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發的“錢”去哪兒了?

“錢”不僅僅是中央銀行印的鈔票,還包括商業銀行創造的信用貨幣。目前中國貨幣創造分為以下幾方面:1、央行印發的基礎貨幣;2、商業銀行貸款/外匯/債券貨幣;3、商業銀行影子銀行貨幣(一塊是商業銀行銷售得的理財產品,以及各類非銀行金融機構銷售的信貸類產品,比如信託公司銷售的信託產品,另一塊則是以民間高利貸為代表的民間金融體系。)。

從當前來看,發放貸款是貨幣創造的第一大渠道,購買債券自2017年起成為第二大渠道,外匯幾乎保持0增長,影子銀行則拖累貨幣供給增長(2017年以來,去槓桿和嚴監管帶來影子銀行收縮)。

創造的貨幣哪兒去了呢?貨幣發行一方面推動實體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另一方面推升資產價格。

貨幣增長的渠道變化導致的信用收縮是實體經濟“錢”緊的主要原因。影子銀行嚴監管、金融去槓桿等事件,導致貨幣增長渠道收縮。

經濟好的時期,銀行大量對實體經濟放貸,各部門用足槓桿,資產升值,信用創造充分,信用擴張;經濟不好的時期,商業銀行不良率上升,監管趨嚴,銀行放貸謹慎,對實體經濟採取不續貸、不持續授信的主張,信用創造收縮,實體經濟“錢”緊。

因此,“錢”緊或消失,本質上是信用收縮與信貸創造的失速。

打通新的金融實體循環通道,讓資金流向有活力實體經濟部門,用好貨幣,真正激發經濟增長新活力。

按照這個邏輯,推演未來資產價格還是不斷上漲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