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諸葛亮英年早逝,劉禪即位後蜀漢會不會很快亡國?

leonides


不一定。

首先蔣琬費禕早就成為諸葛亮內定的接班人,諸大臣都認可。

然後會繼續依照原先的戰略北伐,到天水收下無根基能帶兵的姜維重用。

馬謖作為荊州派核心應當還是會去街亭刷經驗,然後反被張郃刷了。之後如歷史一般。

再假如蔣琬費禕沒有培養起來。荊州派放棄了諸葛亮這個代言人,另選一個執政。

大概率挑一個名威不是特別盛的文官接替,成為荊州集團大佬們的傳聲筒。到時候八成還要北伐,擴充蛋糕,但馬謖不一定去的成街亭了,北伐也不一定那麼順利了。

還有一個可能就是益州政變。李嚴決定賭益州派。在東州派協助下,勳貴們清洗一遍,然後起復嚴顏、吳懿等蜀地舊臣。

之後要是轉嫁注意力或許要北伐,或許不會北伐。這樣的話興復漢室是不可能了,但是蜀漢或許會比歷史上存在更久。

所以無論如何,蜀漢不會輕易亡國。

當然這都是建立在第一次北伐成功的基礎上。若是第一次北伐大敗,然後被曹真反絞殺,奪取漢中直搗黃龍。這樣的話雖說蜀漢早早亡國,姓司馬的倒是掌不了權。一換一,不虧!!!


古今中外多少事


不一定。首先諸葛亮的做法是任何事都要親力親為,這就導致了很多能臣武將可能得不到發掘和任用,最終導致諸葛亮本人死後,蜀國再也沒有像他一樣的臣子。其次,如果諸葛亮英年早逝,那麼那個時候蜀國還沒到危機的時候,可能很多人才會被髮掘被任用,可能比諸葛亮單打獨鬥治理蜀國要好,也就不一定很快亡國。歷史就是歷史,不容許有假如,已經發生的事實,就是順應歷史發展規律的,無可逆轉。


歷史的天空很蒼茫


三國裡面,先主託孤的故事發生在223年四月,那一年孔明42歲,我們不妨分析一下,他“英年早逝”之後幾國都是什麼情況。

224年,吳國派使者與蜀國來往,曹丕派兵打吳無功而返。諸葛亮拜杜微為諫議大夫(主管議論,就是有不合理的奏章就打回去)。

225年,諸葛亮南征,《三國志卷十一》有一句關鍵的話:“亮慮諸將才不及己,意欲必往…”這話是對丞相長史王連勸阻他親自南征的時候說的,這裡體現了一點,諸葛亮對身邊的將才不放心。同年七擒孟獲平南中四州。曹丕第三次攻吳無功而返。

226年,曹丕病重立曹睿為太子,同年卒。孫權趁魏國大喪發兵攻打江夏無功而返,諸葛瑾攻打襄陽無功而返。

227年,諸葛亮率兵進駐漢中,準備北伐,同年寫出千古名文《出師表》。

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六出祁山也是同一年。同一年,姜維投降蜀漢。

之後的我就不贅述了,諸葛亮亡於234年,蜀漢亡於263年,諸葛亮去世的這些年裡,蜀漢一直存活,而如果諸葛亮英年早逝,雖其他將才不及亮,但當時的吳與蜀交好,而魏重心在吳,就算諸葛亮英年早逝,蜀扼守天險,絕不會早早亡國。


老鐵要讀書


我查了查成語詞典,英年早逝是指有才華的人在十分年輕的時候去世,而在古代平均壽命只有30-40。現在的青年也大概是30歲到40歲。那我們姑且按40歲吧。

時間跨度

公元208年,諸葛亮因受劉備三顧茅廬因此出山。那年諸葛亮27歲,劉備46歲。而劉備在223年去世的,諸葛亮當時46歲。所以如果諸葛亮英年早逝,那諸葛亮還沒有劉備活的時間長呢。

