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侠精神究竟是怎样的一种风范?

常盼飞


传统武侠精神风范,是为报太子丹知遇之恩,毅然孤身刺秦的荆轲;是行侠仗义,个性不羁的令狐冲;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郭靖;是孤悬高傲,对抗尘世之庸俗的无花;是爱恨分明、真性情,对抗命运的萧峰;是默默无闻,无为求道的少林扫地僧;

传统武侠精神是一种修养与境界的象征,更是一种中国传统民间文化对独立人格的认同。中国传统武侠精神是随时代演变的,要想理解武侠精神,就必须从武侠精神的起源与演变中去寻找线索。

中国武侠精神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任侠文化:义字当头,仁者无敌

何为任侠?我们不得不从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说起。

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社会,以分封制体系下,世袭制的贵族为主导。周王室将土地分封给各个宗族以及有功之臣,构成以氏族国家组成的联邦体制。因此,社会制度也就是世袭氏族以周礼作为基础的宗法体制,政治制度是以血缘为基础的世卿世禄,经济制度是氏族共同的井田制度。

就这样,天下所有的一切,都以氏族血缘为纽带,只有宗族关系,丝毫没有独立的个人的空间。

进入到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官僚政治建立,旧有的宗族政治瓦解。但是,政府的”法治“管得再多,也总是有力不可及的地方,这就是所谓法治的真空。社会制度上一旦出现真空,就一定会有隐形的力量来填补。这种填补法治真空的隐形力量,就是民间的政治社会。

如果说,政府的政治是高悬的庙堂,那么,民间的政治就是偏远的江湖。(图 | 电影《英雄》剧照)

在社会制度的新旧交替中,一部分栖身于旧有贵族关系网络中的武士(那时候称为门客),由于没有被吸收进新的制度,他们又不愿意沦落成为种地的农民,因此,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代脱离社会主流之外的游民。

这些游民在新旧社会交替的真空中游离,寻找新的个体间的联系方式,构建了一套新的民间社会人际关系规则,这就是所谓的任侠风气。

由此构建的民间的社会,就是游侠社会,我们称之为”江湖“。所谓的任侠,就是任气节、行侠仗义。任侠们行武用剑,他们之间相互结交是处于”知遇“,任侠重承诺,轻生死,你敬我一尺,我报你一丈,他们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原则相互往来。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重哥们儿义气。

图 |任侠文化,已经在中国社会根深蒂固

司马迁在《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中写道: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说的是楚国人季布,为人有任侠之气,在楚国很有名。

“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是成语“千金一诺”的出处,说的就是百斤黄金,不如得季布的一个承诺。是季布自身任侠之气,重承诺的体现。

人江湖中行走,义字当头,仁者无敌。任侠者之间,既没有严密的组织,合则留,不合则去;也没有繁文缛节的约束,只凭借人与人之间的交情。就这样,他们构建起了一套传承至今的民间社会势力。


达文有话说


武侠离不开一个“义”字,而这又受儒家和墨家两种思想的熏陶。

1、在春秋战国时期,武侠精神受墨家思想熏染,重视个人心中的信仰。

比如说,古代有“触槐而死”的故事。晋国在晋灵公执政时期,晋灵公贪图享乐,残虐不君,受到正直的大夫赵盾多次劝谏,因此晋灵公感到非常厌恶,就派遣武艺高强的鉏麑去刺杀赵盾。一天黎明时,鉏麑潜入赵盾家的大院,摸到了赵盾的房间,发现门已经大开了。原来赵盾勤于国事,已经盛服准备上朝,因为时间还早,就坐着闭目养神,嘴里还念着劝君的话。鉏麑实在下不了手杀害赵盾,便又退了出来。之后,鉏麑为难地在门外叹而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便一头碰死在门口的槐树下。


2、武侠在发展的中期,墨家思想逐渐被儒家思想取代。江湖中的人物,不再以个人喜恶为标准,而是与世俗价值观息息相关。

比如说《三侠五义》中的展昭、白玉堂等人。为了“义”,为了朋友,可以两肋插刀,当然做的事都是侠义之事,如果朋友做的事有违侠义,仍然会被人所鄙视。

3、我们群所熟知的武侠,大概还是以金庸、古龙、梁羽生等小说家构建的武侠系统。

在金庸认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个时候的武侠,已经超出了个人的恩怨情仇,而上升到了国家大义。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郭靖。在个人的成长中,始终将国家放在第一位,据守襄阳城,成为一代大侠。

可见,传统武侠的内涵十分丰富,但始终和我们的正统价值观相辅相成。在武侠里我们恩怨情仇,演绎一段段腥风血雨。但是,我们都固守着心中的正义!


