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預計3-5億人感染:全國不足10萬張ICU病床,呼吸機不足2萬臺

印度預計3-5億人感染:全國不足10萬張ICU病床,呼吸機不足2萬臺

美專家預測印度或因疫情死亡兩百萬人

紐約時報3月27日發佈了一篇有關印度疫情的文章,作者Laxminarayan教授是一位經濟學家和流行病學家,長期與歐美學者一起研究印度的人口數據。他的團隊預測,現在印度實際的感染人群已經達到21000人。

這位教授的研究團隊根據英國和美國的數據模型推測,到7月底之前,印度預計會有3-5億人感染,大部分是無症狀或輕症感染者,但有10%的人症狀會非常嚴重,並有一百萬到兩百萬人死亡。

即便是最保守的預測,Laxminarayan團隊也預計,印度疫情爆發高峰期時,至少會有1000萬人感染新冠肺炎。

但印度只有不到10萬張ICU病床,呼吸機數量也不足2萬臺,而且大部分都位於大城市。

1月30日,印度發現了第一例確診病例,來自從武漢接回國的留學生。後來同一批迴國的三百多名留學生,在隔離期間又確診了兩例。

不過,從2月15日到3月2日期間,這半個月裡,印度一直都是0新增狀態。但最近這一週,印度的確診數據增加得非常快。四天時間就能翻一倍。

從3例確診到確診人數破百,印度花了半個月時間。但再到破千,印度也只花了半個月時間。

在此期間,印度還一直派出飛機去重點疫區國家接回當地的印度人,境外輸入病例的風險很大。

截至3月20日當週,印度每一百萬人中,只有10.5人接受了核酸檢測,在全球各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倒數。按照印度的人口規模初略計算,整個印度13億人只有不到14000人接受過核酸檢測。

參照前期幾個疫情重點地區的發展進程來看,在公眾眼裡,印度的疫情爆發期,不取決於印度實際的情況,取決於印度什麼時候放開檢測,一般疫情數據會比實際情況至少延遲一週。

一米短評:印度被稱為“糖尿病之都”和“心血管疾病之都”,這兩類患者都是病毒患者高危人群。據紐約時報提到的數據,印度三分之一的人口都患有高血壓,還有十分之一的人口有糖尿病,此外,雖然中國的數據顯示兒童相對來說不容易感染,但印度還有幾百萬的兒童營養不良,免疫力低下,他們反而屬於易感人群。而且,印度北部長期受霧霾困擾,也導致當地人群更容易患呼吸系統疾病。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全球20個空氣汙染最嚴重的城市,印度北部就佔了14個。

印度預計3-5億人感染:全國不足10萬張ICU病床,呼吸機不足2萬臺

貝萊德預計全球超500萬人失業

近日,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的董事總經理阿默爾-比薩特(Amer Bisat)週三表示,由於病毒大流行病的衝擊,今年上半年全球經濟可能萎縮11%,並損失6萬億美元的經濟產出。

比薩特表示:“從這一點來看,這將比我們在2008年看到的萎縮更糟糕,這將比(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期間發生的萎縮更糟糕。它不會像20世紀30年代全球大蕭條那樣糟糕,但肯定會是我們在全球看到的第二糟糕的經濟衝擊。”

比薩特是在卡內基中東中心主持的一個虛擬小組討論上發表上述言論的,他還表示,保守估計,上半年全球500萬人將失業。如果考慮到就業不足、工作時間減少和工資減少,情況就會更糟。

當被問及到目前為止的政策反應是否與衝擊相稱時,比薩特說:“從我的角度來講,答案絕對是否定的。”

印度預計3-5億人感染:全國不足10萬張ICU病床,呼吸機不足2萬臺

安聯:資金對抄底感到“猶豫”

安聯首席經濟顧問穆罕默德-埃裡安(Mohamed El-Erian)週三表示,資金目前向股市投入會感到猶豫,並認為由於病毒大流行,市場仍處於下跌趨勢。但他為那些有意增加投資組合的投資者提供了一份路線圖。

埃裡安說:“無論您擁有多少現金,都可以將其分成五批。”這表明,在過去幾個月中,美元成本平均法(dollar-cost averaging)的投資策略已經進入了市場。

埃裡安說,他理解為什麼有些人可能會認為美元成本平均法策略“不是很成熟”。“但是沒有人能確切地說出疫情動態將如何演變。他說,並沒有人能夠定位出市場的確切底部。

受疫情影響,道瓊斯指數和標準普爾500指數度過了有史以來最糟糕的第一季度:道瓊斯指數下跌超過23%,標準普爾500指數則下跌20%。

數週以來,由於疫情的不確定性破壞了金融市場,埃裡安一直敦促投資者保持謹慎。他在三月初曾正確預測,疫情驅動的拋售將持續,直到市場進入熊市。

埃裡安表示,投資者仍然有機會提升投資組合的質量。他建議出售任何沒有現金返還或現金儲備不足、負現金流且有大量債務到期公司的債券或股票。

他對具有這些屬性的公司的擔憂之一是,它們可能不得不在經濟刺激計劃中依靠政府的援助。

“如果您現在持有這種公司,那麼你不僅是在押注救助計劃,你押注的是不會破壞資本結構救助計劃。我認為,大多數救助方案都將附帶條件。”他警告說:“因此,如果你要買賣劣質公司,無論是通過高收益債券進行交易,還是交易某些股票,都必須格外小心。”


免責聲明:1、本文所有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對內容的準確與完整不做承諾與保障,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2、本公眾號原創文章相關知識產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書面允許,任何機構或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複製和發佈,如引用須註明出處,且不得對原文進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刪節和修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