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商鞅對老百姓那麼殘忍還有那麼多老百姓對他進行讚揚?

長順樂士


說起商鞅,自然繞不開為秦國統一六國掃平障礙,奠定根基的商鞅變法。

據《史記》記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實,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

這至少說明了一點,商鞅變法很實際很好用,老百姓得到了切實的利益。

其一,廢井田,開阡陌,便意味著政府承認土地私有的合法性。老百姓耕作的積極性瞬間高漲,畢竟多勞多得。從一塊蛋糕並不平均分配到每一個人都有了做蛋糕的材料和工藝。

其二,獎勵軍功。這便為平民跨越階級提供了臺階。人都可以渾渾噩噩的苟且偷生,只要你不給他希望。恰恰,商鞅就是散播希望的人。

其三,“燔詩書,明法令。”社會風氣得到明顯改善。在變法時,太子觸犯了法令,商鞅不留情面,嚴懲了太子。所以對於相對嚴苛但一視同仁的變法,秦民並沒有太大牴觸的。

另外,秦地處西陲,被蠻夷包圍,一直沿襲著彪悍的民風,重武,尚武。可以說是“戰鬥民族”了。秦民應該也流傳著一句話:那些不能打敗我的,只能使我變得更加強大。

因此,即使商鞅對老百姓很苛刻,但並不是一毛不拔,只要有糖咀嚼,老百姓自然會感恩戴德的。


輑下公子


商鞅對百姓並不殘忍,甚至可以說他是愛民的。

之所以我們會留下商鞅對百姓殘忍的印象,這和《史記》有關。

首先,商鞅重刑並不是為了壓迫百姓,而是“以刑去刑”

歷史上,大多數文人將商鞅評價為“刻薄寡恩”之人,這主要和商鞅推行嚴苛的法律有關。在封建社會,禮治和法治同時並存。在儒家看來,禮治要重於法治,因此他們主張對百姓施行輕法。商鞅則是法家代表人物,主張對百姓施行重法。

但商鞅重刑並非是不仁愛的表現,它只是為了嚴懲犯罪。記載商鞅變法思想的《商君書》中說:“以刑去刑,國治;以刑致刑,國亂”,也就是說用較重的刑罰可以減少犯罪,國家就能治理的好,而用較輕的刑罰則會縱容犯罪,國家就會陷入混亂。

商鞅不僅主張施行重刑,而且主張“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即“刑無等級,自卿相、將軍以至大夫、庶人,有不從王令、犯國禁、亂上制者,罪死不赦。”這也說明,商鞅重刑不止是針對普通老百姓的,而是全體秦國國民。

(太子贏駟,即後來的秦惠王)

商鞅不僅是這樣想的,而且是這樣做的。公元前346年,太子贏駟觸犯了禁令,商鞅上奏秦孝公,要求對太子嚴懲。按照當時的法律,太子應該被處以黥刑。但由於贏駟是未來的國君,因此就由他的老師代他受刑。雖然太子沒有受罰,但“打狗也要看主人”,自己的老師受刑也是一種對自己的侮辱。

因此,我們能夠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商鞅施行重刑初衷是為了減少犯罪,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護平民百姓的權益。而且商鞅施行重刑是針對全體國民的,即使是太子也因觸犯法律受到了嚴懲。

司馬遷沒有客觀評價商鞅

開頭已經提到,之所以我們會留下商鞅對百姓殘忍的印象與《史記》有關。司馬遷在《史記》中是這樣評價商鞅的:

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幹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明商君之少恩矣。餘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於秦,有以也夫!

司馬遷為商鞅定下了“天資刻薄”的總基調,這被後世文人所採納。司馬遷還將商鞅秉公執法的一些行為看成是“少恩”的表現,比如懲治太子。司馬遷因此得出,商鞅被“車裂”而死是罪有應得。

評價歷史人物當然不能僅看一本書,再看看《戰國策》是怎麼評價商鞅的:

期年之後,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 諸侯畏懼。然刻深寡恩,特以強服之耳。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傳商君,辭不受。孝公已死,惠王代後,蒞政有頃,商君告歸。

《戰國策》客觀的記述了商鞅變法所取得的功績,即“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道不拾遺”顯然是一種好現象,是有利於老百姓的。而且《戰國策》還記載了秦孝公想把君主的位子傳給商鞅一事,這一方面說明秦孝公非常認可商鞅的才能,另一方面說明商鞅秉公執法惹了不少人,秦孝公很擔心他的安全。如果商鞅接了秦孝公的班,自然沒人敢動他。但商鞅感念於秦孝公的知遇之恩並沒有接受,這說明商鞅絕非司馬遷口中的“刻薄寡恩”之人。

