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說”韓愈——讀《馬說》

匠心微語 課內課外


也“說”韓愈

——讀《馬說》


此說非彼說——“說”其實是一種文體,通過發表議論或記述事物來說明某個道理。“雜家之義廣,無所不包……議論而兼敘述者謂之雜說。”(《四庫全書總目·雜家類一》)

也“說”韓愈——讀《馬說》


一篇《馬說》,牢騷滿腹,不乏憤懣。與其說這是初入仕途的韓愈對個人前途的擔憂,不如說這是早期的韓愈對官場黑暗的抨擊。如果不瞭解韓愈成長道路的艱辛,那就不容易理解這篇文章中表現出來的複雜情緒。


也“說”韓愈——讀《馬說》


韓愈出生於官宦世家,但其早年喪父,兄嫂撫養,不久兄長又去世,隨寡嫂避居江南宣州,少年時代在困苦與顛沛流離中度過——一篇感人至深的《祭十二郎文》中就可以見出這段經歷。正因為家境這樣,韓愈自小便刻苦讀書,無須督促。


也“說”韓愈——讀《馬說》


自貞元三年(787年)取得鄉貢資格後,韓愈連續三年參加科舉介以失敗告終,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終於登進士第。當歷經挫折,懷揣夢想的韓愈步入仕途,遙想祖輩功業、父兄境遇,他心中施展抱負的渴望恐怕比一般人都來的更加強烈,但入仕很久都未得重用,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都是“志不得通”。此中憤懣,可想而知。

這篇《馬說》,開篇一句: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直接抒發了自己長久以來的憤懣之意,此中感慨,可謂深沉。


也“說”韓愈——讀《馬說》


“策以其道、食盡其材、鳴通其意”——可以說,發出的是古往今來無數知識分子的夙願。

韓愈之才,史有公論。文學成就自不必言: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百代文宗”之名。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並稱為“千古文章四大家”,作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還提出了“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句順”等散文寫作理論,為唐代文風的轉變起到了極大推動作用……


也“說”韓愈——讀《馬說》


韓愈為文,針砭時弊,很有現實意義:他突破流俗之見,專作《諱辯》為時人汙衊李賀必須避父諱不得舉進士而辯,其中有言:若父名“仁”,子不得為人乎?作《師說》,諷刺不肯從師的時弊;作《進學解》——“既才高數黜,官又下遷,乃作《進學解》以自喻”……


也“說”韓愈——讀《馬說》


韓愈文章的重要特點之一便是“發言真率、無所畏避”,也即是敢說真話,不畏權勢,而這恰恰與其為人、為政特點相通。

政治上的他頗有建樹。特別是在維護朝廷統一、關心百姓民生方面,韓愈一生付出許多,他敢講敢幹,頗為正直:803年,關中大旱,韓愈痛心於百姓餓殍滿地,作《天旱人飢狀》疏,反遭陷害貶為陽山令;822年,作為宣慰使,到達鎮州,面臨將士拔刀開弓之勢,面不改色,嚴詞批評並曉之以理,最終說服叛軍歸順朝廷……


也“說”韓愈——讀《馬說》


幾經沉浮,也算是歷經滄桑。好在結局還算圓滿,韓愈的才能和為人為官最終被充分肯定,逝世之後被追贈禮部尚書,諡號“文”,“韓文公”,後又被追贈昌黎伯,從祀孔廟。


也“說”韓愈——讀《馬說》


《馬說》是韓愈“雜說”四篇之一,其餘三篇分別為《龍說》、《醫說》、《崔山君傳》。瞭解了相關背景之後,我們可以明白,這些篇章皆為託物寓意之作,其中感慨,不僅抒一己之憤,也是秉持公心,為天下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人物情懷,可見一斑。

圖片 音樂 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