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如果不反,还能继续做平西王吗?

珠峰玉鹤


我把吴三桂如果不反的结果分了几条路线,既然是如果,那我就分析一下。

来说说。

明万历四十年,吴三桂生于辽西将门世家,他的父亲是锦州总兵吴襄,生母不详。吴襄调进北京后,娶了武将祖大寿的妹妹为续弦,吴三桂就成了祖大寿的外甥。吴三桂在父亲和舅舅的教诲和影响下,既学文又习武,不到20岁就考中武举,跟随吴襄和祖大寿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崇祯十六年,已经先一步降清的祖大寿在盛京收到吴三桂的书信,并将来信转交皇太极。皇太极回信道:“尔遣使遗尔舅祖总兵书,朕已洞悉。将军之心,犹豫未决。朕恐将军失次机会,殊可惜耳”。此时的吴三桂还在动摇中,但是他虽然没有降清,却已经给自己留出了降清的后路。

崇祯十七年,面临覆亡命运的明朝便把赌注押在了关外拥有重兵的吴三桂身上,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命吴三桂火速领兵入卫北京。吴三桂走到半路,突然得到了京师陷落,崇祯自缢的消息。明朝就这样灭亡了,吴三桂也失去了倚靠。

在李自成的诱降下,吴三桂一路飞奔赶回北京。才发现自己父亲被李自成捆在地上抽打,还逼他父亲把吴家的钱财交出来。再加上自己的爱妾陈圆圆被刘宗敏所欺。吴三桂火冒三丈地回到了山海关。

世人常说吴三桂造反是因为陈圆圆。但是小编认为吴三桂之所以造反是在是一个正常人的选择。

一边是李自成把吴三桂全家上下三十多口人砍头,并且把头颅悬挂着城墙之上,让吴家老小连一个个不留全尸。一边是多尔衮亲自写信让吴三桂投降,封赏爵位,待遇优厚。任何一个普通人都能作出的选择,何况是老辣阴险的吴三桂呢。

吴三桂投降清朝以后,帮助清军横扫陕西、四川等地。后一路追杀永历帝到缅甸。被清廷在册封为藩王驻守云南。在康熙削番之后,吴三桂起兵造反。失败之后,在愤恨之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许多人对于吴三桂的造反都认为是其野心所导致的,但是在我看来这是必然的结果。

那么如果吴三桂不起兵造反会怎么样呢?会不会永享荣华富贵呢?结合他的所作所为和历史经验来看,答案是不可能。如果吴三桂不起兵造反,会有三个结局,而这三个结局并不比起兵造反好多少,而且第三个结局比起兵造反更惨,所以吴三桂非常聪明,选择起兵造反搏一搏。

这第一个结局是吴三桂接受削藩,保留一定军队当卫队,当个闲职异姓王安静养老。这样看起来挺好,不过要知道吴三桂和他的军队可是汉人,这些人在满清入关过程中双手沾满汉人鲜血,他吴三桂可以仗着军功去朝廷当官养老,可他手底下十几万军队可没这么好待遇,除了卫队,满清朝廷必然解散这些军队,当兵的没粮吃,那他们要么哗变、要么为匪,结果还是叛乱,还是会牵扯到吴三桂。这样一来吴三桂真真假假洗不清,还是只有死路一条。

第二个结局是吴三桂不接受削藩,但也不起兵造反,就这么耗着谈判。可满清朝廷削藩意志坚决,不会同意,本来就警惕怀疑,这样一来更加怀疑吴三桂有贰心,这样耗着等朝廷失去耐心断其钱粮、收其官职,双方早晚兵戎相见,此时的朝廷肯定早已做好准备,大军虎视眈眈,吴三桂必然兵败身亡。

第三个结局是吴三桂接受削藩,军队和地盘全都交给朝廷,王爷职务都不要,当个富家翁。这样做满清朝廷可能会放心,可是吴三桂自己不放心啊,他自己的名声有多差他自己清楚,要是没有一定军事力量在手里,民间反清势力不杀了他全家才怪。至于朝廷给他派侍卫,吴三桂明白朝廷更想让他死,更信不得。

吴三桂思来想去,第一个选择太危险,第二个选择没意义,第三个选择下场最惨,与其这样,倒不如豁出去了,拼上性命搏一搏,说不定还有条出路。不过,汉奸的下场是注定的,从他背叛民族投靠满清就决定了身死族灭是他最终的结局。





