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中醫文化博大精深

中醫是醫學,但中醫也是文化,文化自然有其性格。那麼,中醫文化的性格是什麼呢?

一、關於文化與中醫文化

何謂“文化”?文化是非常廣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簡單來說文化就是地區人類的生活要素形態的統稱:即衣、冠、文、物、食、住、行等。

中醫文化是什麼?中醫屬於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分支,我們今天的中醫文化,是以數千年的華夏文明為基礎,期間充分整合了儒道釋的文化要素,經由不斷取捨和磨合,結合中醫臨床的特點,而形成了獨特的中醫文化。

二、中醫文化的起源

中醫文化從根本上來說,就是道家文化。《內經》是中醫的經典,其中講:“陰陽者,天地之道也。”這個觀點與易理同源,而《易經》即是道家文化。


為什麼說中醫文化博大精深


中醫文化強調“天人合一”,這是非常高明的理念。因為“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中醫把人放在天地之間去思考,人的健康與生命皆受天地氣機影響,由此而衍生出五運六氣理論。

中醫講究中醫、和諧,順應四時,其實這些理論與道家文化相通相貫。

雖然說,中國傳統文化是儒、道、釋三家相互融合的文化,但是中醫文化卻是以道家文化為核心的,且一直居於主導地位。

三家皆在人格方面有所追求。簡單而言,儒家所追求的人格是做“君子”、做“聖人”;道家所追求的是做“真人”、做“至人”;佛家所追求的是彼岸世界的快樂。這三種理想人格的共同特徵是遠離功利,距離功利越遠,其人格的層次越高尚——而這也正是中醫人所稟承並追求的。試讀孫思邈的《大醫精誠》,其中即是這種人格的體現。


為什麼說中醫文化博大精深


我是中醫人,我崇尚儒家的人格,儒家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人生理想,其人格之偉岸高大、胸懷蒼生,讓我欽佩不已。我願意以儒家的精神來自我要求,努力提高醫學水平,做一個有益於人民的,有益於社會的中醫人。

三、中醫文化與西醫文化

中醫文化的理念包括“天人合一”、“法天則地”、“順應四時”、“取類比象”、“形神兼顧”、“陰陽平衡”、“恬淡虛無”、“精神內守”、“治病求本”、“氣化”……,這些都與西醫文化完全不同。

西醫文化是線性思維,因為西醫是基於解剖而發展起來的,這與中醫的文化理念完全不同。今時中醫要發展,就要在中醫文化上推廣中醫理念。而中醫理念完全不被西醫所接受。所以中醫與西醫的爭論最後變成了文化層面的爭論。

我主張中國人要用中醫,因為中醫理論適合於中國人。中醫是基於中國傳統文化的醫學,中醫的文化理念可以讓中國人更健康。

而西方致力於推廣他們的文化理念,當然要排斥中醫,他們希望消滅中醫文化,從而顛覆中國傳統的適合國人健康的生活方式,摧毀中國人的養生保健意識,讓西方醫療集團統一天下,從而獲取最大經濟利益。

作為中國人,我們一定要堅定地相信中醫文化,要有文化自信和中醫自信,只有這樣,才能不被西方文化所侵襲,才能保持自己的文化精華,也才能讓我們有資格挺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因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堅持自己傳統文化的,才有真正的核心價值觀。

四、中醫文化重視治本

中醫有上醫,有下醫。上醫的境界是最高的。上醫重視修養身心,重視提升自己的醫德與文化素養。上醫治病,重在治本。

從中醫來分析,人之所以患病,源於正氣不足。而正氣不足源於內心不正。也就是說,心正為本。心當恬淡、寬容、愉悅、平和,而當少些怨恨惱怒煩,否則,五毒內蘊,最傷人體正氣。​​​​

上醫強調,大病要想康復,當內求己心。病之所以生,不能怨天尤人,都是自己的錯;病之所以不能迅速康復,不是醫生的醫術不精,是自己不肯養生,不肯正心。多向內求,內求是正能量,內求最有助於培養正氣。正氣為本,正旺則邪自退。若執著於外求,總找他人的不是,認為自己無責,其病必難愈。​​​

簡單來說,中醫以正為本,以病為標,強調扶正;以人為本,以病為標,強調治患病的人;以中醫為本,因為中醫內涵天地之道,中醫完全可以治病;重視“治未病”,這是中醫最高明的理念,未病先防遠勝過既病求治。

五、中醫是文化醫學

中醫既是臨床醫學,也是人文學。文化可以治病,文化可以化心,而心可以化病。比如,身體上的不舒服都可以用文化來化解。其實,上醫就是文人,文人有道,文道與醫道相通相貫,都是天地之間的正氣。

中國傳統文化即是文道的源泉,學習並實踐中國傳統文化,即有助於讓中醫人提升醫學素養。可以說,完整的中醫文化是生命醫學與文化醫學的結合體,中醫文化是實用的文化,是修心的文化,也是內求證道的文化。

今時社會上出現人心浮躁、追名逐利、私慾膨脹、道德淪喪、見利忘義、爾虞我詐、孝道缺乏、焦慮不安……,所有這些負面情緒和心理都是中國傳統文化被汙染的表現。治療的唯一正確方法,即是恢復中國傳統文化,用中醫文化去化解,讓人心重新歸於淳厚,讓社會重新歸於平和。

而且,今時人人亞健康,慢性疾病高發,不治之症多見,現代醫療無能為力,只能求助於中國傳統文化。我相信,只有文化才能化解這些病症,也只有文化才能恢復中國人的健康。

發展中醫文化,不但有益於健康,更有益於社會與國家,能讓人民減少疾病,生活更快樂,更幸福,亦能讓社會和國家更和諧。

六、中醫文化離不開天道

天道的精神是“無私、無慾、無求”,人生天地之間,亦當稟承天道的精神,於物欲橫流之中解脫出來,少些私慾,少些物質享受,而當追求“止於至善”。何為“至善”,即是修德,多利他,少利己,多行善,多積德。這不僅是文化,也是醫學,其實這就是文化的中醫,通過提升修養來正心,來讓自己更健康,更幸福。

中醫養生之道,講究“天人合一”。人如何合天?即是要順天行道。這個“天”就是自然,“道”就是規律。人要順從自然的規律去養生,就能獲得健康。那麼,天道是什麼?中醫文化講究“取象比類”,用有形的現象來體現無形的規律。每天太陽東昇而西落,萬事萬物隨之而變化,這就是天道。所謂“天人合一”,就是讓人氣跟上天地陽氣的步伐,天地陽生,人氣亦生;天地陽降,人氣亦降,這樣就能得天地之助,人的生命之火才能更旺盛,更持久。

中醫文化,豐富多彩,以內為本,講究內外兼治,且因人而異。中醫文化之妙,在於辨證和變化,時不同,地不同,即使病症相同,其方亦不同。其中有微言妙義,唯進入中醫者方能體會其中的奧妙。

中醫文化的性格,其實就是中醫人的性格,體現了中醫人的思維方式與醫學素養。中醫文化歷經數千年而文脈不絕,因為中醫文化講究平衡、中庸、和諧。​​​​(董洪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