫石英,胡蘆巴,五靈脂,川楝子,延胡索,制香附,小茴香,艾葉。

[適應證] 寒凝血瘀之痛經。經前或經時小腹擰痛或抽痛.涼而沉重感,按之痛甚,得熱痛減,經行量少,色黯有血塊,畏寒便溏,苔白膩,脈沉緊。

[用法用量] 每日一劑,水煎服(下同)。

2.熱性痛經方

[藥物組成] 當歸,川芎,赤芍,生地黃,紅藤,敗醬草,川楝子,炒五靈脂,炙乳香。

[適應證] 氣滯熱鬱之痛經。經行腹痛,往往於經行第一天腹痛甚劇,或見血塊落下則痛減,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或弦數。

3.化膜湯

[藥物組成] 血竭末(另吞)3克,生蒲黃(包煎)15克,五靈脂10克,生山楂9克,劉寄奴12克,青皮6克,赤芍9克,大黃炭、炮姜炭各4.5克,參三七末(分吞)3克。

[適應證] 膜樣痛經。

4.痛經湯

[藥物組成] 鉤藤,牡丹皮、丹參、赤芍、五靈脂,肉桂(後下),廣木香,延胡索,川斷、杜仲各,益母草,茯苓。

5.調經止痛湯

[藥物組成] 當歸,川芎,香附,白芍,甘草,枸杞子。

[適應證] 少女痛經。

適宜技術

針灸推拿

1.體針

(1)以合谷;三陰交為主穴,留針15~20分鐘,實證用瀉法,虛證用補法。夾血塊者加血海;溼邪重者加陰陵泉、太沖、行間;肝鬱者加太沖、氣海、內關;氣血虛弱者加足三里、脾俞、血海;肝腎不足者加關元、肝俞、腎俞。經期每日一次,非經期每週2~3次,連用3個週期。

(2)取穴:中極、關元、三陰交、太沖、合谷。重刺激用瀉法,寒證加灸,留針15分鐘。

(3)取穴:中極、地機、次髎。氣滯血瘀者加太沖、血海;寒凝胞中者加水道、關元;溼熱下注者加曲泉、陽陵泉;氣血虛弱者加脾俞、足三里;肝腎虛損者加腎俞、肝俞、足三里。實證用瀉法,虛證用平補平瀉法。

(4)取穴:17椎下、l棘突下。針法:直刺 1.5寸左右,留針15~20分鐘。

2.電針

可選中極、關元、三陰交、血海、地機、足三里等穴。針刺得氣後,接上電針治療儀,通以疏密波或連續波,電量以中度刺激為宜,每次通電約15~30分鐘,每日1~2次。於經前3日施治,至疼痛緩解為止。

3.耳針

(1)取穴:子宮、交感、皮質下、內分泌、腎。手法:刺後留針20~30分鐘,留針期間可間隔做慢而有力的順向捻轉幾次。

(2)取穴:內生殖器、內分泌、緣中、神門、艇角。配穴:交感、肝、腎、皮質下。針法:於經前一週開始治療,每日一次,每次一側耳穴,兩耳交替,治療至月經乾淨。

4.灸法

取關元、氣海、曲骨、上髎、三陰交,每次取3穴,於經前3日用艾條溫和灸,每穴施灸20分鐘,每日一次,連續治療,4日為一個療程,適用於各型痛經。

5.針灸合用

(1)選穴:中極、三陰交(雙)、地機(雙);配穴:夾血塊者加血海(雙);溼邪重者加陰陵泉(雙);肝鬱者加太沖(雙);氣血虛者加足三里(雙);肝腎虛損者加關元。先予針刺得氣後留針15~20分鐘,其間,除太沖外,餘穴均用溫針灸兩壯。

(2)以氣海、三陰交、脾俞、肝俞、關元、中極為主穴,以地機、合谷、血海、行間、次髎穴、照海為配穴。每次取主、配穴各兩個,在經前2~3天開始針灸,然後再針灸2~3次為一個療程;每次加灸關元、中極穴。

6.推拿

以氣海、關元、中極、氣衝、公孫、三陰交、次醪、命門為基本穴位,辨證取穴為八髎、肝俞、膈俞、地機、曲泉、脾俞、胃俞、腎俞至命門一線,手法用一指禪、揉、摩、擦、拿等,平均治療20~30分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