华严


吴三桂不反的话,平西王是能做到死的。但是手下的势力会被削掉,在京城当个有名无实的光杆王爷


用户1119164073112


我国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汉奸,那就是吴三桂,他的所作所为大家都知道,崇祯皇帝对他委以重任,把关宁铁骑托付给他,让他镇守山海关阻挡满清王朝入关。即使在李自成围攻北京城、明朝灭亡时崇祯皇帝都没有下令让他率兵来救援,是因为李自成是汉族内部矛盾,而满清则是外族入侵,决不能让满清入关。然而吴三桂在李自成占领北京后没多久,就因为私人利益当了汉奸,投靠满清打开山海关引清兵入关。

吴三桂

在吴三桂的帮助下,短短一年多时间满清军队势如破竹攻占了大半个中原地区,镇压了各地抵抗军队,在北京建立了大清王朝。而作为满清入关的功臣,吴三桂也被论功行赏封为平西王,作为异姓王帮满清王朝镇守云贵地区,好不威风。不过让他手握重兵占据云贵地区,满清朝廷并不放心,在满清朝廷统治稳固以后,满清朝廷便下令削藩,让吴三桂交出兵权回家养老,吴三桂自然不服,起兵造反,结果汉奸名声太臭被百姓唾弃,被满清王朝镇压,自己也病死了,这就是“三藩之乱”。

明朝清兵入关后局势

那么如果吴三桂不起兵造反会怎么样呢?会不会永享荣华富贵呢?结合他的所作所为和历史经验来看,答案是不可能。如果吴三桂不起兵造反,会有三个结局,而这三个结局并不比起兵造反好多少,而且第三个结局比起兵造反更惨,所以吴三桂非常聪明,选择起兵造反搏一搏。

这第一个结局是吴三桂接受削藩,保留一定军队当卫队,当个闲职异姓王安静养老。这样看起来挺好,不过要知道吴三桂和他的军队可是汉人,这些人在满清入关过程中双手沾满汉人鲜血,他吴三桂可以仗着军功去朝廷当官养老,可他手底下十几万军队可没这么好待遇,除了卫队,满清朝廷必然解散这些军队,当兵的没粮吃,那他们要么哗变、要么为匪,结果还是叛乱,还是会牵扯到吴三桂。这样一来吴三桂真真假假洗不清,还是只有死路一条。

吴三桂

第二个结局是吴三桂不接受削藩,但也不起兵造反,就这么耗着谈判。可满清朝廷削藩意志坚决,不会同意,本来就警惕怀疑,这样一来更加怀疑吴三桂有贰心,这样耗着等朝廷失去耐心断其钱粮、收其官职,双方早晚兵戎相见,此时的朝廷肯定早已做好准备,大军虎视眈眈,吴三桂必然兵败身亡。

康熙削三藩


康熙平定三藩

第三个结局是吴三桂接受削藩,军队和地盘全都交给朝廷,王爷职务都不要,当个富家翁。这样做满清朝廷可能会放心,可是吴三桂自己不放心啊,他自己的名声有多差他自己清楚,要是没有一定军事力量在手里,民间反清势力不杀了他全家才怪。至于朝廷给他派侍卫,吴三桂明白朝廷更想让他死,更信不得。

吴三桂

吴三桂思来想去,第一个选择太危险,第二个选择没意义,第三个选择下场最惨,与其这样,倒不如豁出去了,拼上性命搏一搏,说不定还有条出路。不过,汉奸的下场是注定的,从他背叛民族投靠满清就决定了身死族灭是他最终的结局。


贾大智


那么如果吴三桂不起兵造反会怎么样呢?会不会永享荣华富贵呢?结合他的所作所为和历史经验来看,答案是不可能。如果吴三桂不起兵造反,会有三个结局,而这三个结局并不比起兵造反好多少,而且第三个结局比起兵造反更惨,所以吴三桂非常聪明,选择起兵造反搏一搏。

这第一个结局是吴三桂接受削藩,保留一定军队当卫队,当个闲职异姓王安静养老。这样看起来挺好,不过要知道吴三桂和他的军队可是汉人,这些人在满清入关过程中双手沾满汉人鲜血,他吴三桂可以仗着军功去朝廷当官养老,可他手底下十几万军队可没这么好待遇,除了卫队,满清朝廷必然解散这些军队,当兵的没粮吃,那他们要么哗变、要么为匪,结果还是叛乱,还是会牵扯到吴三桂。这样一来吴三桂真真假假洗不清,还是只有死路一条。

第二个结局是吴三桂不接受削藩,但也不起兵造反,就这么耗着谈判。可满清朝廷削藩意志坚决,不会同意,本来就警惕怀疑,这样一来更加怀疑吴三桂有贰心,这样耗着等朝廷失去耐心断其钱粮、收其官职,双方早晚兵戎相见,此时的朝廷肯定早已做好准备,大军虎视眈眈,吴三桂必然兵败身亡。

第三个结局是吴三桂接受削藩,军队和地盘全都交给朝廷,王爷职务都不要,当个富家翁。这样做满清朝廷可能会放心,可是吴三桂自己不放心啊,他自己的名声有多差他自己清楚,要是没有一定军事力量在手里,民间反清势力不杀了他全家才怪。至于朝廷给他派侍卫,吴三桂明白朝廷更想让他死,更信不得。


天亮就出发W


肯定不能。

吴三桂就是因为无法继续当平西王,才造的反。如果有其他途径,能留住他平西王的爵位,他不会在自己儿子还在北京当人质的情况下,就造反。

三藩的建立和其势力的养成,是清廷利用明朝降将平定及镇守南方的结果。清廷入关之后,因为八旗兵力不足,为了对付农民起义军和南明小朝廷的反抗,不得不依靠明朝的降官降将充当前驱,从事招抚及武力镇压。

这批明朝降将中,以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吴三桂四人替清朝出力最大,所以均受封为王。

经过二十年的斗争,坚决抗清的农民军失败了,南明的腐朽政权也垮台了。这时清廷把八旗基本力量放置在北方,以保卫京师及驻防各重要城池,而南方就暂让给吴三桂等去镇守。

吴三桂驻云南,尚可喜驻广东,耿精忠(耿仲明之孙)驻福建,这样便形成了三藩。三藩之外,还有一个孔有德。但是孔有德在同农民军李定国作战时失败自杀于桂林,其子也被李定国所杀,所以无人袭封,仅有一女孔四贞嫁给孙延龄,清廷即以孙延龄为将军代领其众,驻守桂林。

三藩各拥重兵,久据数省。平南、靖南二藩各有兵力十五佐领,绿营兵各六七千,丁口各两万;平西王所属兵力五十三佐领,绿营兵一万二千,丁口数万。吴三桂功高兵强,四方精兵猛将多归其部下。清廷又擢升其部将王辅臣为陕西提督,李本深为贵州提督,吴之茂为四川总兵,马宝、王屏藩、王绪等十人为云南总兵。三藩势力几及全国之半。

作为实际上中国西南的统治者,吴三桂亲身经历了与满洲人的作战,深知满洲人作战能力。所以要是能保住自己平西王的势力,他是不会那么早就反叛的。


老婆是半边天


不能


南山湘鄂


明未叛将吴三桂即使不反,也难做平西王太久。清朝的削藩也会令吴三桂失去平西王之位。所以吴三桂既是为自己称帝野心,也是为自保又起兵反清、自立为帝。因此吴三桂早晚都会反叛,他也成了两朝叛将、不忠之臣,背上了双重不忠叛国的千古骂名。


小龙女5505


仅官职爵位而言答案是:可以

按问题而言,如果只是保住平西王的爵位,荣华富贵一生是没有问题的。但这一定是在吴三桂同意削番的情况下,因为削三番,是康熙皇帝建立康熙盛世事在必行的事情。

首先,跟大家聊一聊平西王吴三桂的来历。

吴三桂在历上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人。喜欢他的人则是因为“冲冠一怒为红颜”的真性情。而不齿的人觉的他“放清军入关”,甘做满清的走狗。而后又背叛清朝,是个反复无常,不忠不义,大奸大恶之人。

闯王李自成攻占北京建立大顺时,他官居山海关总兵。因为在京城的官邸被抄,父亲吴襄被捕,爱妾陈圆圆也被李自成的手下大将所霸占。也深知满族八旗骑兵的强悍,折服于皇太极的文治武功。满清具有统一天下的实力,而投降了皇太极。