秦孝公死後,等商鞅輔佐秦惠王穩固住王位後就選擇了辭官歸隱。商鞅辭官歸隱,顯然是意識到自己變法得罪了太多人,如果不急流勇退,日後恐怕難以善終。但由於商鞅在百姓中的聲望太高,秦惠王擔心自己的統治會受到威脅,最後還是將其除掉。

為何司馬遷會對商鞅做出不客觀的平均,這可能和他對法家的態度以及自身經歷有關。司馬遷曾經對法家有這樣一番評價:

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則親親尊尊之恩絕矣。可以行一時之計,而不可長用也,故曰“嚴而少恩”。

在他看來,法家不分高低貴賤的做法,會斷絕“親親尊尊之恩”。雖然能起到一時的效果,但並不能走遠,也就是“嚴而少恩”。從這能夠看出,司馬遷是站在儒家這一邊的,他非常鄙視法家輕視禮治的做法。

(李陵)

西漢雖然表面上獨尊儒術,但在司法上卻是“法家重刑”那一套。司馬遷由於為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而遭受了宮刑,這使他更加痛恨法家。對於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他自然也不會產生好感。

結語

綜上所述,商鞅雖然推行重刑,但根本目的是為了“以刑去刑”,即通過嚴苛的刑法減少犯罪。商鞅在執法過程中對國民一視同仁,即使是太子也受到了他的嚴懲。之所以我們會留下商鞅對百姓殘忍的印象,這與《史記》有關。由於司馬遷崇尚儒家,所以對法家的做法非常鄙夷,再加上他的特殊經歷,自然會對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做出一些不客觀的評價。


風雪赫連城


1廢除了百姓的奴隸地位,使百姓獲得了自由。2獎勵耕戰,使百姓生活好了起來。3軍功制,使百姓有機會通過立軍功來進入統治階級。4嚴刑律法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會的不良風氣,使百姓一定程度的脫離了蠻夷本性。


大秦國治粟內史


歸根結底的說商鞅在秦國實施變法改變了民生,它讓老百姓吃得飽,穿的暖,著實的使得老百姓變得富有起來!

而商鞅屬於法家的代表人物,那麼也就註定他履行的所有條例都是把法度放在最前面的!依法治國,不講一點情面,這也就意味著無論做什麼都要合理合法,法大於情理,更大於世俗人情,天子犯法與庶人同罪,這就嚴重的損害了大地主階級的利益,封建社會的統治者代表著的大地主階級的利益,那麼商鞅雖然救了很多老百姓,但是同樣得罪了很多達官貴人!商鞅變法是利大於弊,並不是一點弊端都沒有,變法需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來實施,並不是一味地按照統一標準來進行改革,這也就必然會引起一少部分人不滿埋怨,這也是十分平常的事,試問哪一個實施變法的能有一個好的結局呢!看看申不害,看看王安石,看看康有為梁啟超,變法失敗也就預示著有人需要站出來承擔責任,商鞅變法一直被秦孝公所支持,故此那些大地主們沒辦法打壓商鞅,而秦孝公一死,秦惠文王上位,為了大秦帝國穩固,商鞅的任務也就結束了,他馬上就被車裂,這也是為了穩定大地主階級這些人的心,這樣秦國才能更加強盛,商鞅的確將秦國變強,秦國經過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王三代的努力,最終將秦國真正的帶入大國的地位!

商鞅對秦國的作用還是十分巨大的!他的變法雖然有些過於強烈,但是還是利大於弊,得到了很多老百姓的大力讚揚!


可樂男孩


第一,商鞅變法讓大多數人有盼頭,能讓普通老百姓實現身份的轉變和得到好處!獎勵耕織,獎勵墾荒,獎勵軍功。商鞅變法對舊有的勳貴勢力的利益剝奪最大的就是“廢世卿世祿制,實行二十等軍功爵制”。所以商鞅變法只對少數舊貴族不利,符合大多數老百姓的利益,能得到廣大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

第二,商鞅變法得到了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在中國歷史上任何變法,如果沒有一把手的支持,永遠不會成功!正因為有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所以任何舊勢力的反對,都無法阻止變法實施。

問題是秦惠文王雖然車裂商鞅,但他能看到商鞅變法,促進了秦國國力的提升和強大,能看到變法的好處,所以商鞅變法才不至於“人死政廢”。

在秦孝公啟用商鞅變法後,在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皇等幾代君王的努力下,實現了富國強兵、開疆拓土,最後用了150年的時間,秦國由弱國變成強國,最後統一了六國,使天下一統。

在中國歷史上法家治國的時代也就是在秦國能看到,人有骨而立,國依法則盛!


