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期,1萬兩白銀意味著什麼?屬於什麼水平?

在過去的5個世紀以來,白銀這種貴金屬,一直在人類社會經濟生活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尤其是在中國明朝時期,由於中國金礦的缺乏和白銀的大量流入,白銀貨幣更是一度獨領風騷,逐步成為了中國古代的主要硬通貨,也成為了衡量中國經濟發展的一種交換媒介和價值標尺。清隨明制,明朝的銀本位自然也傳到了清朝。

清朝時期,1萬兩白銀意味著什麼?屬於什麼水平?

眾所周知,清朝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如果生活在這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手中有一萬兩白銀的資產,那麼,在當時社會又屬於什麼水平呢?

大米

清朝時期的一萬兩白銀,自然不能用現代一萬兩白銀的價值來衡量,想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就需要分析清朝白銀的夠實際購買力,以及清朝的物價。

清朝時期,1萬兩白銀意味著什麼?屬於什麼水平?

而且,在清朝不同時期,一萬兩白銀的價值也會有所變化。先來談談白銀在清朝所具有的購買力,據清朝史料記載,清朝初年的大米物價為“米每鬥三錢,每鬥一錢三分”;到了康熙時期,由於社會經濟發展繁榮穩定,米價為“米一斗銀八分”;康熙三十五年,米價已經降至每石二錢。由此可以看出,清朝年間每石大米的價格也就維持在一兩八錢的水平,顯然,這個時候一萬兩白銀的購買能力較強。

清朝時期,1萬兩白銀意味著什麼?屬於什麼水平?

日進斗金銀錠一枚

晚清普通百姓

可是,發展至清朝中後期,由於經濟衰落、戰爭四起,清朝白銀大量外流,導致了物價快速上漲。據《履園叢話》等文獻記載,清朝後期大米的價格已經漲到了二兩白銀一石,這比原來的物價翻了兩倍之多;當列強入侵中國以後,北京米價更是飛昇至十兩白銀每石。即便米價飛漲,可是城內大米仍然出現了供不應求的狀況。這個時候的一萬兩白銀,購買力只有康熙時期的五分之一。

清朝時期,1萬兩白銀意味著什麼?屬於什麼水平?

清代官員俸祿情況

拋開物價的因素,再來看看這一萬兩白銀,能為清朝官員帶來什麼樣的生活?

滿清入關後,就定製了官員俸祿條例,自清朝滅亡,官員的俸祿標準也沒有較大的調整。從《大清會典事例》中可知,清朝從一品官員每年的俸祿能夠達到180兩,至於正七品的知縣只有45兩。這樣一看,如若一個人擁有一萬兩白銀的資產,他的生活水平起碼在從一品官員之上。但是,自康熙年間開始,為了減少官員的貪汙現象,官員俸祿中又增加了“養廉銀”這一特殊收入,這筆養廉銀可比以前官員的年俸祿超過了數十倍之多。

清朝時期,1萬兩白銀意味著什麼?屬於什麼水平?

清朝末年的官員

《中國俸祿制度史》記載,從一品的官員每年所獲得的養廉銀年俸祿為15000兩,如此一來,從一品官員每年的實際份額就達到了15180兩,如此之高的經濟補貼,讓清朝官員們享受更好的生活,也為他們累積財富打下基礎。通過這種對比可以看出,如果是康乾時期,擁有一萬兩白銀的資產,大約相當於二品官員的一年合法收入。

清朝時期,1萬兩白銀意味著什麼?屬於什麼水平?

大清咸豐銀錠

清朝土地價格的變化,也能夠體現這一萬兩白銀的購買力。據《閱世編》記載,明末清初年間每畝土地價值3——5之間;從乾隆二十五年的地契又可得知,乾隆年間每畝土地的價格已經漲到了45兩;到了光緒三十二年,9.5分的宅基地連同房子成交價已經達到了900兩,由此可以推算,一畝宅基地的價格在1000兩左右。

小結:

無論是清朝初年還是清朝末年,1萬兩銀子都能讓擁有這些銀子的人成為名副其實的富貴人家,但是,在清朝康雍乾時期,這個財產足以讓他成為當地的大地主,而到了清末,也僅僅是維持溫飽,隔三差五吃頓肉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