崇祯皇帝死后,清军也从山海关入关。李自成的农民军不堪一击,很快就被打败了,皇太极占据了长江以北。与他对质的则是长江以南由福王朱由崧建立的 南明 王朝。

清朝统一北方后很快定下南下方针,随后清军挥师南下 ,围攻扬州,扬州城池破,清军屠城,史称“扬州十日”。不久南京陷落,弘光帝被俘。1645年闰六月,唐王朱聿键在郑芝龙等人的拥立下,在福州称帝,改元隆武。隆武帝在大臣黄道周的主持下发动了短暂的北伐,同时还采取联寇抗清政策,但随着郑芝龙降清,局势恶化,隆武帝被俘后绝食而亡,清军迅速占领东南大部。

“平西王”由来

在局势危机的情况下大西军余部和明朝官僚联合起来,在西南地区拥护桂王朱由榔为帝,改元永历。与此同时,郑成功在东南沿海也乘势崛起,东西两面打击清军,抗清局面出现了高潮。但是随着三王内讧和清军的加大进攻,明军滇黔防线被清军迅速击破。1661年吴三桂率清军入缅,缅王莽白将永历帝执送清军。次年四月,永历帝与太子朱慈煊在昆明被吴三桂所弑,明统始亡。

除了台湾地区,全国统一,因为吴三桂在放清军入关的卓越贡献。加上亲自挥师,扫灭南明。平定了西南的半壁江山。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被朝廷册封为平西王。不仅封了爵位,还保留他的军权,并且具有一定的经济权。手下大将耿精忠、尚可喜,也被封为靖南王和平南王。帮助清朝镇守西南边陲,不仅如此,清朝每年还要给军队供给大量军费。

正所谓无巧不成书,胡双贵一生最不幸的就是,遇上了千古一帝的康熙皇上。这位六岁即位,却拥有宏图大志的圣明君王。注定要铲除所有的绊脚石。在14岁铲除奸臣鳌拜之后,并立下了平三番的大计。嗯,康熙皇帝急切要这样做的原因只因为一句话,

“三番之赋,半天下”。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这三个异姓王爷。在西南地区拥有几十万的军队。朝廷每年要供几几百万两军饷。差不多占了当时清朝年收入的一半之多,这也康熙要平三番的主要原因。除了怕三个王爷造反,更重要的是要节省更多财政收入用于治理天下,完成他的宏图伟业。

所以康熙皇帝并不是要治三番于死地,以平西王等人的功绩,只要答应裁撤军队,搬离驻地。搬到京城或者其他大都市。当一个富裕一生的王爷没有任何问题,甚至子孙后代还可以承袭王位。

但他最后却选择了再次背叛,你康熙的能力,加上孝庄太后的威望。他也只能落得个惨死的下场。


且听风吟617


首先答案是不能的!如果给吴三桂平西王,吴三桂绝不会反朝廷。

吴三桂一直是历史一个比较有争议的人物!别管是“冲冠一怒为红颜”还是人们口中的“汉人叛徒”。反正最终是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导致明朝最后一个皇帝上吊自尽。才有了之后的大清朝。或许没有清兵入关,明朝也会命不久矣,但是吴三桂投降清朝,最起码让大清朝早几十年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所以,对于大清朝,吴三桂是功不可没的,一直到后来大名鼎鼎的平西王,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云南王,那也是吴三桂应得的。吴三桂任平西王的时候,云南人民丰衣足食,而吴三桂兵强马壮,在云南可以说是一个土皇帝!

放着这么一个手握重兵的土皇帝,朝廷肯定是不放心的。康熙皇帝开始了消藩,就是为了消除吴三桂的兵权!面对康熙的逼迫,吴三桂选择了造反。

其实,当时,大清朝的兵力远不如吴三桂,当然此时的清军根本不是吴三桂对手。但是吴三桂与清军打到江对岸,竟然与康熙提出了划江而治的要求。也就是说江对面的云南归我,别的我不要,只要你把云南给我,我就可以不攻打你。此时的康熙知道不是吴三桂的对手,就先答应了下来,吴三桂果然收兵了,这就给康熙留下了重整旗鼓的时间。等到康熙兵强马壮的时候吴三桂的造反就失败了。

所以说如果朝廷不消藩,吴三桂是不会反的,因为吴三桂没有当皇帝的心。如果有当皇帝的心,就不会跟康熙提出划江而治了,如果有当皇帝的心,当时的康熙绝不是吴三桂的对手。他只是对云南有感情而已,如果继续给他平西王,吴三桂绝不会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