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發展的民俗文化——汕尾漁歌

汕尾漁歌產生於宋、元時期,分佈於汕尾(原汕尾鎮)、捷勝、馬宮、鮜門、小漠、碣石、甲子。漁民,俗稱“疍民”,漁歌亦稱“疍歌”。屈大均在《廣東新語》卷十二中提到:“疍人亦喜唱歌。婚夕兩舟相合,男歌勝則牽女衣過舟也。”汕尾漁歌是汕尾群眾在勞動和生活中所唱的歌曲。漁民分為陸上漁民和海上漁民兩種,海上漁民又分為“拖船”漁民和“甌船”漁民。傳統的汕尾漁歌是指甌船漁民所唱的歌調,具有極為鮮明的藝術風格而自成一體。


  汕尾漁歌主要反映漁民的海上生活,是甌船漁民用閩南方言(福佬話)歌唱的疍歌。甌船漁民是一個喜歡用歌聲抒發和表達內心情感的社會群體。他們在日常勞作中會伴隨勞動的節奏情不自禁地哼起漁歌,大體有捕魚歌、戀情歌、婚嫁歌、鬥歌、生活情趣歌、後勤服務歌等內容。歌曲的曲式簡短,多為七言四句體,基本上保留著民歌五音調式,每句都加有襯詞,樂曲有明顯的有音無義的拖音,還有“復沓”,亦即拖腔處唱詞的重複。曲式、調式獨特,旋律發展有特殊的節奏型。歌詞結構工整,漁歌詞、韻襯字以及主幹音、落尾音等都有自己固有的特點。它的節奏和緩,音韻和諧,旋律優美細膩,可分為擔傘調、東風調、豐收調、姑妹腔、大紜歌等調式。語言不但簡樸通俗,而且生動活潑、饒有風趣,充滿江海生活的韻味。
  “汕尾漁歌”2006年已公佈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14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7年被評為汕尾市12張文化名片之一;2018年10月30日至31日,“漁歌裡說——我唱漁歌給黨聽”廣東省汕尾市漁歌專場在北京民族劇場演出,深受觀眾喜愛和好評。

  汕尾漁歌是我市特有的民間文化藝術。近年來,在市和城區兩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汕尾漁歌完成從養在海里人未識到頻登大雅之堂的華麗蛻變,成為我市民間不可多得的一種文藝項目。為使汕尾漁歌更好的傳承和發展下去,我市多措並舉,通過利用高科技手段搶救和保護漁歌,定期舉辦汕尾漁歌文化節擴大漁歌的影響力,在旅遊業中滲透漁歌元素,在學校教育中加入漁歌文化,鼓勵創作符合時代要求的新漁歌等方式,進一步擦亮汕尾漁歌金字招牌。


創新發展的民俗文化——汕尾漁歌

  2018年10月30日至31日,“漁歌裡說——我唱漁歌給黨聽”廣東省汕尾市漁歌專場在北京民族劇場演出。  

創新發展的民俗文化——汕尾漁歌

  汕尾漁歌隊在城區“百姓舞臺”表演

  汕尾漁歌隊成員在排練

創新發展的民俗文化——汕尾漁歌

創新發展的民俗文化——汕尾漁歌

  《汕尾漁歌之疍家風情鹹茶歌》表演現場

  

創新發展的民俗文化——汕尾漁歌

  具有鮮明特色的汕尾漁歌表演服飾引起中外攝影愛好者的濃厚興趣  

創新發展的民俗文化——汕尾漁歌

  汕尾漁歌隊成員正在接受“老區蘇區行·汕尾”媒體採訪團的省級媒體記者採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