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的觉醒,从奇侠到谋国之士的转变


其实张良很难定义成一位谋士,他自己干的事和谋士不沾边。有很多很有能力的人,总被命运开玩笑,净做些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事。

一个出身贵族,策划过比荆轲更成功的刺杀,深通兵法,怀抱复国壮志,甘于功成身退的奇男子,最后却被定义成了精于算计的谋士。


张良的觉醒,从奇侠到谋国之士的转变


张良家在战国年代是贵族,贵到什么程度呢?五世相韩。张良他大爷当了三代韩王的宰相,张良他父亲当了两代韩王的宰相。说到这里感觉老天在和韩国开玩笑,宗室里放了一个治国改革的法家圣人韩非,相府里给了一个精通兵略、擅用奇谋的谋圣张良。这二位绝对是纵横春秋战国无敌手的组合。然而这俩都没上位,老天给你韩国彻底翻盘的集会,结果却没改变你灰飞烟灭的命运。

韩国被灭时,那时的张良一身热血,弟弟死了也不安葬,遣散几百多仆人,巨额家产全部用来为韩国复仇。这样的奇男子复仇当然不同于燕国太子丹那种。他找来一个大力士,趁始皇帝巡游时,弄了一个一百多斤的大铁锥,砸到秦始皇车驾上。亏了秦始皇弄了几辆一模一样的大车,不然就死了。刺杀完之后,张良却成功逃走了。你不得不说,他的能力很不一般。完成刺杀,居然还能跑得了。

这时候不管刺杀成不成功,不管张良会不会再刺杀,我们这时候对他的定义绝对是先秦时代的义士。荆轲、豫让那一类。


张良的觉醒,从奇侠到谋国之士的转变


放弃刺杀后,张良做起了侠客,这时候帮助了杀过人的项伯。这个时期的张良成长环境和项羽差不多,都是六国贵族后代,天生一副傲骨,不为栋梁之臣,便做江湖之侠,快意恩仇,刀剑相交。也就是说,早期的张良没法和项羽划开距离的。仅有的区别是项羽极其勇猛,张良智勇兼备。

这时候改变张良命运的人出现了,那就是圯上老人。其实这个故事并非如武侠小说中传授武林秘籍一样。《太公兵法》不可能是孤本,即便军事价值再高,再造就不了一个军事家。言兵无如孙武,《孙子兵法》满大街都能买到,有几个靠一本兵法成才了?这个故事抛弃艺术加工从成分,可以看出老者是在打磨张良这块美玉。

设想一下,一个怀抱奇才的老者,见到一个身负奇才的年轻人,行事却如项羽一般。于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刁难他,又一次又一次地约他。这就是孟子说的"动心忍性"。老者也在暗示张良做人的道理,那就是为了成就大事,一定要隐忍,要克己,要矢志不渝。后来老者传给张良兵法,那就是说,勇武任侠,不过是敌数人耳。大丈夫身负奇才,当学连兵百万、运筹帷幕、布局天下。

张良在他的指引下,觉醒了!

张良的觉醒,从奇侠到谋国之士的转变

从此后,他精研兵略。后来为了天下,扶植刘邦。用自己的兵法助刘邦与项羽鏖战,用自己的谋略助刘邦摆布诸侯、谋夺天下。同时,张良不忘初心,一心复韩。最终韩国仍然毁在了项羽手中。尔后,张良便为了复仇、也为了黎民苍生、也为了一展抱负,襄助刘邦一统天下,建立了四百年的大汉王朝。做完这一切,他淡然地功成身退。

(关于配图——出身将相世家,年少时勇武洒脱,精通兵略,成熟后身体孱弱,容貌秀美,精于谋略,执着于复仇。张良的这些特征和配图中的男子契合不契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