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常稱謂,往往有深意,我們太熟悉了,反而忽視。
例如“中國”,誰人不知?可猛然一問,就發現自己無知。
還是請教專家吧。於省吾老先生,早就寫了《釋中國》一文,他告訴我們,“中國”一詞,至遲西周初年就已出現,他提到了一件物證。
1963年,陝西寶雞賈村出土一口“何尊”,“尊”為酒器,用青銅製成,鑄有銘文12行122字,有三字殘毀。銘文記載了成王五年在成周(今河南洛陽)建都一事,是成王對宗族小子何的訓誥。其中提到,武王克商以後,曾告於上天:“餘其宅茲中或,自之乂民。”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我已經據有中國, 統治這些百姓了。”“或”是地域,用城牆圍起來——“口”,就成為“國”了。
所以,我國最早的一部字典漢代的《說文解字》就說,“國”字,“從口,從或”,意思和“邦”字一樣。後來南唐徐鍇《說文解字系傳》也說,“口”是指疆界,“或”就是域字。清人段玉裁作《注》說,“古或、國同用。”
這樣,他就從金文中找到“中國”的來歷了。同時,他還指出,在《尚書》裡面,有“梓材”一篇,也提到了先王和“中國民”,說皇天已將“中國民”和疆土都託付給先王——武王了。按照王國維的“兩重證法”,我們基本上就可以確認,“何尊”和《尚書》都提到的周武王時,已經有了“中國”名稱。
胡厚宣先生《論五方觀念及“中國”稱謂之起源》一文,則以甲骨文為據,考釋出商自稱“中商國”,因而斷言,此為“中國稱謂的起源。”
可以看出,中國的稱謂在商周時期早已出現,並用來形容我們這個國家。而我們這個國度也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一個文化未曾斷層的,換而言之,我們現在每一個人就是幾千年前那些生動的名字的延續,這是世界唯一的。
閱讀更多 詩酒琴棋書畫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