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样的历史原因促使吴三桂打开大门放清军入关,吴三桂真的是冲冠一怒为红颜吗?

白羽居士


吴三桂引清军入关,不可能因为陈圆圆被霸占和父亲被打。

在李自成攻取北京,逼死崇祯皇帝后,吴三桂就陷入腹背受敌的尴尬境地,前面有多尔衮的虎狼之师咄咄逼人,后面李自成浩浩荡荡的起义军随时向他逼近。如果李自成站稳脚跟后,势必有一天会来到山海关清理他这个明朝余孽。他这时是不想投降清朝的!因为他知道,这样会背负汉奸的千古骂名。所以,这时候,吴三桂想到一个万全之策,明朝肯定是完蛋了!即使投降李自成,也不能投降多尔衮,因为李自成是汉人,投降他,不会招致千古骂名。所以他选择了和李自成谈判,并偷偷的离开山海关,进京谈判,然而就这赶往北京的路上,他京城的家丁和他哭诉,其父被打得奄奄一息,爱妾陈圆圆被霸占。紧接着又接到李自成欢迎他进京的文书,这就使吴三桂怀疑人生了!那边把我的家人收拾了!这边欢迎我进京和谈。吴三桂怀疑是李自成骗他进京,所以匆忙返回山海关,正举棋不定的时候。多尔衮派使者要和他合作对付李自成,然后以黄河为界分治!吴三桂这时候仍没有投降清廷的打算。他还打算看看李自成的动向再说。而这时狡诈的多尔衮看出端倪了!所以这时候,多尔衮开始进攻李自成的军队!让李自成误以为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因此放弃招安吴三桂,引大军向山海关杀来。多尔衮这一损招,直接离间了李自成和吴三桂的关系,从而把吴三桂逼近死胡同,不投降清军,吴三桂就会被数倍于己的起义军歼灭。于是吴三桂不得不接受多尔衮的谈判条件,放清军入关,共同对付李自成起义军!而之后的吴三桂“冲关一怒为红颜”只是后世牵强附会的也是杂谈而已!









闲人管中窥历史


感谢您的提问!

大家好以下是我个人的分享与观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1:世界上最复杂的就是人性,如果我们设身处地的在历史人物所身处的那个时间节点,也未必能够做出更好的抉择。

如果我们简单的认为吴三桂没脑子,听说自己喜欢的女人被抢走了就立刻打开山海关大门放清军入关 。

那也太小瞧这个手握一方军权,自私自利,狡猾奸诈的一代奸雄了。

2:更何况,吴三桂目前正处于最危险的政治漩涡中,他一直依赖的政治优势舅父、十多个表兄弟。

多年共事的挚友都已经加入了清军阵营,一向多疑的崇祯皇帝连袁崇焕都没放过,更何况是跟皇帝没见过几次面的吴三桂。

3: 同样,在这一年,在关外拥有重兵的宁远团练总兵、平西侯吴三桂也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自己的东家,大明王朝已经在李自成的大顺农民军、张献忠的大西农民军、皇太极的满清铁骑的进攻下,风雨飘摇。

4:历来关于吴三桂降清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说法这只是文学家的艺术渲染,实际历史并不可取。

吴三桂作为辽东将门世家,他的父亲吴襄、舅父祖大寿都担任过明朝的总兵,与当地的士伸交集颇深,崇祯十七年又被封为平西伯。

身居要职,被崇祯帝寄于厚望,况且又在辽东与清廷的八旗兵打了十多年的仗,从尸山血海中可谓是一步步的成长成明朝的高级将领。

5:松锦大战的失败让明军的主帅洪承畴被俘,宁远城也不得不放弃,整个东北全境都落到了清朝的手中,明军只能困守山海关。

总兵吴三桂的主力部队也不过四五万人与接近二十万的清八旗军相比实力相差甚远。

吴三桂的部队还有很多亲眷家属机动能力非常差,因此想独守山海关已经是非常困难。

以上是我个人的分享与观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感谢您的阅读与支持!