在劉禪即位時,關羽已經命喪樊城,張飛已被割顱,馬超、黃忠病死,趙雲當時已經69了。我們熟悉的五虎將基本退出了歷史舞臺(插一句歷史上沒有五虎將這個名號)。還有名將姜維,他是在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受降的,所以基於考慮,如果諸葛亮英年早逝,蜀國就沒有姜維,或者以別的方式出場。荊州派的名將基本退出。

我還有一個大膽猜測,如果諸葛亮英年早逝,魏延必會在蜀漢大放異彩。這個人才估計也不會被埋沒,也不會被人扣上造反的帽子,遺臭萬年。

派別對立

接下還是老生常談的派別鬥爭,就不再這裡做介紹了。當時益州分兩派荊州派和益州派,益州派以李嚴為領導的益州當地門閥,荊州派已諸葛亮為領導的外來勢力。劉備再在世的時候,兩派相安無事。等諸葛亮執政的時候,荊州派主要人物都已經去世,益州派比較強勢。但在諸葛亮的震懾下,有所收斂。在諸葛亮死後,益州派便主導朝廷。劉禪最後的投降也與益州派有關係。

新三國諸葛亮(本圖來自網絡)


益州派主要人物本身劉璋的屬下,但在劉備佔領益州後,便歸附劉備。所以在益州派的眼裡,只要能安穩,誰當皇帝都一樣。如果諸葛亮在劉禪即位之前死去,荊州派便會保守自居,守關中之險。說不定益州會多存今年

北伐戰爭

諸葛亮執政之後先後進行7次北伐。也取得不小的成果。但征戰必須要糧草和士兵,這也是不小的挑戰。先說人口,有數據表明蜀國當時有90萬人,而士兵大概有30萬人。這相當於每個家庭要出一個人當兵,還不除去那些免兵役的。然後就是糧食,蜀中有成都平原,良田萬畝。但問題是都去當兵打仗了,誰種地呀。所以當時北伐戰爭對蜀國的百姓造成不小的負擔。

北伐戰爭還有別的因素,也在我以前的文章提到過,這裡就不在老生常談了。通過北伐戰爭使蜀國延長壽命,但我覺得對百姓非常不公平。所以諸葛亮的北伐戰爭也使蜀國後期,在鄧艾、鍾會伐蜀的時候,毫無還手之力。

央視版三國諸葛亮(來自網絡)


劉禪當政

歷史上,劉禪傻嗎?這個問題相信困擾著很多朋友,也一直困擾著我。

劉禪當了41年皇帝,其中諸葛亮執政11年。在諸葛亮死後劉禪還當了30年的皇帝,當然也歸功諸葛亮在蜀國的政治舉措和人才儲備。但劉禪也不是吃乾飯的,人家把改用的人才都用了,讓他們各司其職。自己雖然寵信宦官,但也沒幹過什麼壞事。比吳主孫皓好多了。

畫像諸葛亮(來自網絡)


只要魏國不主動打過來,不攻到成都,我相信劉禪也不會投降的。畢竟40年皇帝也不是白當的,人家至少信任諸葛亮,敢用諸葛亮留下的人才。這一點就已經夠了。

結語

諸葛亮在蜀漢地位無與倫比,在蜀國的政治舉措也非常英明。歷史沒有假如,也不會重來。蜀國如果沒有諸葛亮可能是蜀國君主的一大損失,但一個國家也不會因為一個人變得非常強大,也不會因為一個人變得暗淡。

雖然蜀國人才流失嚴重,但也不是沒有人才可用。我只是把我所表達出來的想法表達出來,由大家評判。

我是三天魚頭,一個不會寫文章的小白


三天魚頭


劉備死的時候託孤給兩位大臣,一個是諸葛亮,一個是李嚴。諸葛亮是丞相為主,李嚴是中都護為副。丞相是主管內政,中都護是主管軍事。這裡大家可能會疑惑,史實怎麼像是反過來了。

