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陪伴”兩字,成了你以後的憾


你是不是經常聽到這樣的話:

“總陪著孩子,哪來的錢養孩子?”

“天天陪著,孩子照樣難管。”

“我上班沒法抱孩子,不上班就沒法養孩子呀。”

不要讓“陪伴”兩字,成了你以後的憾

每每看到一些關於留守兒童的報道,我很為他們感到傷心,可憐,孤零零地,有點自生自滅的感覺。我總是有這樣的想法,這樣的孩子能健康成長嗎?他長大後會幸福嗎?為什麼他們的父母生而不養,再難也應該把孩子帶在身邊!

可是現在即使有父母在身邊,孩子依然缺少陪伴。

教育專家說過這麼一句話:

中國大部分孩子是有父母的“孤兒”,

儘管有父母陪伴在身邊,

但是卻沒有傳遞內在心理支持的正能量。

1

曾有位媽媽說過,她說她5歲的兒子很調皮,愛耍賴,愛發脾氣,霸道不講道理,比留守兒童問題都多。

但父母明明就陪在他身邊,從沒離開他半步,他想要什麼就有什麼,才五歲就擁有專屬自己的ipad,爺爺奶奶也當他是手心的寶,疼得不要不要的,他應該是個很幸福的孩子才對,但為何孩子還這樣讓人頭疼?

可是父母是怎麼陪伴孩子的呢?

媽媽說:“小孩子啥也不懂,給他玩具,給他好吃好喝好玩,有老人看著,就可以啦,還要怎麼相處呢?

我們要上班,回到家也挺累的,孩子可以在父母身邊玩,他就應該心滿意足了呀。”

所以你看到這裡也明白孩子的壞脾氣,愛耍賴,霸道不講道理,都只是為了引起父母關注而已。

孩子的父母並沒有給孩子真正意義的陪伴,所以孩子即使天天在父母身邊,但依然是孤獨的。

不要讓“陪伴”兩字,成了你以後的憾

可能很多父母都不知道,很多孩子看似笑靨如花,幸福快樂,沒有留守的傷痛,也沒有物質的匱乏,但卻無比“孤獨”,無比“焦躁”,因為雖然父母在身邊,但依然缺陪伴,缺關注,缺愛。

我們的陪伴,僅是保證了孩子的安全,滿足了孩子的吃喝,驅趕了孩子的黏擾及依賴。這些都不是孩子想要的陪伴。

陪伴,不是陪同,不是看管,不是物質滿足,更不是說教和監督。

2

很多時候,我們總希望從孩子的身上多“摳”點時間做自己的事。

催著孩子快點吃飯,快點睡覺,可以自己玩兒,可以乖乖做作業,總之是越“省心”越好。

孩子如果做不到,打亂了我們的計劃和預期,我們就會憤怒和不滿,甚至會抱怨陪孩子真是浪費時間。

那些陪孩子的時間真的被浪費了嗎?

當然不是,我們的陪伴會內化成孩子內心的安全感,給他們一生的力量,是他們終身幸福的根基。

請輸入標題 bcdef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將一個出生不久的小猩猩放入一個大房間,房間內有兩個鐵架子,一個光禿禿、沒有任何裝飾物;另一個鐵架上纏滿了絨布,形似一隻母猩猩,地上還有吃的、玩的物品。

然後,觀察小猩猩是吃?是玩?還是要母猩猩?結果發現,小猩猩面對陌生的房間恐懼地叫幾聲,然後就爬上模擬的母猩猩架上,緊緊地抱住。

只有在餓的時候,它才下來,吃點東西后又會迅速爬上去、爬到緊緊抱住那隻毛絨絨的母猩猩。

這一實驗證明:幼小的動物雖然需要食物,但隨後的需要就是對撫養者的依戀,而且後一種需要超過玩具的吸引。

不要讓“陪伴”兩字,成了你以後的憾

一天天看似很長,回頭看歲月卻很短。我們總想孩子快快長大,自己便能擁有自己的時間,不經意間發現孩子長大了卻後悔沒有好好陪伴。

他們的成長不可逆,兒時父母陪伴帶來的安全感更難以彌補。所以在孩子需要的時候,請多陪他5分鐘吧。用我們幾分鐘的耐心,換來他們的一份安全感,不划算嗎。

3

常常會看到父母們的各種吐槽,陪孩子寫作業要了親命。總是控住不住的脾氣,對孩子破口大罵。

想到鄰居家孩子寫作業的場景:

萱萱寫數學作業,一遍遍的讀題,卻始終寫不出答案。

幾分鐘後,坐在身邊的奶奶忍不住指著孩子的頭嚷嚷:“你怎麼這麼笨,這麼簡單的乘法不會嗎?5個5是多少?”。

萱萱沒出聲,不過一分鐘,奶奶再次爆發了:“5個5是25,笨死你算了!”