水寒酒暖之历史大车轮


“冲冠一怒为红颜”是吴三桂的“遮羞布”。

吴三桂开关迎清军,直接改变了中国历史,造成的最终结果:“小清王朝”立足北京,消“闯贼”(李自成),灭“献贼”(张献忠),亡“南明”,使一个本属地方政权的小朝廷演变成统治中国的“大清王朝”。

吴三桂绝对是一个能打仗的主。在降清前,其军事力量举足轻重,绝对拥有话语权。投“贼”不成,转而想和清军结盟,联合清军为“君父”报仇,然他的如意算盘早被当时另一个“牛逼”人物多尔衮洞察,于是大使手段。无奈之下,只能降清。当吴三桂接受清廷“平西王”的封号后,他己蜕变为清廷的一条恶狗,带着本属大明的铁骑,终极了南明的历史,成为南明的掘墓人。

吴三桂是个标准的铁血军人和政治强手。试问,他怎能为一个女子轻率做出惊天动地,改变中国命运的决定?

吴三桂唱道: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

任凭后人骂我引狼入室是汉奸,任凭清军杀人放火把刀砍坏。

面对着“大顺”与“大清”,凭着是投机钻营。

讲起来还是那奇闻, 谈起来就是笑谈。

……


吴建彬626


先来说说是什么历史原因促使吴三桂打开山海关大门,放清军入关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有果必有因,在这件事上,吴三桂方清军入关是结果,如果要弄清楚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就必须从当时吴三桂所处的局势中分析。

那么,吴三桂打开山海关之前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儿呢?

明朝末期,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内忧外患接踵而至,关外清军长期袭扰,步步紧逼,关内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席卷全国,最终,随着闯王李自成率大军攻占北京城,崇祯帝在煤山自缢身亡,历经两百多年的大明王朝轰然倒塌。

此时,孤悬山海关的吴三桂虽然拥有强悍的关宁铁骑,但是凭他这点军事实力不仅拯救不了已经破灭的大明王朝,甚至随时都有被灭掉的风险,因为北京城破后,他已孤立无援,既要面对关外的清军,又要防范关内李自成的大军,而且这两股军事力量显然也比自己强太多。所以,在这关乎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吴三桂想要生存,就必须依附于其中一方。

由于吴三桂所处的山海关自古就是军事要地,明朝没有灭亡时,他就一直镇守山海关扼制清军,使得清军始终无法进入关内。所以,吴三桂虽然孤立无援,但是凭借山海关易守难攻的优势以及强悍的关宁铁骑镇守,想要攻破他的防线还是相当费事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吴三桂也成了山海关内外两股军事力量竭力争取的对象,他们都对吴三桂伸出橄榄枝,开出的条件也相当有诱惑力。

抛开封爵赐官的条件不说,吴三桂的家人和根基都在北京城,他爹吴襄也成了李自成的俘虏,而且李自成还让他爹来劝降他,所以,面对这样的情况,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李自成,事实上吴三桂也是这样选的。可是就在吴三桂点兵进京投靠李自成的路上,京城传来消息,李自成的手下们居然把他家给抢了,为了搜刮财富,他们对吴襄严刑拷打,他家的女眷们也被李自成的手下给霍霍了,这其中就包括他的爱妾陈圆圆。

得到这个消息后,吴三桂就意识到农民出身的李自成并不靠谱,还没等自己到他的地盘,李自成就违背当初的承诺,等到了北京,他还不一定怎么对待自己,于是,愤怒的吴三桂就调转马头,重新选择投入清军的怀抱,打开山海关,联合清军灭闯贼。

吴三桂真的是冲冠一怒为红颜吗?

