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溫去世,桓氏家族起內鬨

桓溫雖然無法爬上皇位,但從實力而言,桓溫當時的權勢已遠遠超過了從前的司馬懿。司馬懿死後有司馬師,司馬師死後有司馬昭,司馬昭死後有司馬炎。司馬懿死了,司馬家族的權勢並沒有下降。司馬師、司馬昭死了,司馬家族的權勢依然在上升。從這層意義上,即使桓溫死了,桓氏家族的軍政地位還可以繼續保持,甚至還可以繼續上升。但很不幸。桓溫剛死,桓氏家族就起了內鬨。

桓溫去世,桓氏家族起內鬨

  因為桓溫的後繼者桓衝,蓋棺定論是一個忠君愛國、謙虛退讓的正面形象,所以桓氏家族的這場內鬨,遂變得模糊不清了。因為在通常的歷史記錄中,桓衝繼承桓溫的軍政遺產完全是完全合理、合法的事。但真實的歷史卻並不會這樣簡單!桓溫兒子無法繼承自己老爸留下來的軍政遺產,主要是因為他們的實力不夠。一切是顯然的,如果他們的實力足夠,作為叔叔的桓衝就絕沒有資格與他們爭奪自己老爸的軍政遺產。桓溫是不是真的曾讓桓衝繼承自己的軍政遺產?恐怕誰也不知道了。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桓溫兩個年長的兒子對此非常不服氣。因為自己老爸留下來的龐大軍政遺產,卻讓自己叔父去繼承,這叫什麼事?

桓溫去世,桓氏家族起內鬨

  但很不幸,桓溫那兩個年長的兒子,都也不是桓衝的對手,雖然他們還拉了一個叔叔(桓秘)去和桓衝爭奪自己老爸留下的軍政遺產。但最後依然無法阻止桓衝繼承自己老爸的軍政遺產。桓氏家族的權勢,是桓溫、桓豁、桓衝兄弟三人共同控制著。雖然桓溫是桓氏家族無可爭議的掌門人,但桓溫對桓豁、桓衝的優勢卻是非常有限的。這從桓溫死後,他的兒子無法繼承他的軍政遺產可以看出來。

  桓衝擺平桓溫兩個年長的兒子後,卻顯然也無法真正凌駕於桓溫諸子之上,因為桓氏家族的天下畢竟是桓溫打下來的。當然桓衝更無法真正凌駕於自己哥哥桓豁之上,因為桓豁當時是荊州刺使。在這種背景下,據說桓溫臨死前讓桓玄繼承自己的爵位(南郡公)。但這一切應該只是據說,因為桓玄當時只有5歲。

  一個5歲的幼兒成為桓溫一系掌門人,本身證明當時桓氏家族各系力量誰也不服誰,只能用這種折衷的方式保持各系力量平衡。如果讓桓溫年長的兒子繼承桓溫南郡公的爵位,那桓氏家族就必須得給這個南郡公留個與他身份相匹配的軍政職務;既然如此,那桓溫留下來的主要軍政遺產,自然也應該讓這個南郡公繼承了。從這層意義上,讓5歲的桓玄繼承南郡公爵位,最符合桓溫兩個強勢弟弟的利益。

  在這種背景下,桓衝雖然繼承了桓溫的主要軍政遺產,但他絕不是桓氏家族的無可爭議的掌門人。所以桓衝的兄弟(主要是桓豁)、侄子(主要是桓溫諸子)與他並沒有從屬關係。從這層意義上,在桓溫死後,桓氏家族就不再是一個能共同進退的整體了。一個處於分散狀態中的桓氏家族,在王、謝家族咄咄逼人的攻勢下,自然只有不斷後退了。

桓溫去世,桓氏家族起內鬨

  桓氏家族與王、謝家族的競爭,是一個標準的對抗博奕。桓氏家族代表的力量就像一輛大轎車,王、謝家族代表的力量就像一輛小轎車,當大轎車向小轎車步步進逼時,小轎車自然只有一再退縮。因為兩個車一旦相撞,小轎車毀人亡的機率實在太高了。但當把小轎車逼到死角後,大轎車又實在不敢真去撞這個小轎車,因為這注定是兩敗俱傷結果,最多是小轎車損失的更慘重一些罷了。這也就是桓溫在接近皇位後,卻不敢強行爬上的主要原因。因為這個對抗的博奕,絕不是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中進行,桓溫在不計代價打敗王、謝家族後,又該如何應對來自前秦的進攻呢?