其實萱萱這孩子動手能力很強,也很懂事,只是有些多動,注意力不集中,接受信息也慢。看題的時候經常會丟字,所以她得多讀幾遍。但對她奶奶來說,這都不是理由。

唯一的理由就是她笨!她懶!因為家人的打擊和暗示,她對學習越發的反感,就如她奶奶所言,她真的快被“笨”死了。

想起《地球上的星星》這部電影裡,米叔說的一句話:

你如果想砍掉一棵樹,不用親自動手,只要對著它罵髒話,用不了幾天,這棵樹就會枯萎了。

不要讓“陪伴”兩字,成了你以後的憾

對待孩子也是如此,你不經意間流露出來的嫌惡和責怪,足以摧毀一個孩子。

如果我們的孩子有些地方不如人意,不妨請多給他些時間。因為這是一份接納,讓孩子知道我們愛他,愛他的活潑可愛,愛他的乖巧懂事,也會愛他的不聰明、不完美。

再想想,對孩子發脾氣,又真的起到了想要的效果嗎?

無非讓自己氣得半死,孩子也被嚇得顫抖,六神無主。

4

其實我們能陪伴孩子的也只有13年左右,13歲以後的孩子漸漸會遠離我們,不再像兒時那麼依賴我們,他們會有自己的生活圈,自己的朋友。

三歲以前是建立親子關係的最佳時期,你給他的每一個微笑,每一個擁抱,都會在他心裡留下印跡。

三歲到十三歲,十年時間,好的陪伴能很好的幫助孩子度過他們的青春叛逆期,不是等問題出現了再去救火,而是從小就把這種可能扼殺在搖籃裡。

良好的親子關係,孩子能會聽你的,覺得你對的才會反思才會改正;反之,我能想象就是無休止的吵鬧爭執。

孩子就像我們人手一個的蘋果手機,出廠設置都是一樣的,但我們拿到後又各不相同。所以生育生育,育是大於生的。在育上,我們需要更多的精力,我們付出的更多。

不要讓“陪伴”兩字,成了你以後的憾

5

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扮演著一個旁觀者,一個引導者,一個和孩子共同成長的長者。孩子幾歲,我們就需要把自己變成幾歲,和他們一起歡一起鬧。

在伴隨的同時,我們關注觀察,發現他們的偏離軌跡,行為有失,就需要去引導;發現他們的天賦特長,就學習去開發。

如果孩子以後即能做自己喜歡的事,又能以此謀生,這是件莫大的幸事。

不要讓“陪伴”兩字,成了你以後的憾

想著把小孩丟給老人,等小孩子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再接回身邊。其實這個時候不僅錯失了我們上面提到的親子關係建立的最佳時期,同時也錯失了孩子大腦發育的最佳時期。

孩子兩歲時的腦重就相當於成人的75%,兒時對他的刺激越多,腦部發育越好,而老年人精力有限,他們照顧自己都有點力不從心,何況一個活蹦亂跳的孩子。

所以,不要錯失了親子關係建立和孩子大腦發育的最佳時期。

哈佛心理學家凱瑟琳·斯坦納·阿黛爾建議,在以下這些關鍵時間,父母應該放下手機,放下工作。跟孩子好好相處:

1. 在去學校的路上

2. 接孩子放學的時候

3. 孩子從學校回到家的時候

4. 當家長下班回到家時

5. 晚飯時間

6. 睡前時間

多花時間專注陪孩子吧,再多的物質與金錢,都無法代替父母的陪伴,別再用工作忙當藉口,別再用金錢物質搪塞,別再看手機入迷……

孩子的成長,僅有一次,錯過就沒有機會重來,請珍惜陪孩子成長的每一刻,不要讓“陪伴”兩字,成了你日後的憾,成了孩子長大後的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