公元218(建安二十三年),盜賊馬秦、高勝等在郪縣起兵,招集隊伍數萬人,到達資中縣。當時劉備在漢中,李嚴不待另外發兵,只率本郡士兵五千人前往討伐,斬殺馬秦、高勝等人。這裡看出李嚴是有不錯的軍事才能的。

劉備一死,一半地區起兵造反,雖然李嚴是中都護,但是託孤時也讓他鎮守永安,加上諸葛亮向劉禪建議繼續讓李嚴鎮守永安,所以平息叛亂的重任自然落到諸葛亮身上。

諸葛亮指揮軍隊平亂以後,諸葛亮向劉禪提出,繼承劉備遺志,誓師北伐的打算。

諸葛亮就順理成章的帶領軍隊開始北伐,這期間發生了幾件事:

1.公元226(建興四年),諸葛亮在漢中,準備發兵伐魏,於是想調李嚴率軍鎮守漢中,但李嚴想盡辦法推脫不去,卻要求劃分五個郡作為巴州,讓他擔任巴州刺史,諸葛亮沒有答應。此前又曾勸諸葛亮應該受九錫,慫恿諸葛亮進爵稱王,被諸葛亮加以駁斥。二人由此不睦,逐漸貌合影離。李嚴的同鄉尚書令陳震出使東吳前,私下裡對諸葛亮說“李正方腹中有鱗甲”,暗示李嚴心術不正,可能會製造事端。諸葛亮以“大事未定,漢室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認為自己與李嚴還是可以相忍為國、並肩合作的。

2.公元230(建興八年),曹魏大司馬曹真準備三路進逼漢中,為加強漢中防務,遂要求李嚴率二萬人趕赴漢中阻擊敵軍。李嚴不滿被調離江州,在私下傳言說司馬懿等已經設置了官署職位來誘降他,諸葛亮知其意,於是上表遷李嚴為驃騎將軍,又表其子李豐接替督主江州防務,李嚴這才願意北上漢中。諸葛亮命李嚴以中都護署丞相府事務。李嚴改名為李平。

3.公元231(建興九年)春,諸葛亮出兵祁山,李平負責督運糧草。夏秋之季,正逢陰雨連綿,糧草運輸供應不上,李嚴派參軍狐忠、督軍成藩傳話給諸葛亮,讓他撤軍,諸葛亮得到信後答應退兵。

最後導致的是李嚴被罷免。

說了這麼多,重點來了。

其實我認為發生這些事情的根本緣由是李嚴和諸葛亮在執政理念上有區別。

諸葛亮主張繼承先帝遺志,實現統一,而這個理念難以在當時的蜀國實現。

而李嚴主張休養生息,養精蓄銳。不能一味進攻,他知道蜀國土地民眾的實際情況,長期消耗不是辦法,所以他始終堅持休養生息。

李嚴的策略是著眼蜀國考慮的,諸葛亮連年征戰,幾乎將蜀國榨乾了,李嚴當然有所不滿。

如果諸葛亮英年早逝,那麼李嚴將成為蜀國的核心,優秀的軍事指揮能力加之休養生息的理念,我相信蜀國會走得更遠。


多維元素z


劉禪無能,崇信宦官,親小人而遠忠臣,提前滅亡,勢趨必然。


平淡平安平和平心


假如諸葛亮跟劉備死的時間一樣,劉禪即位後蜀漢也不會很快的滅亡,因為蜀漢除了諸葛亮還有別人,儘管諸葛丞相凡事親歷所為、鞠躬盡瘁,但是劉備他也是愛才惜才之人,他手下也有一批比不上諸葛亮的文臣武將,再者蜀漢憑藉蜀道天塹和曹魏抗衡一段時間的。


虛幻星


不會


南山湘鄂


肯定會。當時蜀國沒有出眾的人才,出來輔助皇帝,很快就會滅亡,因為當時蜀國的力量是最弱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