读书会


侠客们见义勇为,济弱扶困,固然是正义的行为,就朋友关系来说,也并非不问不非地一味讲究为朋友效劳。例如展昭被擒后,由于误会白玉堂霸占良家妇女而引起的斗争,以及白玉堂当着柳青的面整治柳青推荐的人。就是表现他心中的“侠义”是有原则的,并不因为朋友关系而有所迁就。这些虽然都出于误会而发生的冲突,但是也说明侠客们重视伸张正义,并非是只懂得“江湖义气”的愚昧浅薄的匹夫。


Nick长点心吧


传统武侠精神就是一个“义”字,以武为力,行侠义之道。“义者,利之合也”,就是人间需要合理,不合理,就是路见不平,行侠仗义。

武侠必须修炼高深的武功,没有武功就没有实力,怎么在江湖上混呢?不论正道还是魔道,都最终以武功说话。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道总是抄近路,正道总是在压抑中努力成长,最终还是人间正道是沧桑。结局还是符合世道人心的。

武侠世界,创造了无尽的神功秘籍,引人入胜,加之侠义心肠,快意恩仇,被称为成年人的童话。沉浸在武侠世界,让人们忘记了现实的痛苦,具有缓解压力的心理作用。

武侠世界就是人间的一种投射,反映着人们共同的心愿,引发共情同理。近代金庸、古龙等优秀作家,把武侠世界演义的精彩纷呈。

侠义精神是武侠的灵魂,是大众的理想世界。


道成肉身


韩非子说:“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也就是说,儒者利用文献来扰乱国家的法度,而游侠使用暴力来违犯国家的禁令。尽管如此,书剑飘零、仗剑远游的武侠生活,已然成为了一种文化、一种精神、甚至成为中国人入世精神与出世情结完美结合的象征。具体来讲,中国传统武侠精神的风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01 急人之难,视死如归

《资治通鉴》和《史记》均记载了聂政刺杀韩国国相侠累一事,严仲子与侠累有仇,严仲子听说聂政很勇敢,便拿出一百镒黄金为聂政母亲祝寿,想让聂政为他报仇。聂政却不接受,说:“我的老母亲还健在,我不敢为别人去献身”,等到他的母亲去世守孝三年后,聂政为报答严仲子的知遇之恩,独自一人仗剑入韩国都城阳翟,以白虹贯日之势,刺杀侠累于阶上,继而格杀侠累侍卫数十人。因怕连累与自己面貌相似的姐姐聂嫈,聂政用剑划破自己的脸皮、挖出双眼、割出肚肠而死。韩国人把聂政放在集市中暴尸,并悬赏查找,但无人知晓。聂政的姐姐聂嫈听说此事前往,哭着说:“这是聂政啊!他因为我还在,就自毁面容不愿连累我,我怎么能怕杀身之祸,最终埋没我弟弟的英名呢!”于是,她自尽死在聂政的尸体旁边。我们说,聂政这种急人之难、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至今读来,仍撼人心魄、令人动容。

02 言出必行,一诺千金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荆轲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面对当时秦国的侵略,燕国不堪其苦,太子丹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当时太子丹已预先寻找天下最锋利的匕首,花了重金买下它,让工匠用毒水淬它。过了些日子,荆轲迟迟没有出发,太子丹认为他拖延时间,怀疑他反悔,就再次催请说:“日子不多了,荆卿有动身的打算吗?请允许我派遣秦舞阳先行。”荆轲发怒,斥责太子丹说:“太子这样派遣是什么意思?我所以暂留的原因,是等待另一位朋友同去。眼下太子认为我拖延了时间,那就告辞诀别吧!”临行前,燕太子丹、高渐离等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正所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我们说,燕太子丹对于荆轲可以说有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荆轲言出必行、一诺千金的处世原则,会令多少出尔反尔、言而无信者汗颜啊!

03 重义轻利,不矜其能


《史记》中记载的轵县人郭解,为人个子矮小,精明强悍,残忍狠毒,心中愤慨不快时,亲手杀的人很多。他不惜牺牲生命去替朋友报仇,等到郭解年龄大了,就改变行为,检点自己,用恩惠报答怨恨自己的人,多多地施舍别人,而且对别人怨恨很少。他救了别人的生命,却不自夸功劳。郭解姐姐的儿子依仗郭解的势力,同别人喝酒,让人家干杯。如果人家的酒量小,不能再喝了,他却强行灌酒。那人发怒,拔刀刺死了郭解姐姐的儿子,就逃跑了。郭解姐姐发怒说道:“以弟弟的义气,人家杀了我的儿子,凶手却捉不到。”于是她把儿子的尸体丢弃在道路上,不埋葬,想以此羞辱郭解。郭解派人暗中探知凶手的去处。凶手窘迫,自动回来把真实情况告诉了郭解。郭解说:“你杀了他本来应该,我的孩子无理。”于是放走了那个凶手,把罪责归于姐姐的儿子,并收尸埋葬了他。人们听到这个消息,都称赞郭解的道义行为,更加依附于他。我们说,郭解行侠仗义、光明磊落的精神让人钦佩不已,正所谓“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紫天云


我认为传统武侠的风范就是侠义精神,关键突出一个“义”字。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起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

金庸先生的小说侧重于一个“侠义”二字,所以就不得不先提及金庸笔下几个脍炙人口的主角,萧峰、郭靖、杨过、张无忌、袁承志等等历经风雨后终成伟名的侠士。这几部小说中的主角已经突破了旧武侠小说中传统侠客的作用不仅限于行侠仗义,更是要进一步为国家与民族而出生入死,退一步为了天下苍生而奋不顾身,正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是一位典型的儒家大侠,他是一个有道德标准的人,这样的一个侠客是值得尊敬的。《神雕侠侣》中杨过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从儒教的观念来看,杨过或许没有郭靖那么值得人们尊敬,但杨过是一个典型的道家之侠。

《天龙八部》是一部“以佛性”来化解世人的真正杰作”。八部天龙中冤冤相报,最后在佛学的智慧中诠释的淋漓精致。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武侠风范就是忠肝义胆,就是保家卫国,就是一心一意的为人民服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