显然不是,作为一个优秀的军事将领,吴三桂决然不可能是一个感性的人,更不可能为了一个女人置自己的前途命运于不顾,

造成他冲冠一怒的根本原因是李自成的背信弃义,陈圆圆被掳走只是李自成做出背信弃义行为的其中一件,只不过被后人着重渲染了而已。


一锅煮了


吴三桂放清军入关真的是冲冠一怒为红颜吗?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窃以为,历来关于吴三桂降清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说法这只是文学家的艺术渲染,实际历史并不可取。吴三桂作为辽东将门世家,他的父亲吴襄、舅父祖大寿都担任过明朝的总兵,与当地的士伸交集颇深,崇祯十七年又被封为平西伯,身居要职,被崇祯帝寄于厚望,况且又在辽东与清廷的八旗兵打了十多年的仗,从尸山血海中可谓是一步步的成长成明朝的高级将领,这样的一个人,怎么可能会去为了儿女情长 去决定自己未来的政治走向呢?

在崇祯十七年三月明亡之时, 吴三桂等人获悉消息,很快接受了李自成的招降, 并且在前往北京的途中发布归顺大顺军的告示。这就说明在一开始,吴三桂并没有打算归顺清廷,毕竟李自成的大顺军与自己同是汉族,而且自己曾经的朋友同事都已经归顺了李自成,这样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但是很快,吴三桂行至河北玉田的时候见到了从北京逃出来的吴家奴仆,得到全家被抄没得消息,吴三桂立马改变主意,快速反击山海关已经投降李自成的唐通,重新夺回了山海关。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反差,戏剧性的一幕让人瞠目结舌。实际上这源于李自成对明朝官员“追赃助饷”所导致, 大顺军攻克北京后,为了获取民心, 向百姓允诺三年不纳粮。承诺一开,为了大军的军饷开支,就转而向明朝的官员追赃,严刑拷打之下,大量的白银被交出,同时使得自身在管僚地主阶层上失去民心,吴三桂也是大地主大官僚,本来他向李自成投降是为了名利爵位,眼下父亲却深陷大狱,老婆也成了刘宗敏的玩物,眼见自己的利益受损,吴三桂肯定是不能无动于衷的。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 吴三桂叛“顺”是势在必行。再加上清朝之前对吴三桂的几次招降,吴三桂打着借兵报“君父”之仇的名义很快上了清廷的贼船。





川娃子123


“冲冠一怒为红颜”几乎已经成为了吴三桂身上的一个重要标志,那么吴三桂引清军入关真的是为了陈圆圆吗?事实上并非如此,明朝灭亡、清军虎视眈眈,驻守山海关的吴三桂处境可以说极为尴尬,在大顺与大清之间,其实一开始吴三桂更倾向于投降大顺,却又偏偏被大顺最终推向了满清一边。

处境尴尬的吴三桂,最初极可能倒向李自成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之后率军攻向京城,此时的明朝已经到了崩溃边缘,再加上瘟疫曾经横行于陕西、山西、河北、北京一带,明军根本无力抵抗,李自成一路势如破竹,到二月时形势已经急转直下。

眼看形势危急,王永吉、吴麟征等大臣便先后上书,请求崇祯帝撤宁远之师入卫京城,然而崇祯帝却在南迁和抵抗之间摇摆不定,直到三月初六才发布“命天下兵勤王”的诏令,命令吴三桂、唐通、刘泽清等率兵勤王。

然而,吴三桂则由于距离较远,裹挟百姓入关行军速度较慢,迟迟未能到达。等到李自成三月十九日攻陷京城时,吴三桂才刚刚抵达山海关。三月二十二日,吴三桂率军到达玉田一带(河北省唐山市),前方便已经传来了京师陷落、崇祯自缢的消息,这直接令吴三桂陷入了两难境地。

对于此时的吴三桂来说,西边是灭亡了明朝的大顺政权,东边则是虎视眈眈的清军,夹缝之中的吴三桂只能选择降顺或者降清,根本没有第三条路可走。对于吴三桂来说,他与大顺有亡国之恨,而对清军又有民族之仇,这令吴三桂纠结了长达一个月之久。

有人说吴三桂早有降清之心,理由就是早在崇祯十六年(1643年)正月时,吴三桂曾与降清的祖大寿通过信。不过,我认为这更多是吴三桂在给自己预留退路,原因是占领了漠南的清军已经可以随时入关,这令吴三桂所在的宁远已经失去了战略意义,只要不想殉国,他必然要为自己预留退路。

吴三桂虽然有降清的考虑,但此时显然不太可能。原因在于,无论是出于父亲吴襄、爱妾陈圆圆均留在京城,还是曾与清军拼杀十几年和民族仇恨,吴三桂都极可能倒向李自成。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在李自成遣使招降,并给予其四个月军粮及白银四万两之后,吴三桂的确有意倒向李自成,但为了防止李自成诈和,同时又向多尔衮求援。

吴三桂最终降清,与闯军所作所为密切相关

既然吴三桂已经选择了降顺,为何最终又开关放清军入关呢?这我们就不得不说闯军在京城的所作所为了。李自成入京之初,曾发出过“敢有伤人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的命令,因而京城最初的秩序还算稳定,但随着站稳脚跟,闯军的军纪开始迅速败坏。

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二十七日起,闯军为了筹措粮饷,开始要求明朝官员按照官职高低“捐饷”,规定助饷额为“中堂十万,部院京堂锦衣七万或五万三万,道科吏部五万三万,翰林三万二万一万,部属而下则各以千计”,而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便因此遭殃。

在吴三桂准备投降大顺之际,曾先后收到了两封信,其一是大顺使者送来的吴襄亲笔信,信中吴三桂的父亲劝其归降李自成。第二封则是密信,信中说吴三桂的父亲被刘宗敏抓了起来,威逼捐饷二十万两,但由于只凑够五万两,遭到了刘宗敏的严刑拷打。同时,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也被刘宗敏所霸占。

得知父亲和爱妾的遭遇后,吴三桂一怒之下将大顺的两名使者抓了起来,杀死一人,割去另一人的耳朵,令其传话给李自成“李贼自送头来”。同时,吴三桂立即升帐,率领大军回师山海关,击败大顺守关将领唐通,将山海关掌控在了自己手中。

见吴三桂态度坚决,李自成于四月十三日率军十万,号称二十万大军东征,亲自讨伐吴三桂。吴三桂自知不敌,一面派人向李自成假意求和,一面连忙向多尔衮求援,意图联清抗李。四月二十一日,多尔衮急行军一昼夜抵达山海关,利用吴三桂所处的危急局面,逼迫吴三桂放弃联清击李的政策而彻底投降清朝。

四月二十二日,在吴三桂和清军的联手进攻下,李自成在一片石之战中大败,慌忙逃回京城,仓促登基之后,旋即退出京城。清军攻入北京之后,多尔衮将顺治帝迎入北京,同时迁都北京,而吴三桂则被封为了平西王。


香茗史馆


冲冠一怒为红颜,这算是戏言,在历史的大背影下,每个人都显得那么渺小,无奈。何?时也,势也!

一般的认知,好像是文明征服野蛮,这是历史的规律。实则,相反,在火器出现之前,真相是,野蛮,往往征服了文明。大家可以回顾下人类史,从欧洲到亚洲,古希腊,罗马,哥特,日尔曼,匈奴。。中国的商周秦,宋元,明清。。真相了!!!

铁骑就快入关,吴三桂前往阻击,大明朝国都沦陷,李闯流民军,素质不行,干了许多不可思意的蠢事!吴叛明降贼,公Or私?本土中央不和,腹背受敌,抉择。。惜哉!

历史的车轮,碾压了多少雄者。大势已去,怎么选,都是难以接受的!不过,降了关外,确实不会有好的名声,万夫所指!悲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