智源4131


商鞅變法使秦國相對六國更公平。人才可以通過立功晉升。古今中外強盛滅亡都源於此。公平使人才得其位,各行各業越來越專業,各行業專業了互相促進形成合力。壟斷造成不公腐敗落後捱打滅亡。


鷹擊長空827


因為他消除了貴族剝削奴隸的主宰


淋雨聲


商鞅變法使秦國相對六國更公平。人才可以通過立功晉升。古今中外強盛滅亡都源於此。公平使人才得其位,各行各業越來越專業,各行業專業了互相促進形成合力。壟斷造成不公腐敗落後捱打滅亡。


三國木耳


商鞅對於封建王朝其實只是忠誠兩個人,一個是秦孝公,一個就是他自己。《商鞅變法》其實是將秦國的官員和百姓都出賣了,可以說是重法重刑,但他確實也對推進秦國統一,無論是在農業、商業、軍隊建設上讓老百姓得到了根本的利益。利益才是得到讚揚得源頭。

一、為了達到他心中目的,採取迂迴戰術,讓百姓相信他。

這就是“立木為信”。這件事受到了很多人讚揚,包括中小學教材,宋朝的時候王安石對這一點很佩服,他說我們不要看不起商鞅,商鞅讓老百姓相信他很了不起。商鞅在這個事情上沒有體現出對老百姓普通民眾的藐視、漠視、輕視,他這樣做並不是樹立政府的信念,相反他有另外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推行變法制度。

二、讓百姓大眾得到之前沒有的實惠,從而忽視其思想對百姓的殘忍性關注。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成為戰國後期七雄中最為強大的國家,不和忽視商鞅功不可沒。在農業上,開荒墾地、井田制度、重農抑商,利用這些措施充分的調動農民積極性。多國之爭,常年戰亂,糧食短缺。在古代中,百姓大多都是吃不飽的,基本沒有存糧,甚至沒有土地,無法自食其力。所以鼓勵農民去種植農作物獲得了很多百姓的讚揚,因為百姓確實有地可種,有飯可吃。

三、除了皇帝,一世同仁不分貴賤。

在軍隊建設上,商鞅也是費盡心機。軍功授爵發,無論你出身貴賤,只要是殺一個敵人你就可以進爵位。對於吃不飽穿不暖的秦國的老百姓來說,這個可是天大的喜事,無論怎麼說加官進爵可是他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所以老百姓都爭搶的要去當兵,雖然不可能到達這種程度就封官加爵,但是也得到了百姓的讚揚,因為他改變了百姓的地位,有的百姓可能會平步青雲。

四、改變耕地制度

那就是井田制度,收了貴族封地,收了貴族治權,把地分給窮人去種。可能會給一些補償,但其實也是削弱貴族權貴,又用管理罪犯的態度來治理百姓。其實最終收益的是皇帝。但百姓也並不一定會想到這一層。


嘎達嘎達牙


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開始實行變法。

從經濟、政治和軍事三個方面進行了改革。

經濟上廢井田開阡陌,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統一度量橫,改變了舊有的生產關係,確立了土地私有。政治上獎勵軍工,實行軍工爵制,改革戶籍制,實行連坐法;推行縣制等,建立了中央集權制。軍事上獎勵軍功,極大地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為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廢井田開阡陌,承認了土地私有。

法令規定,只要是秦人,都擁有一塊屬於自己的土地,農民有權利把這塊土地長久佔有在自己的名下。這項法令讓無田的農民看到了希望,他們成了土地的主人,可以在自己的田地裡種上莊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給自足,解決溫飽。

這是農民最為實惠的一條,也是因了這個重要的原因,即使變法失敗,依舊有很多的農民惦念他。

改革實施了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重視農業發展,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可以免除勞役和賦稅。鼓勵小農經濟發展,成年人必須分家獨立謀生。

這種小型的家庭結構,更適合農民的發展,而重視農業的發展,一定程度保障了農民的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