  如果只是停留在這種僵持的狀態,那最後的結果只是大轎車放棄咄咄逼人的攻勢,因為大轎車所佔據的優勢並不會改變。但就在這個關鍵的時刻,桓溫死了,桓溫的兄弟與兒子們起了內鬨。於是王、謝家族與桓氏家族的博奕就出現了轉機。現在的桓氏家族代表的力量還是像一輛大轎車,但這個大轎車的主要部件卻出現難以彌補的裂紋;在這種背景下,小轎車自然敢掉過頭對大轎車步步進逼了。而在這種背景下,大轎車自然只有一退再退,因為真的與小轎車相撞了,大轎車可能隨時都會散架的。

  司馬懿死後,司馬家族還是一個團結的整體。這表現在司馬懿死後,司馬家族並沒有因為權力分配而發生內鬨。

桓溫去世,桓氏家族起內鬨

  桓溫還沒死,桓氏家族就已呈現出了分裂的跡象。這表現在桓溫的長子(桓熙)、弟弟(桓衝)都想成為司馬家族的掌門人。於是桓溫快嚥氣時,桓氏家族內鬨就開始了。雖然這次內鬨很快就結束了,但桓氏家族的整體實力卻受到了削弱。

  桓氏家族的這場內訌,讓淚痕不禁想起司馬孚。司馬孚是司馬懿的三弟,司馬孚無論從威望、能力上都一直可以與司馬懿分庭抗禮。如果在司馬懿死後,司馬孚非要與司馬師爭當司馬家族的掌門人,司馬師恐怕還真不是對手。但司馬孚畢竟是司馬孚,所以他沒有選擇與自己侄子爭奪自己哥哥的遺產。一切是顯然的,如果司馬孚與司馬懿的兒子爭當司馬家族掌門人,他也許是有機會獲勝的(就如桓衝能火併了桓溫的兒子),但結果卻會使司馬家族整體實力下降的。

  桓衝不是司馬孚,當然了桓熙更不是司馬師。從這層意義上,桓衝叔侄之間的火併,桓衝也許存在太多迫不得已的原因。但不論怎麼說,桓衝與桓熙的火併,顯然使桓氏家族的軍政實力大大降低了。

  雖然桓氏家族的內鬨迅速結束了;但桓氏家族分裂的事實已無可挽回。因為桓衝取得勝利後,卻無法成為桓氏家族無可爭議的新掌門。因為團結在小小南郡公(5歲桓玄)身邊的桓溫一系,佔據荊州的桓豁父子,都也不是桓衝可以有效調動的。桓衝憑藉這種實力與王、謝家族相爭,自然會感到越來越力不從心。

  所以在桓衝的領導下,桓氏家族的權勢那是一降再降。短短三年後,桓氏家族就徹底屈居於謝氏家族之後了。當桓玄接管桓氏家族時,桓氏家族不要說在整個東晉帝國了,就是在荊州地區也處處受制,因為荊州地區也有殷仲堪、楊銓期能與桓氏家族分庭抗禮。

桓溫去世,桓氏家族起內鬨

  在桓衝的領導下,桓氏家族的權勢那是一降再降。基於皇權的角度去看,基於貴族政治的角度去看,桓衝率領桓氏家族不斷後退,那是一件值得歡呼與喝彩的事。問題是,基於桓氏家族的角度去看,桓衝這不是傳說中的敗家子嗎?

  在桓溫剛死,桓氏家族曾經擁有的權力就開始不斷縮水了。在桓溫死後短短三年時間,桓氏家族所擁有的權力,就縮水了足足有多一半。因為揚州刺使、徐州刺使、豫州刺使等職務,當時都已不再由桓氏家族成員擔任了。雖然這一切為桓衝贏得了謙讓的美名,卻無法掩蓋這是桓氏家族衰弱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