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质与伤寒发病

谈体质与伤寒发病

体质是人体在生命过程中由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祖国医学早在《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就根据人的体形、肤色、认识能力、情感反应、意志强弱、性格静躁,以及对季节气候的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将体质分为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型。《灵枢·通天》则把人分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五种类型。体质是中医学把握人之生命规律、认识疾病和分析疾病转归的重要视角。这里只结合《伤寒论》太阳病篇简单谈谈中医是如何从体质角度来认识疾病的。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并引发一系列代谢、结构、功能和空间、大小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症状、体征和行为的异常。现代医学以科技为基础,擅长从病因病理角度来认识疾病,推崇“一元论”的发病观,认为病因(和/或病理改变)是导致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其临床诊治也均围绕病因病理(去除病因和纠正病理)而展开。中医学发端且成熟于科技非常不发达的古代,由于人们对病因病理的认知(中医统称为邪气)水平非常有限,所以走上了一条基于对机体发病后“症状、体征和行为异常”的观察(望闻问切)来认识疾病的道路。由于机体发病后出现的“症状、体征和行为异常”是致病因素和机体抗病能力(中医统称为正气)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中医推崇“二元论”的发病观,认为邪正交争而发病,其临床诊治也就围绕致病因素(邪气)和机体抵抗能力(正气)两方面的相互作用而展开,如祛邪、扶正、邪正兼顾等治则均为其具体体现。

在发病学上,中医认为机体正气是发病的内在基础,起决定性作用(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而邪气是外在条件,是发病的重要因素(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着发病与否。基于这种认知,所以祖国医学在整个诊疗过程中,更加重视正气的作用,这也是中医不同于现代医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当前现代医学已开始越来越重视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免疫学的迅猛发展便体现了这一点)。体质既反映了正气在不同个体中的群体性特征,又体现了正气在个体层面的差异性。

在发病过程中,如果不同个体暴露在同一致病因素之下,那么体质的差异就决定着疾病的表现形式,可以决定发病或不发病,或发为何种病证。譬如就伤寒而言,若调养不慎而触冒风寒,体质盛壮之人,多皮苍肉实,腠理致密,感邪则腠理闭固,以拒邪气,正邪交争于体表,表现为恶寒、发热、无汗、身痛,发为太阳伤寒(麻黄汤证)。体质素虚之人,多面白肌弱,腠理疏松,感邪则卫表失固,城门(玄府)大开,令邪气直逼肌肤,营卫自乱,表现为时时汗出、恶风、忽冷忽热,发为太阳中风(桂枝汤证)。另外,若体内素有痼疾寒饮,外感后也可能内外相引,发为小青龙汤证。因此,仲景对太阳伤寒的分类,其本质则是源于患者由于体质差异所导致的疾病表现形式的不同。从这个层面来看,所谓的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只不过是不同体质人群触冒风寒后的疾病表现形式不一样而已,并非真正感受了自然界中的“风”或“寒”(中医的“六淫”邪气——风寒署湿燥火,并非纯指气候因素本身,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对外邪的分类方法)。而这,也体现了中医认识疾病的基本方法——辨证(證)论治。

其实,体质不仅决定着发病形式,还影响着疾病传变(见前篇——谈太阳伤寒传变规律),操纵着疾病的发展(如伤寒表证误下,体质盛实者可成结胸;体质虚弱者则结为痞),甚至决定着疾病的预后(如外感风寒,体质盛实者多邪留太阳,最终愈于太阳或三阳;体质虚弱者则邪气可直中太阴、少阴,尤其是邪入少阴者,临床多有死证,预后往往不良),是中医学认识疾病的重要视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