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玉,為何能得雍正帝如此重用?雍正十一年的一件事,足以證明

和《雍正王朝》的演繹有所不同,歷史上的張廷玉在康熙年間並未位列殿閣,成為康熙皇帝的心腹重臣。康熙六十年六月,張廷玉才官至吏部左侍郎,品秩從二品,雖然已屬高等官職,但較之《雍正王朝》中的位列首輔,還相差甚遠。

雍正皇帝登基之初,皇權更替、政務繁忙,張廷玉因為“氣度端凝、應對明晰”,又為雍正帝恩師張英之子,遂得雍正皇帝重用。雍正皇帝在這一時期的諭旨,幾乎全部出自張廷玉之手。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雍正皇帝“再四思維,非汝不可勝任”,命張廷玉為禮部尚書,從此開始了他新的仕途生涯。

張廷玉,為何能得雍正帝如此重用?雍正十一年的一件事,足以證明

張廷玉劇照

雍正六年,張廷玉官升保和殿大學士,成為實際上的內閣首輔;雍正八年,張廷玉又“典掌軍機,兼理吏部、戶部要職”,成為軍機首席大臣;短短八年時間,張廷玉就在雍正皇帝的絕對信任和恩寵下,走向了清朝官場的頂點。雍正十三年八月,雍正皇帝駕崩於圓明園,《清實錄·世宗實錄》記載了雍正皇帝在遺詔中對張廷玉和鄂爾泰的刻意安排:

大學士張廷玉、器量純全。抒誠供職。其纂修聖祖仁皇帝實錄。宣力獨多。每年遵上曰繕寫上諭。悉能詳達朕意。訓示臣民。其功甚鉅。此二人者。朕可保其始終不渝。將來二臣、著配享太廟。以昭恩禮。

拋開雍正皇帝對張廷玉的積極評價不言,僅“配享太廟”一項殊榮,就足以奠定張廷玉在清朝漢臣中絕對無人能及的超高地位。

張廷玉,為何能得雍正帝如此重用?雍正十一年的一件事,足以證明

張廷玉究竟有何過人之處,能得雍正皇帝如此厚愛?

其實,在雍正十一年三月發生的一件小事,就足以證明張廷玉的官場智慧,就足以說明這個被《雍正王朝》演繹成神的官場常青樹,並非藝術加工而是有著歷史依據的真實還原。

雍正十一年三月,雍正皇帝在查閱殿試試卷的時候,發現了一份“字畫端楷,策內公忠體國一條雲。僚採之際,善則相勸、過則相規,無詐無虞、必誠必信。極為懇摰,頗得古大臣之風”的試卷,準備恩賜“一甲第三名”“探花”稱號。拆開封印的名字一看,竟是當朝大學士張廷玉的次子——張若靄。

看到這個名字,雍正皇帝“深為嘉悅”,稱“蓋大臣子弟,能知忠君愛國之心,異日必能為國家抒誠宣力”,對教子有方的張廷玉,對能臣輩出的張氏一門更是讚不絕口。於是,雍正皇帝專門給張廷玉下發諭旨,嘉獎張廷玉的同時,還特意說明其子張若靄之所以能位列

“三鼎甲”“實出至公,非以大臣之子而有意甄拔”

張廷玉,為何能得雍正帝如此重用?雍正十一年的一件事,足以證明

可接到雍正皇帝的諭旨後,張廷玉非但沒有喜上眉梢,反而立馬趕到宮中,“再三懇辭”,希望雍正皇帝能更改張若靄的進士名次,由“一甲第三名”

改為“二甲第一名”。《清實錄·世宗實錄》記載了張廷玉的“懇辭”理由:

天下人才眾多。三年大比,莫不望為鼎甲。臣蒙恩現居政府,而臣子張若靄登一甲三名,佔寒士之先,於心實有不安。儻蒙皇恩,名列二甲,已為榮幸。

也就是說,張廷玉不希望出身官宦家族的兒子,佔了其餘普通出身學子的中第名額,願意大度讓賢,把機會留給其他人。雍正皇帝見其“陳奏之時、情詞懇至”,不得不從其所願,將張若靄的進士名次改為“二甲第一名”

不可否認,張廷玉此舉有著“佔寒士之先,於心實有不安”的大公表現,但實際上這裡麵包含著張廷玉高超的為官之道,既實現了自保,又保全了兒子,還落得了美名,可謂一舉三得。

張廷玉,為何能得雍正帝如此重用?雍正十一年的一件事,足以證明

1、保全兒子的同時,還能保全自己

久在御前任職的張廷玉,自然非常清楚雍正皇帝的好惡,雍正皇帝素來不喜科舉出身的“正途官員”,對於“師生同年聯絡,尋私滅公”的結黨行為更是深惡痛絕。張若靄身為內閣首輔、軍機首席張廷玉之子,原本就在讀書人中間擁有巨大影響和地位,如果再高中“探花”,自然就會成為同年官員中的領袖。如此一來,等待張若靄,甚至張廷玉的就很可能是結黨營私的巨大罪過。

2、磨練張若靄

正如張廷玉所言,“若君恩祖德。佑庇臣子。留其福分。以為將來上進之階,更為美事”。擁有此等顯赫背景的張若靄,又擁有此等榮耀,自然會生出驕縱、高傲之心,這必將嚴重影響其以後的仕途升遷,甚至會因此犯錯、獲罪。張廷玉此舉無疑是給張若靄的敲打和警示,讓其繼續保持謙恭好學之心,於仕途腳踏實地的耕耘。

張若靄後來禮部尚書,襲封伯爵,也用事實證明了張廷玉此舉的英明。

張廷玉,為何能得雍正帝如此重用?雍正十一年的一件事,足以證明

張若靄畫作(節選)

3、打消皇帝猜忌,贏得美名

雍正皇帝對於張廷玉的信任和倚重,自然不必多說,但其畢竟是漢臣,畢竟久潤官場,門生故吏遍及天下,也必然會引得雍正皇帝的忌憚和提防。對於雍正皇帝而言,他更希望張廷玉一門皆為登徒浪子、紈絝子弟,而不是勤勉好學、科舉高中的才幹之臣。張若靄的

“探花”功名,雖然能讓雍正皇帝極大的安撫和拉攏張廷玉,但也必然會為張氏一門朝堂勢力的坐大,添磚加瓦。

也就是說,張廷玉拿不準雍正皇帝此舉到底是對張廷玉的恩寵,還是對其的試探。再加上張廷玉在朝中的超然地位,他的兒子要不要這個虛名,根本就無關緊要。 所以,與其要一個虛名,還不如大度讓賢,落得美名的同時還能打消雍正皇帝的猜忌、減少政敵的攻擊可能,何樂而不為。

張廷玉,為何能得雍正帝如此重用?雍正十一年的一件事,足以證明

雍正皇帝劇照

後記

所謂“伴君如伴虎”,在“揚滿抑漢”的清朝時候,漢臣想要得到皇帝的絕對信任和倚重,本就不是易事,更別提像張廷玉一樣能落得“配享太廟”的殊榮。在張廷玉長達半個世紀的仕途生涯中,一直謹小慎微、如履薄冰,再加上其無人能及的官場智慧、保全手段,能得雍正皇帝“我和你義固君臣,情同密友。如今相隔月餘,未免每每思念”的評價,也屬情理之中。

但在乾隆皇帝登基後,這位三朝老臣似乎忘記了自己的官場生存之道,“子弟賓客,竟成朋黨之勢”,差點落得晚節不保、身敗名裂的悲慘境地。

參考文獻:《清實錄·世宗實錄》、《清史稿·列傳七十五》、《張廷玉年譜》


分享到:


相關文章: