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王夫差不信伍子胥一詞勸阻,終敗於勾踐自刎而死,真是糊塗!

春秋戰國時期,吳國國王闔閭前496年夏,興師伐越,越王勾踐帶兵在欈李抗擊(史稱“槜李之戰“)。越軍派遣敢死隊挑戰,三次衝向吳陣,全部失敗。

最後越王讓犯死罪的囚徒走到吳軍陣前,舉劍自盡。吳軍只顧觀看這種奇怪的現象而放鬆防備,越軍趁勢攻擊,在姑蘇大敗吳軍。越國大夫靈姑浮用戈攻擊闔閭,斬落闔閭腳拇指。闔閭被迫還師,軍隊退卻七里,闔閭因傷重而死。

吳王夫差不信伍子胥一詞勸阻,終敗於勾踐自刎而死,真是糊塗!

一成一旅成語中的相關人物

闔閭兒子夫差繼位後,發誓為父親報仇,勵精圖治,吳國也迅速增強。公元前494年,吳國與越國再次戰於夫椒,越軍戰敗,損失慘重,僅剩5000餘人,退守會稽山(今浙江紹興南)。勾踐冥思苦想,最後決定採納大臣范蠡、文種的,甘願越國附屬於吳而求和。

吳國大夫伍子胥知道此事後,堅決不同意,並給吳王夫差講了成語一成一旅的故事:說是夏朝國君少康的父親被有窮氏部落首領寒浞所殺,他的母親當時已經懷孕,逃到有仍國生下少康。

吳王夫差不信伍子胥一詞勸阻,終敗於勾踐自刎而死,真是糊塗!

影視劇中的夫差

少康長大後當了有仍國的牧正之官(管理牲畜)。有過氏又想殺死少康,少康逃到有虞國,有虞氏懷念夏之恩德,於是把兩個女兒嫁給少康並封給他綸邑,當時少康只有方圓十里的土地,只有五百部下,也就是所謂的一成一旅。少康就是藉著這一成一旅,收聚夏之遺民,整頓官職制度,發憤圖強。後來少康派人打入有窮氏內部,終於消滅了有窮氏,恢復了夏朝的天下。

吳王夫差不信伍子胥一詞勸阻,終敗於勾踐自刎而死,真是糊塗!

伍子胥畫像

伍子胥講完這個成語故事,接著說:如今吳國不如當時的有窮氏,越國所擁有的確超過了少康。如果答應求和,放了勾踐,對咱們吳國是極大的威脅,後患無窮的大王。

當時的夫差已經被勝利衝昏了頭腦,並沒有聽從伍子胥的建議。那麼沒有聽從建議的吳王夫差結果如何呢?

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親自帶領大軍北上,與諸侯盟會於黃池,與晉國晉定公爭奪盟主之位。勾踐趁吳國精兵在外,突然襲擊,越兵五千人與吳兵交戰。獲得勝利,並俘獲吳國太子友。

吳王夫差不信伍子胥一詞勸阻,終敗於勾踐自刎而死,真是糊塗!

影視劇中的勾踐

公元前476年,勾踐再次攻打吳。公元前475年,越兵圍困吳國。公元前473年十一月越國最終打敗吳國。越王勾踐想把夫差流放甬東,給他百戶人家,讓他住在那裡。夫差說:“我老了,不能再侍奉越王。我後悔不聽子胥之言,讓自己陷到這個地步。”於是拔劍自刎,吳國滅亡。

可憐的吳王夫差一心想為父親報仇,不聽伍子胥勸的他,最終與父親一樣也死在了越王勾踐之手。不可謂不糊塗。

吳王夫差不信伍子胥一詞勸阻,終敗於勾踐自刎而死,真是糊塗!

出土文物越王勾踐的劍

本文成語:一成一旅。解讀:古時以十里為一成,士兵500人為一旅。形容地窄人少,力量單薄。也比喻力量雖小卻可以有所成就。

成語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哀公元年》

我是頭條號歷史成語典故解讀,歡迎大家關注我,看懂更多成語典故背後的歷史故事。今天這個成語你學會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